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

导语:《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妇女穿衣服为何这么潮?袖大有点露,紧身显身材,真是受佛道儒教审美观点影响吗?

《长安十二时辰》影视剧中服装,极大地还原了唐朝时的风貌,剧中的唐代女子,穿着大胆,时尚,袖大有点露,紧身显身材,时不时地来一个低胸透明装,一改古代女子“授受不亲”的保守传统形象,唐朝妇女都穿哪些服饰呢?为什么穿着这么大胆呢?笔者通过查找史料,去追寻“胸前如雪脸如花”“珠圆玉润”的美感。唐代妇女仕女服饰都有哪些款式呢?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1)

襦裙服,襦裙服是唐代妇女仕女主要的服饰。《旧唐书》记载“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贵贱无别。”这种服饰一般上身穿襦或衫,下身穿裙,有时还搭配帔帛,或者套半臂。襦相当于现在的一种短上衣,面料相对厚重一些,襦有各种样式的领口,有圆领、鸡心领、方领、斜领等等,襦的颜色也很丰富有白色、青色、黄色、红色,其中红色比较流行。

唐代妇女所穿的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唐初比较流行窄袖,之后向宽大衣袖发展,襦或衫的袖口被不断加宽,曾一时流行领口宽大的襦或衫,穿这种服饰袒露初胸的上半部分,下身与长裙搭配,裙腰很高束至胸部。

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一句诗“脸似芙蓉胸似玉”就是描述唐朝女子所穿的袒露胸的衣服。这也反映出唐代社会思想开放,女子追求自由追求时尚,并具有高度的自信,才能大胆展现出自我形象。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2)

上身穿襦,下身需要搭配裙或者“裳”,唐代裙子的样式要比襦丰富得多,有百褶裙,石榴裙,百鸟裙等等。裙子的长度比较长,大部分都垂到地上,被称为曳地长裙;裙腰比较高,一般都用丝带系扎将裙腰提高到腋下,这样更能显示出女子修长的身材;裙子样式多样,款式新颖,颜色各异,以红色、黄色、绿色居多,其中大多数时期比较流行的是红色,毕竟红色是喜庆的颜色。红色裙就是人们常说的石榴裙,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血色罗裙指的就是石榴裙。

唐代女子上身穿襦,下身着裙,并且在衣服外面还搭配着一件短袖衫,称之为“半臂”,类似于现在的马夹,半臂是襦裙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长度一般到腰部,对襟样式,女子穿上后可用丝带系扎。也有的少数半臂是从头顶直接套入的,这种半袖领口宽大,呈袒露胸妆。除了半臂外,襦裙服还包括披帛,相当于现在的披肩,这种帛巾质地轻薄,上面绣有花纹,起到装饰襦裙的作用。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3)

女着男装,唐朝还流行一种女着男装,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又一个见证,在这个时代, 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论男女都普遍欣赏女着男装时于秀美俏丽之中又平添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旧唐书》记载“士人之妻,着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女着男装主要是男子的常服,主要有幞头、圆领缺胯袍和靴子组成。幞头是头饰的一种,类似于后来的乌纱帽,圆领缺胯袍是一种胡服,其样式是在衣服侧面开衩,衩口一直开到挎部,名为“缺胯袍”,这种服饰简单便利,出行方便,深受人们喜欢。

此外,脚上还的穿上靴子与幞头、缺胯袍搭配,这个靴子一般是由六块皮革缝制而成,也叫六合靴,这种靴子十分流行,李白让高力士脱靴,就是这种靴子。

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受外来影响所致,也跟唐代女权意识崛起有关,因为在唐代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除了武则天成为女皇外,还出现上官婉儿,韦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宫廷女性参与朝政弄权事件。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4)

胡服盛行,唐朝女子还喜欢穿胡服,这种胡服不同于中原传统服饰,胡服比较简单便于行动,中原的服饰普遍宽松,不便于活动。胡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般而言,头戴浑脱帽,上身穿这小袖衣衫,领口为圆领或翻领,下身穿条纹卷口裤,腰间系革带,脚穿靴子,外出时一般戴着帷帽。

回鹘装,回鹘妇女服装及回鹘舞蹈队唐朝妇女服装也产生很大影响,这种服装的特点是,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长度很长直至曳地,腰间束带,在翻领和袖口处有纹饰图案。

妖服,大家没看错,确实讲的是“妖服”,什么是“妖服”呢?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奇装异服,当时穿的服装与性别、身份、地位或者所处各种场合不相符的服装,都会认为是妖服。

《晋书·五行志》中记载,魏明帝著绣帽,披缥纨半袖,见直臣杨阜,谏曰“此礼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

