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

文 | 李海涛 摄影 | 李忠 崔曦 李海涛

分析图 | 李民 设计 | 王冰

关键词:

城市更新 | 产城融合 | 港口改造

城市产业 | 城市战略 | 环境整治

国家:英国

区位:伦敦

城市面积:约8382平方千米(都会区)

城市人口:约918万(2020年)

特色:港口更新带动城市转型

01 从航运中心到金融中心

MEASURE THE WORLD

伦敦是众所皆知的全球金融中心,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伦敦哪类金融最强?

答案是——海事金融*。

*海事金融:海事相关的信贷、仲裁、保险、期货及衍生产品等。

▼ 伦敦金融城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

没有大港口的伦敦,为何海事金融会是强项呢?

这要从伦敦航运业兴衰导致的大更新说起。作为「泰晤士河上的明珠」,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航运业、造船业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与海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已很成熟。

▼ 藏在伦敦金融城内的波罗的海交易所,其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掌握着全球航运业的走势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

同时,也造就出当时世界最大的道克兰港区(超过8个港口,约14平方公里),为城市提供了数十万个工作岗位。

▼ 道克兰港区范围示意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

但作为河口型港的伦敦,河道的先天限制条件,决定了它将无法承载越来越大的集装箱货轮。因此,港口不断向远离伦敦的入海口迁移。

▼ 伦敦港口向入海口迁移示意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

至1976年,伦敦失去与航运业相关的15万个工作岗位,道克兰港区的港口纷纷关闭。此后,道克兰港区借助更新,推动产业进入「脱实向虚」的赛道,而曾经的港区变身为金丝雀码头、伦敦塔桥城、伦敦国际区等一代又一代的金融区。

▼ 第二商务区金丝雀码头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6)

▼ 第三商务区伦敦塔桥城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7)

2021全球科创城市排名中,伦敦仅次于硅谷排名第二,金融科技成为创新核心,相关公司超过2000家,其中道克兰港区最为集中。

▼ 金丝雀码头东侧的伍德码头,「专攻」科技金融业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8)

道克兰港区更新过程长达半个多世纪,从空间更新到产业更新,积累了许多经验,可谓是产城融合代表。下面,我们将一起走入道克兰港区更新大历史,一探城市更新之道。

内外交困,港区衰落

(20世纪中后期)

19世纪,海上贸易的繁荣,带动英国造船业高速增长(产出全球80%远洋船只)。20世纪初,英国最大自治港口经营组织——伦敦港务局(PLA)成立,负责道克兰港区的发展。

▼ 1950年代繁荣的道克兰港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9)

然而,随着全球制造业中心移向亚洲,及无法停靠巨型货轮的硬伤,道克兰港区业务开始下滑。

▼ 道克兰港区不断扩张,但无法承载航运新玩家——集装箱货轮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0)

雪上加霜的是,奉行自由竞争理念的保守党连续执政,逐渐废除航运业的补贴政策,这给了其它不断加码航运利好政策的国家发展机遇,从而引发了英国大规模的船队移籍别国事件。伦敦航运业受到重创,道克兰港区由盛转衰。

貌合神离,更新失败

(20世纪60—80年代初)

1960年代,正值伦敦大建卫星城,纾解内城人口的年代。人财两空的道克兰港区,一跃成为伦敦「无人区」的代表。

▼ 1960年代末,道克兰港区的港口纷纷关闭,人去「港」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1)

197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重心逐渐回归内城,道克兰港区进入大更新时代。

由政府、港区、商业机构联合的道克兰港联合委员会成立,负责港区更新。1981年,港区更新以失败告终,区域内居民只剩更新前的一半,50%以上的土地处于废弃状态,实际获得开发权的土地还不足0.5平方公里。

▼ 1970年代,大规模更新的道克兰港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2)

归其原因如下:

城市规划仍将港区定义为工业区,试图通过推动建设大量廉租房留住失业工人;

港口方坚信航运业衰败只是行业波动,不但没放弃港口土地,反而进行扩建;

