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鹿柴表达的感情(品读王维鹿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二字的含义是什么呢?
在漫漫历史接触中,鹿这种普通的野生动物,和我们文化和追求包容交集后,让人催生了不同的情愫和感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先秦《小雅·鹿鸣》中用鹿鸣起兴,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过渡到瑟笙齐响的宴会上,烘托主人对佳朋满座的欢喜,表达渴望与贤才亲近的氛围和心愿。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鹿鸣二字早早地和嘉宾贤才联系在一起了。
仙人骑白鹿,隐士潜溪旁。南梁庾肩吾《道馆诗》中说了仙人和白鹿,很多人修道不就是期颐长寿成仙么,因此仙人的坐骑鹿也成了长寿的象征。
《神仙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山人卫叔卿服用云母成仙。在八月的某一天,汉武帝刘彻在大殿上闲坐,忽然看到有一个人乘坐云车,驾着白鹿,从天而来。这个人来到大殿前,侍卫看他年纪也就三十上下,容颜焕发,犹如少年,飘羽衣,戴星冠。武帝大惊,忙问何人?那人答道,我中山人卫叔卿。武帝说,你是中山人,就是我的臣民,快前来回话。叔卿本来想拜见武帝,以为武帝好道,看到自己必然会优待恩遇,没有想到今天武帝说自己是他的臣民,于是很失望,沉默不作回应,倏然消失,不知所在。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其二》中有“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诗句,诗人骑鹿多伴随着寻仙增寿的浪漫含义。后人将南极老人星、老寿星人性化,描述成一位额头高耸,如托仙桃的模样,再配一只嘴含灵芝的老鹿,作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讲。
民生如野鹿,知爱不知命,南朝宋鲍照的《与伍侍郎别诗》将民生和野鹿联系起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中将秦朝社稷比喻成鹿,社稷无非是民众人心,因此鹿也有喻指民众的意思;然而佛家常将善心难系,譬喻为野鹿。《涅槃经·十五》中有:“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嗔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往生要集》中有:“野鹿难系,家狗自驯。”守家狗不怕人,你越撩拨,它越呲牙咧嘴;山野鹿害怕人,你越示好,它越腾逸远去。《九色鹿经》、《大智度论·卷十六》中记载有这样的故事。释尊在过去世修菩萨行时,转生为鹿王。鹿王为救鹿群而丧失生命,在临命终时发誓愿,如果将来成就无上正等觉,要将诸鹿脱离生死罗网。
野鹿处山林,不喜近人众。三两常伴居,只身也清静。如果有众生随从佛世尊,听到佛法深信不已,然后殷勤精进,追求自然的智慧,喜欢独处,善于清静,并且了解诸法因缘的人,称为证缘觉乘或辟支佛乘果。缘觉乘或辟支佛乘常以鹿车譬喻。
柴,音义同寨,用栅栏篱障围起来,旁边有临时住所,或者帐篷。一般寨子建在山头或者人必走的道路旁。战乱时防御,平日时圈养牛羊马鹿的地方。如果一个寨子经过时间久远,大家也会约定俗成称某个地方为某某寨,比如山寨,军寨,抱犊寨等。
鹿柴,因为鹿的缘故而起名的地方。裴迪同题作的“不知松林事,但有麏麚迹”正好点明了鹿柴的缘起。鹿害怕人靠近,人一来,母鹿小鹿就奔逃入林,只剩下被啃食过的鲜草,脚下狂奔的足迹。
说起鹿柴,不能不说鹿野苑这个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罗奈国中,苑中养鹿,是佛最初说四谛法度五比丘的地方。鹿野二字因此含有宗教意味。例如南齐王融的《法乐辞·其七》中就有:“鹫严标远胜,鹿野究清玄。不有希世宝,何以导濛泉。”《永明乐十首》中有:“定林去喧俗,鹿野山俟霞。香风流梵琯,泽雨散云花。”鹿苑二字也从单纯的养鹿的园子,借用到宗教场所。初唐骆宾王《和王记室从赵王春日游陀山寺》中有“叶暗龙宫密,花明鹿苑春”的诗句。
诗题有鹿,文中无鹿,是什么意思?
