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厅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内蒙古四子王旗)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地处祖国正北方,与蒙古国接壤,拥有104公里的边境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辖区面积2.55万平方公里,辖13个苏木(乡镇)、121个嘎查(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牧区常住人口2.3户、5.1万人。2020年3月,四子王旗公告退出国贫旗序列;2021年,旗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01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宽阔的省道S101两旁是广袤无际的草原,马群、牛群、骆驼群点缀其上;一条条黑油油的乡村公路通向一排排整齐亮堂的农家新房;嘎查(村)党群活动中心内,三三两两的农牧民围坐在一起,畅谈着富裕、幸福的生活;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利索的女主人屋里屋外忙活、张罗着……一幅幅美丽图景让人难以相信,四子王旗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
巨大的变化背后,与四子王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密不可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四子王旗委找准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选优配强作战指挥员、培育锻造一线排头兵和打造最强战斗堡垒,推进组织、人才“双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双保障”。换届后苏木乡镇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30.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 98.1%,具有乡镇工作经验人员占 89.7%。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至45.5岁,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比22.3%,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1.5%。引进院士博士科研团队19支、高层次人才111人,6名外出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返乡创业,带回科研成果2个、投资2.3亿元,有效地发挥了人才振兴作用。
大黑河乡土格木村曾是个贫困村,在乡党委、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21年,土格木村在“两委”换届选举中,优先从后备干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配班子成员,换届后,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5岁,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人。
支部书记带头上党课、成员讲技术,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强了,行动更迅速了,思路也更宽了。原村党支部委员李宏的儿子李亚平,一直在外从事马铃薯种植,是村里发展马铃薯产业的紧缺人才。在村党支部多次动员下,李亚平辞去高薪工作,返乡流转耕地8000多亩成立宏宇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一座万吨现代化冷藏保鲜库,带领村民发展马铃薯产业,吸纳206户农户参与经营,为周边2村民提供务工岗位600余个。目前,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全村致富的主导产业,土格木村也成为全旗马铃薯种植示范村。
02 共筑边疆繁荣梦,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四子王旗是民族边境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旗委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把抵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人口致富放在首要位置。
机械化收获马铃薯释放更多劳动力。陈琳摄
巴音敖包苏木夏布格嘎查是四子王旗18个边境嘎查之一。为了让嘎查有钱办事,嘎查党支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将集体耕地改造成高标准饲草料基地,变资源为资产,公开对外出租;购置大型农用拖拉机、装载机以及配套农机具,通过农耕服务增加收入;在旅游景区建设住宿蒙古包、入股光伏扶贫电站……通过一系列措施,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三番。
集体经济壮大后,嘎查党支部将收入重点用于教育、养老、医疗等支出,让边境牧民感受党的温暖。2015年,贫困牧民哈达巴特尔的孩子考上大学,学费成了全家的愁心事烦心事,嘎查“两委”商议决定,给予教育资助3000元。在嘎查的帮扶下,哈达巴特尔还摘掉了“贫困帽子”,现在家庭年收入达到8万元,孩子也考上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此外,嘎查还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每年定额资助65岁以上老人,并为60岁以上老人交纳医疗保险……
集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和收益的合理使用,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走出了一条为群众谋幸福的新路子,书写了边疆地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说起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脑木更苏木的都贵玛深有触。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的她,在上世纪60年代主动承担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她说:“经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牧民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高压电,喝的是纯净水、走的是柏油路,生活生产水平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牧民都在感谢共产党,感谢。”
近年来,四子王旗解决了3万余户农牧民住房保障问题、12.8万人次饮用水安全问题,架设农网线路1900余公里、建设“智慧广电”宽带网络基站37座,让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提升。他们还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修建抵边干线二级公路316公里、通村公路1000余公里,实现了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旗。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库伦图镇高台村脱贫户宋桂团与他的致富羊。陈琳摄
03 依托龙头企业,兴旺产业富足群众
“以前养30多只普通羊,一只羊一年才能产下一只羔羊,一只羔羊才能卖700 多块,还不怎么好卖。”四子王旗库伦图镇马安桥村73岁的脱贫户刘存义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刘存义了解到养殖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高繁杜蒙母羊出栏快、产羔率高,就购买了20只杜蒙羊,一年内15只杜蒙羊产下21只羔羊,一只羔羊价格可达1200元。仅此一项,他家一年的纯收入增加15000多元。和龙头企业合作的还有东八号乡坡地村的闫爱虎。他与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种植了20亩土豆,亩产达6000多斤,收入6万多元。他高兴地说,这样的合作让他每年的收入都很稳定,山药蛋蛋真的成了致富的“黄金蛋蛋”。
刘存义和闫爱虎只是四子王旗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效衔接工作中普通的案例。四子王旗始终把产业兴旺、百姓富足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深挖优势潜力,突出区域特色,依托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为农牧民稳定增收夯实了基础。目前,全旗9家龙头企业和3个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回收、聘民为工、土地流转、资产收益等模式,带动农牧民2.3万余户,其中脱贫户和监测户5821户,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2021年农牧民人均经营性收入10590元,比2020年增加784元,增幅8%。
此外,四子王旗还依托类型多样的天然草原优势,充分发挥地质景观、文物古迹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加大红崖台地、地质公园博物馆、王爷府、胡杨林四大景区开发力度,建成星级牧家乐95家,举办“亚草赛”、房车嘉年华等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8亿元,旅游业成为农牧民新的增收路子。
04 生态宜居,绘就美丽乡村图景
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四子王旗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严格落实禁牧与草畜平衡政策,兑现生态补助1.5亿元,公益林补贴3800万元,聘用生态护林员1280人,全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29.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该旗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就地就近开发保洁员、治安员等公益岗位742个,配发垃圾清扫、清运车辆,初步建立了“村收集、乡集中、旗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改变生活习惯的首要抓手,户厕改造普及率达到39.7%;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累计建成苏木乡镇文化中心16个、嘎查村级文化活动室121个、“草原书屋”136家,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和文化活动350场次,配送图书1.4万册;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各类评选活动30余次,选树先进典型286个,让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作者:张蜀雁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2022年第05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