而商业机构拿到为数不多的土地后,推行「大拆大填」,希望通过土地增值获得回报。

深谋远虑,更新再出发

(20世纪80—90年代)

1970年代末,随着《内城地区法》颁布,以及撒切尔执政后(1979年)一系列的自由主义改革,金融服务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伦敦金融城崛起。

▼ 撒切尔的一系列改革,成就了金融城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3)

另一方面,撒切尔大力削弱政府干预市场的方针,导致负责城市规划的部门被撤销,伦敦进入「规划死亡」阶段。1981年,只有土地收储、开发权,没有规划权的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 (简称:LDDC),接过道克兰港区再更新重任。

▼ 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简称:LDDC)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4)

LDDC深知港区开发期会长达15-20年(卫星城周期),期间会经历各类不确定性,制定战略发展框架比宏大的规划更有意义。LDDC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框架,把控企业参与更新的方向要符合大战略,其身份也从开发者向管理运营者转变

02 更新留特色,港口聚共识

MEASURE THE WORLD

伦敦的发展重归内城,

使金融城、伦敦西区等老城区

成为全民关注焦点。

而作为满星差评的道克兰港区,

大众对它的认知

还不如伦敦「大绿环」外围的卫星城。

▼ 道克兰港区再次更新的第一个对手是绿环外的卫星城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5)

此阶段,LDDC的更新策略围绕

重塑港区风貌、强化生态标签、

聚焦泰晤士河上的共同历史记忆为切入点,

扭转大众和企业的偏见。

1. 港口承载城市记忆

喜怒无常的泰晤士河使城市邻水不亲水,

LDDC决定打造一个港口内的亲水风情区,

改变大众对港口的认知。

圣凯瑟琳码头是最早启用、最早关闭的码头,

由于紧邻金融城,

在1970年代第一轮更新时便成为配套住宅区,

LDDC以此为基础将其升级为滨水风情示范区

▼ 圣凯瑟琳码头俯瞰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6)

★ 具体升级

所有新建筑贴近岸线建设;

建筑与水面之间建设步行走廊,

建筑底层设置小体量商业以增加走廊活力;

引入办公、百货业态,

成为功能完善的滨水社区。

▼ 圣凯瑟琳码头结合办公、居住、休闲功能的「混合式」改造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7)

圣凯瑟琳码头「混合式」的改造大获成功,

不仅成为伦敦的旅游目的地,

更成为英国利物浦、加的夫等港口城市更新

借鉴的范本。

▼ 结合历史建筑,展现港口特色的环游廊道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8)

2. 港口转型生态区

LDDC紧锣密鼓的推出了

圣凯瑟琳码头升级版——萨里码头区

(包含格陵兰岛码头)。

▼ 萨里码头俯瞰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19)

这里除了办公、商业、居住属性外,

还建设了木板山生态公园、

萨尔特花园等生态绿地,

强化港区的生态宜居属性,

改变人们对港区的固有印象。

▼ 萨里码头通过港口特色与环境结合,成为生态居住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0)

此外,萨里码头区还建设了轻工业厂房,

吸引到联合报纸、伦敦晚报、

每日邮报的出版部门和印刷厂入驻,

为社区注入经济活力,

避免更新再次陷入不可持续发展。

▼ 萨里码头区的城市农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1)

03 更新有战略,发展可持续

MEASURE THE WORLD

圣凯瑟琳码头、萨里码头的成功,

让LDDC终于有信心开发道克兰港区

最大的棕地——狗岛(约4平方公里)。

狗岛是如今伦敦第二商务中心

金丝雀码头的所在地,不过这是后话。

▼ 狗岛俯瞰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2)

1980年代的狗岛,

正是第一轮更新的兵败之地,

有了经验的LDDC制定详细的更新战略,

如通过品质与老城区形成竞争、

景观的地标性形成传播等等,

推动更新再出发。

1. 职住平衡,止血人口流失

1974年,狗岛第一轮更新建设了大量的廉租房,

但持续的高失业率,导致居民无法支付租金,

形成建设越多,人口流失越多的局面

(至1981年,家庭租房比例从85%下降到48%)。

LDDC决定「复活」制造业,改变这一局面。

▼ 没有产业支撑,狗岛第一阶段建设的廉租房大量空置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3)