魏明帝穿着奇装异服,被大臣直谏说这是什么礼法服装,皇帝沉默一下,说这是妖服。唐朝的奇装异服很多,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被认为是妖服,这是一种奢侈的服饰,严重破坏了自然平衡,使得山林中鸟兽受到残害,以至于唐玄宗后来下令禁止此服。

看完了,唐朝妇女所穿的服饰,知道了唐朝妇女服饰的主要特征,再看影视剧时就能一眼定位到唐朝。

其实,唐朝服饰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风格,其差异还是很大的!初唐服装的自然清丽,盛唐服装的华彩绚丽,中晚唐服装充满了绚丽怪诞,让我们再去了解一下唐朝不同阶段的妇女穿着!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5)

初唐仕女服饰自然清丽:初唐时期,社会仍处于残破萧条之中,加上贞观年间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初唐统治者以隋灭亡原因为鉴,这个时期禁奢侈崇俭德,轻徭薄赋,在百姓休养生息后,百姓生活趋于安定,农业、商业等经济生产逐渐进入稳定期。

这个时期唐代女装的基本构成是由裙、衫、帔。这个时期妇女服饰多沿袭前朝,小袖长裙,裙腰束至胸部以上,服饰样式较为窄小,裙摆很长多数拖地,初唐服饰整体风格以简约为主。

初唐时期,窄小衣裳较为流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风气不断开化,妇女服饰风格也由自然清丽逐渐向华丽多样演进。

在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可以看到侍女穿着半袖上衣,胸前有结带,肩披披帛,拖地长裙,脚登昂头重台履子。这就是初唐女性服饰比较典型的代表之一,这个时期女性比较流行穿半袖服装。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6)

盛唐仕女服饰华丽丰美:盛唐时期,也就是唐玄宗前期,他精心国政,兼听纳谏,国家治理的一派兴旺,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此时已经达到了唐朝的鼎盛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于此相对应,盛唐妇女服饰一改初唐时简单朴实的样式。

这时候,服饰样式翻新,色彩艳丽,面料质量上乘做工精巧,极尽奢华之事;而此时社会风气进一步开放,并且包容并蓄,妇女服饰更为开放,甚至以裸露为美,这个时期服饰华丽丰美

盛唐服装跟初唐服装基本结构一样,都是上襦下裙,上襦的开领出现了圆领、鸡心领、方领、直领、翻领等多种样式,一改初唐时期只有单一的开领形式。盛唐上襦最大特色是,流行“袒领”,这种袒领上襦,开口极低,女子穿这种袒领上襦时,通常不着内衣,半露胸口。周防《捣练图》中仕女穿的服饰就是盛唐女子服饰典型代表。

周济《逢邻女》“旧高邻女笑相逢,惯束罗裙半露胸。”

盛唐的妇女以胖为美,穿着衣裙也较为宽大;当时妇女穿的宽幅长裙,普通的通常用五幅制成,多一点的也有六七幅,大户人家女子最多达十二幅,其宽度可达3-4米左右,女子穿这么宽这么长的宽幅裙,不易行走,所以必须配着高头丝履,丝履前端有一块很高的履头,长裙下摆用履头钩住,方能行走。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7)

中唐仕女服饰,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其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中唐社会由此进入一个动荡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长时间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唐朝统治者开始迷恋神仙方士,对盛唐开放的世风进行检讨,统治者的思想开始由佛教和道教思想转向为传统的道统之中,增加对女子的教条规范,女子追求自由的精神被压抑,这一时期,女子的服饰虽然仍然保留着盛唐时大部分特征,但由于政治等因素,服装样式正在逐渐改变,便得比盛唐时收敛和含蓄得多,比如虽然还有“袒露装”,但裙腰上开始出现了抹胸,起到遮蔽的作用。另外,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华夷一家”的观念正在逐步淡漠,甚至有些人士对胡人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此时“半袖”“被帛”等装束已经基本消失,对女性服装过于宽大的风格有所限制。

《新唐书》记载,唐文宗下诏“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超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

对于以上诏令,不满者颇多,皇帝不得不允许将尺寸放宽至二尺,可见皇帝诏令并不能轻易改变世风。唐代周防《簪花仕女图》就是典型的中唐仕女图像。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8)

晚唐仕女服饰绚丽怪诞,晚唐统治者能力都非常平庸,他们或荒淫游戏,或沉迷长生之事,尽管有唐文宗和唐宣宗的昙花一现,但仍然力挽不了已经江河日下的国势,唐朝最终在黄巢义军的战火中落下了帷幕。统治者的萎靡生活,动荡的社会,使社会文化之风由盛唐崇尚华丽奢侈转变为颓废病态审美观点,绚丽怪诞是晚唐仕女服装最大特点

晚唐时,女性服饰比中唐时期要宽大,服饰样式非常多,甚至到了奇特怪异的地步,晚唐时也流行着盛唐时期的低胸袒露装。

唐朝服装为何有这么多款式,这么多风格,受那些方面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唐朝妇女服饰的影响,离不开儒家、道家和佛教美学的相互交融和渗透。

