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为什么老是有牛奶(奶牛好牛奶才好)
一杯好牛奶,关键在牛。
牛的祖先是原牛,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体型比现代家牛更大,是杂食动物。
公元前8000多年,咱们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将牛驯化得服服帖帖。当时饲养牛主要是为役用,其次是肉用和乳用,于是出现了“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奶牛。
奶牛中的明星牛
专门化奶牛品种最早出现在欧洲,17—18世纪出现了短角牛、娟姗牛、更赛牛、爱尔夏牛等诸多奶牛品种,每个品种都具有一些独有的特性。其中以荷斯坦牛最具代表性。
荷斯坦奶牛原产于荷兰北部的北荷兰省(North Holland)和西弗里生省(West Friesland),其后代分布到荷兰全国乃至法国北部以及德国的荷斯坦省(Holstein)。它们的毛色主要是黑白花色,常被称为“黑白花奶牛”。
美国的荷斯坦牛(名字:Selz-Pralle Aftershock 3918 VG-88),一年产奶量高达35461千克,创造了目前世界最高纪录
荷斯坦牛平均寿命一般在8-10年,每个泌乳期在305天左右,奶牛的产奶高峰胎次是第4-5胎。它们体型大、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高,是世界公认的产量最高、产奶性能最好的奶牛品种,也是目前世界存栏数量最多的奶牛品种。
漂洋过海到中国
中国普通人喝牛奶这事吧,没有传承。咱压根就没有专门化的乳用品种,大多数是兢兢业业的黄牛,在田地、平原劳作还行,产奶量可没法跟专业选手比,而且农耕生产还指望黄牛卖力气呢,生小牛产奶,主要为了繁衍卖力气的牛。
因此中国人喝牛奶少且晚。直到宋朝,牛奶才开始走入百姓家,但在当时可是稀罕物,喝的也是黄牛奶和少量其他品种的奶。
19世纪50年代,欧洲传教士和商人带来了荷斯坦牛。荷斯坦牛进入中国后,一方面小范围进行自繁自养;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奶牛数量,使用纯种荷斯坦公牛对本地中国黄牛进行杂交改良。
新中国成立之前,奶牛群体基本上是个“烂摊子”,规模小,品种混杂,产奶量低。1949年,全国只有12万头奶牛,年产奶量19.2万吨。按当时的产量来算,人均一年都喝不到两盒200ml的牛奶。
中国黑白花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型奶牛场,开始对当时的荷斯坦混血杂种牛群进行整顿,逐渐开展有计划的奶牛选育和品种培育工作。
1973年,原农林部组织成立了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科研协作北方组(北方12个省份参加)和南方组(南方14个省份参加)。1982年,在这两个协作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奶牛协会”(2002年更名为“中国奶业协会”),从此开启了全国奶牛联合育种。
1985年,我国第一个自主培育的奶牛专用品种“中国黑白花奶牛”经原农牧渔业部审定通过。1992年,为了与国际接轨,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英文“Chinese Holstein”。目前我国饲养的奶牛中,中国荷斯坦牛最多,占总存栏量的85%以上。
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过程,来源:家畜育种学(第二版).张沅.2018
公牛好,好一坡
俗话说“母牛好,好一窝,公牛好,好一坡”。一头母牛,正常繁殖一生只能产8—10头牛犊,而一头种公牛,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一年生产的冻精可给1万头以上的母牛配种。优秀种公牛对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贡献率远远大于母牛。
奶牛人工授精技术得到普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工授精比例达到95%以上
奶牛育种工作的核心就是要不断培育出一代好于一代的优秀种公牛。
为了加快奶牛种业发展,2008年,原农业部发布实施了《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2020年)》,加快了荷斯坦牛良种培育步伐。
经过几代育种人的探索、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奶牛群体的遗传改良技术体系。开展品种登记,实施生产性能测定(DHI),进行体型鉴定和遗传评估,通过研究青年公牛的基因组和他们的后代,选育出优秀种公牛,然后再用人工授精技术把优秀种公牛的冻精推广到更大范围的牛群。
育种是一件极其严谨的事,先进技术的加持是必需的,尤其是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种牛早期准确选择,大幅度降低了育种成本,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了遗传进展。
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胖瘦程度,会看他的BMI值(体质指数)。判断一头种公牛是否优等也有标准,最重要的两个选种指标就是CPI和GCPI。
CPI(China performance index)是中国奶牛性能指数,GCPI(Genomic China performance index)是中国奶牛基因组选择性能指数,指数越高说明种公牛的综合遗传性能越好。
中国奶牛未来可期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奶牛群体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已遴选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10家,有奶牛种公牛站22家,生产性能测定中心38个,标准物质制备实验室1个,全国奶牛数据中心1个,初步构建了奶牛良种繁育体系。
2020年,全国成年母牛平均单产达到8300公斤,超过50万头成年母牛平均单产达到10吨以上,多家牧场单产达到了13吨;平均水平接近德国(9873千克)、法国(9048千克)、瑞士(8724千克)等欧洲发达国家水平(数据来源:世界荷斯坦联盟)。
但是我国的奶牛育种也有不可回避的问题。育种基础工作薄弱,生产性能测定参测比例仅为40%(美国为90%,以色列为70%),数据积累少,良种快速扩繁技术效率低。优秀种公牛自主培育能力不强,每年繁育的公牛不少,但能判定为优秀留作种用的比较少。奶牛单产水平还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
咱们的奶牛育种比美国晚了近80年,起步晚、基础弱,人家的种公牛确实比我们的优秀很多,我们每年还需要引进胚胎,这背后是整个育种体系的差距。追也需要时间呐!
我们还是要正视短板,把生产性能测定等育种基础工作干扎实,加强奶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提升自主培育优秀种公牛能力,培育国内一流奶牛种业企业,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拔尖种公牛,这样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
想要嗅到奶牛育种的芬芳,仍需时间的玫瑰。
中国奶牛未来可期。
来源:农业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