狗岛在与北侧下利亚山谷工业区

(此后2012年奥运会场馆所在地)

接壤的区域建设工业园,

通过税收减免、投资抵扣税率等政策,

将狗岛甚至伦敦以外的制造业聚集于此,

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工作岗位

▼ 狗岛北侧的工业园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4)

当然,这些制造业经过精挑细选,

与城市的「刚需」息息相关,

确保制造业的可持续,

如食品加工、印刷、仓储物流等等。

2. 道路升级,融入主城发展

狗岛缺少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

也是初次更新的失败原因之一。

新一轮更新正值伦敦实行财政紧缩时期,

建设新的道路成为泡影。

于是狗岛利用码头区废弃的铁路网,

结合局部的路桥连接方式,

用7000万英镑在两年内打造出一条

连接金融城的轻轨——道克兰轻轨

▼ 旧铁路改造的轻轨系统,让狗岛与城区实现快速连接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5)

轻轨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无驾驶员的自动系统,

1987年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参加了开通仪式,

这让狗岛的关注度升温。

▼ 如今的轻轨系统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网络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6)

1989年,解决狗岛与城区交通连接问题的

莱姆豪斯隧道开始建设。

1993年,隧道贯通,

道路沿线的港口更新激活,

狗岛也拥有了与主城连接的多元方式,

使狗岛具备了与内城区竞争的基础。

▼ 隧道的开通,激活了沿途小港的更新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7)

3. 提升环境,展现区域魅力

狗岛吸收了圣凯瑟琳码头、

萨里码头更新环境先行的经验,

LDDC将有限的资金

投入到面积占比12%的公共空间更新中,

制定环境发展策略确保「环境具有地标性」

▼ 老建筑改造的伦敦码头区博物馆是历史地标,也是旅游目的地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8)

核心策略

停止港口填埋,保护岸线的连续性;

停止拆除老建筑,116座建筑成为历史地标;

▼ 从居住区到商业区,岸线保持空间、功能的连续性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29)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0)

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性、舒适性

(种树超过16万棵),

形成2.55公里的滨水景观休闲廊道

(后扩展为28公里)。

▼ 港区内的生态休闲空间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1)

特色港区环境的塑造,

再现了泰晤士河的历史记忆,

吸引大量城区市民到访。

这也让观望的投资者们,

看到了区域复兴的前景。

04 更新竖标杆,港区变城区

MEASURE THE WORLD

狗岛东北角

在地理位置上近邻市区,且风貌鲜明,

金丝雀码头、西印度码头等聚集在此。

金融城的崛起,

使狗岛有了在此打造「企业岛」

推动道克兰港区产业升级的计划。

▼ 最初的企业岛计划,后由金丝雀码头实现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2)

可现实是,

「钱荒」的LDDC无法自行完成企业岛的建设,

引入社会资本成为必然选择,

于是也就有了金丝雀码头的开发。

实施前,LDDC制定城市建设指南

确保无论后续多少企业参与建设,

都能保障风貌的整体性不受破坏

也会不断完善区域的地标属性。

1. 密度优先,快速竖形象

高密度是建设指南的核心要点之一,

这不仅能在前期有限企业进入的情况下

塑造一个高完成度的区域,

还能通过标志性进一步吸引金融企业。

到1985年,

虽然只有数家金融企业的后台部门入驻,

但是,企业岛已具备了展示性。

▼ 1980年代的企业岛企业聚集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3)

1986年,伦敦的「金融大爆炸」*事件

让已接近饱和的金融城

无法满足跨国公司建设总部的需求,

有形象、有交通、有空间的企业岛

成为跨国公司建设总部的首选地。

*金融大爆炸:减少金融监管,允许国外财团购买英国上市企业。

▼ 以第一加拿大广场为核心的建筑群,迅速竖立新形象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4)