儒家美学对唐朝服装影响:儒家美学强调,一个人的穿着必须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相符,儒家美学对服饰的影响,主要是强化帝王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通过服饰色彩差异和装饰配件来区分尊卑,对女性服饰特别是宫廷女性服饰等级制度逐渐完善,从皇后到各级嫔妃,都有分明的等级规定。

道家美学对唐朝服饰的影响:与儒家偏重于伦理道德不同,道家追求自然之美,道家讲究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相处的,这种审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人审美观念。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9)

从皇宫的宫廷礼服到平常百姓的常服,其服饰的色彩、图案、配饰无不体现着唐朝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旨趣。例如,唐朝人服饰中,绿色象征生机勃勃,黄色是对土地的尊重,红色成为妇女最喜欢的颜色,少了些君权神授的思想,多了些自然色彩。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唐朝社会对女性更加包容,对其所追求的自由更加尊重。

佛教美学思想对唐朝服饰审美影响:黄色服装历来被皇帝所独有的,但在佛教传入唐朝之后,黄色代表着佛法的光辉,具有超凡脱俗之意,穿黄色服装不仅代表高贵,也有祈福辟邪作用,因此黄色服装在唐朝盛行。

白色服装在儒家思想中是不吉利的,是丧礼的必备之物,被认为是凶服;但是在佛教中白色却代表着圣洁,代表着善果,因而唐人也喜欢穿白色服装,唐朝天子服饰制度中,也有关于白纱帽的记载。

我国古代受儒家伦理约束,对身体有着极强的遮蔽心理,在公共场合男子都不能袒胸露背,何况对于女性,即使在大夏天,女子也要包裹着很严实,必要的时候要用“面衣”将脸遮盖起来,因为儒家伦理认为女人着装事关着节操。

而佛教却能坦然面对人体,认为“肥白”是健康的象征,佛教审美观点认为面圆、耳大、身体丰满都是大吉之象。后来,佛教这种审美标准成了唐朝最基本的审美标准,追求袒露之美,大胆将身体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穿轻薄罗纱,肌肤粉白半胸微露,以丰满,肥硕的体态为美。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10)

唐朝女人为何穿着这么大胆,时尚?除了以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审美观点影响外。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虽然说唐承隋制,在此之前,隋朝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这个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胡文化和代表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不断冲突和融合,彼此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融合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全面衰落,儒教的输入,道教和玄学的兴起,形成了一个佛道儒并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各自独立存在,互不相干; 玄学是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又是对儒学的改造,儒学与道家的合流,使经学的出现玄化;儒学还与佛学相渗透,许多佛教徒还兼修儒经,总之,魏晋南北朝是精神极其自由,思想极其解放的年代。

魏晋时期不仅出现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崇尚自然,恣情任性,不拘礼俗的魏晋风度,这个时期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前代少有的开放现象,例如“胡服”“胡食”等现象,最为明显的是,广大妇女精神面貌方面出现了与前朝迥然不同的崭新现象。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官服颜色(唐朝妇女穿衣服多潮)(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妇女得以参与政权,如北魏的冯太后和胡太后,掌控北魏大权多年;这个时期女子地位有了一定提高,在择婚方面有一定自主权,曾出现过许多自主择婚的现象。北魏时期妇女贞操观念也相对淡薄,一些社会现象如离婚再嫁,未婚同居现象并未受到过多谴责。

《晋纪·总论》“其妇女庄节织紝,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逸之过,不拘妒忌之恶。”

以上资料可知,东晋女子对礼教比较大胆反叛,她们可以早婚,可以因为情与他人结姻,并且对自己在情感上的随便和反复并不以为耻。

现实原因:1.唐统治者身上流着胡族血统.北魏就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隋朝开国皇后独孤伽罗也是鲜卑族,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也是鲜卑族,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是鲜卑族,由此可见,李唐家族是鲜卑化汉族,导致其习俗文化不可避免地带着胡族文化特质,这对唐朝女子服饰有着很大的影响。

2.唐朝统治者的支持和倡导,唐代社会之所以出现开放的现象,还与唐代统治者的思想较为宽泛有很大关系,唐太宗并不像汉朝那样“独尊儒术”,以一家思想为指导,基本上是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思想的多元化,造成了社会之风的多元化。

3.唐朝强盛的国力,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治世的发展,已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物质丰足,在当时世界都属于领先水平,导致唐朝人自信心大为高涨,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并济之心和勇气魄力。这正是唐朝开放风气兴盛的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唐朝女子服装款式之多,自由奔放受社会之风影响,而社会之风深受儒道佛等三种思想影响,特别是佛教审美观点影响巨大,当然,唐室李家具有胡人血缘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