1987年,奥林匹亚与约克公司

在企业岛区启动金丝雀码头建设。

在高密度的原则下,

融入大轴线、大绿地的空间特色后,

金丝雀码头成为泰晤士河上的地标。

▼ 通过轴线与高密度建筑组合,不断塑造区域的地标性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5)

2. 站城一体,TOD即竞争力

金丝雀码头引入了TOD理念,

但与同时期平面展开的TOD不同的是,

金丝雀码将高密度空间与站点结合,

形成垂直化的TOD

——金丝雀码头站(轻轨站)。

▼ 以金丝雀码头站为中心的TOD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6)

▼ 金丝雀码头站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7)

垂直空间内包含

办公、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

与步行街区结合后,

形成三纵两横的商业步行体系。

此后,在此基础上叠加的地铁、

公交、水上客运等枢纽,

不断强化TOD的综合实力,

金丝雀码头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枢纽。

▼ 金丝雀码头站北侧的火车站以及顶部的屋顶植物园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8)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39)

▼ 金丝雀码头站南侧的地铁站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0)

3. 量身定制,造就新金融区

1990年代后,金融业的多次波动,

增加了金丝雀码头

成为金融总部聚集区的难度。

为了降低开发风险,实现目标,

金丝雀码头通过先找客户,

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建设,

以及只租不售,

优先引入金融企业等策略推动发展。

▼ 金丝雀码头通过公共空间活力的运营,吸引客户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1)

2014年,

金丝雀码头东侧的伍德码头开始建设,

依然延续这些策略,

不同的是这次瞄准的是金融科技领域。

▼ 伍德码头是未来伦敦的「金融科技中心」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2)

05 更新有配合,成就新中心

MEASURE THE WORLD

位于狗岛东侧的伦敦皇家阿尔伯特码头,

是最后一个关闭的港区(1981年)。

由于空间狭长,开发空间有限,

LDDC决定在此建设距离市区最近的飞机场

——伦敦城市机场,带动港区发展。

▼ 伦敦城市机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3)

1988年飞机场启用,

由于跑道短、只适合小型飞机起降,

航线只能覆盖到西欧区域,

首年乘客只有13万。

随着金丝雀码头的崛起(距机场4公里),

机场聚焦商务航空,

逐渐发展为围绕金融商务的临空经济区。

▼ 皇家阿尔伯特码头的临空经济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4)

陆续建设总部园区、

伦敦展览中心等配套设施,

引入皇家码头商法学院

(后合并扩建为东伦敦大学),

形成金融城→金丝雀码头

→伦敦城市机场的金融商务走廊。

近在咫尺的航空优势,

使金丝雀码头更具竞争力。

▼ 皇家阿尔伯特码头内的东伦敦大学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5)

06 更新即联合,城市新能级

MEASURE THE WORLD

1997年,时任首相布莱尔上台后,

强调自由市场与政府力量间的平衡发展。

伦敦恢复了中断10余年的大规划,

以解决全球化时代

城市综合竞争力如何持续提升的问题,

开启了我们熟知的「市长规划」时代

为了夯实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地位,

《伦敦规划2004》中提出

打造中央活动区(CAZ)。

▼ 伦敦中央活动区范围示意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6)

CAZ的核心是促进金融、零售、

旅游和文化功能的复合发展,

仅依靠没有开发用地的老城区是不现实的,

城市向南跨河发展势在必行。

▼ 泰晤士河北岸的繁华,与南岸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跨河发展势在必行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7)

道克兰港区位于伦敦南岸的海耶斯码头区,

承担起CAZ跨河发展的责任,

伦敦「第三商务区」

——伦敦塔桥城开始建设。

▼ 海耶斯码头旧址上的伦敦塔桥城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8)

有了狗岛开发经验的积累,

伦敦塔桥城的建设已是轻车熟路:

建筑要有地标性,空间要有舒适性,

职住要有平衡等等。

▼ 老建筑改造的商业街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49)

与以往不同的是,塔桥城

是打通伦敦南岸文化休闲带的最后一公里,

更为突出文旅、休闲功能的建设,

落成之后便成为CAZ宜游属性的标签区。

▼ 伦敦塔桥城成为旅游必到的打卡地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0)

07 更新有带动,发展可持续

MEASURE THE WORLD

1990年代末,

道克兰港区大规模的更新基本结束,

进入市长规划时代后,

道克兰港区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枢纽。

2004年,伦敦规划中提出发展两条城市走廊,

带动整个大伦敦区域发展的构想,

即:泰晤士河口走廊,

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走廊。

两条走廊的起始点

不约而同的选在道克兰港区。

▼ 以道克兰港区为起始点的两大走廊示意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1)

1. 宜居宜业走廊

伦敦市区至泰晤士河入海口的走廊,

长约70公里,生活着160万人

沿线星罗棋布的港口陆续进入衰退期。

▼ 伦敦的航运业务逐渐转移至远离城市的费利克斯托港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2)

道克兰港区作为走廊的起点,

通过自身的辐射力,带动沿线复兴,

一河之隔的格林威治半岛,成为先行示范区。

格林威治半岛作为曾经的天然气储备区,

荒废已久,也经历过借助大工程

「千年穹顶」的建设推动区域复兴。

▼ 道克兰港区对岸的格林威治半岛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3)

好景不长,跨越新千年后不久,

千年穹顶就陷入被拆除的窘境。

新的发展战略下,格林威治半岛

将融入道克兰港区,进行「重启」。

从依赖到「自立」

第一阶段,格林威治半岛

将千年穹顶改造为集竞技场、音乐俱乐部、

商业以及展览空间为一体的娱乐综合体

The O2(2007年开业)。

▼ 千年穹顶改造的The O2,成为市民休闲中心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4)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5)

与此同时,

由轮渡、隧道、空中缆车组成的立体交通,

建立了与道克兰港区间的高密度联系,

格林威治半岛一跃成为

道克兰港区的「后花园」。

▼ 连接道克兰港区的空中缆车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6)

第二阶段,有了名气、人气后,

主打生态优先、「可持续邻里」

格林威治千禧村开始建设。

格林威治半岛,由让人可游玩的休闲娱乐区,

变为留下来的生态居住区。

▼ 主打生态居住的千禧村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7)

在创新经济崛起的背景下,

集艺术、设计、音乐和数字技术一体的

格林威治半岛设计区投入使用(2019年),

格林尼治半岛的

「可持续邻里」模式得以实现,

开始向泰晤士河口走廊区域推广。

▼ 吸引创新产业的格林威治半岛设计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8)

2. 产业创新走廊

前文曾提到狗岛北侧的下利亚山谷,

它曾是伦敦「毒地」的代表,

借助2012年奥运会的机会,

进行了环境整治。

▼ 道克兰港区北侧的下利亚山谷,借助奥运大变身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59)

进入后奥运时代,只有环境,没有产业支撑,

很容易出现「奥运低谷效应」

(赛后场馆荒废、经济衰退现象)。

▼ 改造后的宜居环境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60)

下利亚山谷借助近邻金丝雀码头的资本优势,

成功驶入数字经济领域。

▼ 奥运配套设施改造的数字创新园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61)

更凭借其位于金丝雀码头以及两大机场

(伦敦城市机场、斯坦斯特德机场)

之间的区位优势,

促使伦敦国际区(第四商务区)

在下利亚山谷落地生根,

吸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金融行为监管局、

英国文化协会等国际、行业机构入驻。

▼ 伦敦国际区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62)

由此,以M11公路为链条的

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产业走廊得以实现,

这不仅促进了资本、技术、制造、

知识、服务之间的交叉协同

产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断被激发。

▼ 伦敦→斯坦斯特德→剑桥产业走廊示意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63)

道克兰港区的更新仍然在进行之中,

而开发管理机构从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

变为英国合作伙伴局(区域发展机构),

再到如今的英格兰之家

(社会住房监管机构)。

这也反映出,更新从片区回到城市层面,

再由城市进入到社区的「微更新」阶段。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道克兰港区的发展历程,

可谓是「有战略,比怎么改重要;

有配合,比单打独斗可持续」。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64)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65)

来源丈量城市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今朝

城市更新与产城一体 城市更新如何产城融合(6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