既然诗名鹿柴,诗中多少应含有鹿的痕迹,但是看诗中这二十个字,却没有一处明示或暗示有鹿。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人来鹿走,人走鹿来。人到一个茂密的空林,知趣的动物都会奔逃伪装起来。我们看到飒飒阳光,森森树林,湿湿草甸,潺潺流水,以为此时只有自己独享这美好的环境,以为除了自己和天地,周围空空。实际上自己以为的空山,此时一点都不空,在远处的树林里小鹿注视着你,树梢上的松鼠嗅探着你,溪流里的小鱼躲藏着你,甚至连草上的蚱蜢都抿翅收声隐避着你。我们只是身体感受到了静,心感受到了空而已。人一走,鹿、松鼠、小狼、野猪等动物就折返回来,松鼠采树子,鹿群吃青草,小鸟抓蚱蜢,野狼寻小兽,人们以为的空山又恢复到原来热闹的场景,自然里的一切又回到自然的秩序里。
其次诗文回环错位,我鹿境界交替。诗文既可以理解成在空山深林中的人,看不到行人身影,但是可以听到行人说话,此时夕阳斜下深林,光影正好回照苍苔;可以描述成我要找的人在空山深林中,林木遮蔽,看不到人影,但是可以听到那人说话,落日斜照,透林回照在青苔上;也可以进一步诗化成鹿在深林吃草,抬头侧耳,偶尔听到淹没深林的行人的说话声,此时残阳西下,余光洒落在深林的树叶上,鹿的身背上,直到刚刚采吃的苍苔下面。同样的文字,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出现不同的解读,玄妙无比。每每看此空山,虽然不会出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样跌宕起伏的感触,但如同欣赏阳关三叠,递进比兴,一幅自然的风光图画也会带来多重美妙的感受和领悟。
最后鹿是我,我是鹿,心是鹿,鹿是心,我是心,心是我。空山不见人,多是自己的观想,也就是意,由意感受到空,而空是法。但闻人语响,是自己的耳朵听到的声音,也就是耳,听到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眼睛看到景象,也就是眼,看到色。如果此时的我转换成鹿,鹿低头嗅草,寻找气味,也就是鼻,嗅到了香(或许草的味道我们闻起来不香,但是鹿可能喜欢这样的香气,不香的气味也是一种另类的香味)。鹿找到可口的草食就会吃掉,也就是嘴,是舌,咀嚼食物得到食物的味道。脚踩泥苔,背蹭皴树,也就是身体,感受到了外界的触感。我用意耳眼,得到法声色;鹿用鼻舌身,得到香味触。若我、鹿同时空,同体味,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会得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鹿非鹿,是我非我,是鹿是我,非鹿非我,光怪陆离,虚空变换,寂静究竟,唯心造耳。
诗文里不见鹿身,但处处有鹿的痕迹。这里的鹿大概是野鹿,而不是家里驯养的鹿,所以鹿柴,是指有鹿出没的地方,而不是圈养鹿的地方。或许有围挡,防止野鹿伤人,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围挡也会破败塌陷,融入自然。这里能否看到鹿,就看自己的造化和际遇了。
诗文讲到哪些哲理智慧呢?
一是空。这里的空不是一层不变的死寂、空旷和冷漠,而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载体。空山虽然看着空阔无物,但是有生命流动,安乐自然。虚空深暗寂静,但是托养着太阳、地球、月亮、星辰,让它们永恒地变换和消隐。老子《道德经》上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就是由无生有,由空到实的一种描述。这种空富含吸引力,是寂静但有生机的,是空阔但有实体的,是规律但又混沌的,是我们终极努力求证的一种境界。
二是回向。什么是回向呢,诗文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路人说话,空谷传音,以至于远处都可以听到人语响,回声是一种回向。其二是斜阳西照,透过深林又照到青苔上。为什么是复照呢?因为早晨朝阳从东面起来,阳光就照射到青苔上了,到了傍晚,又从西面照射了一遍。复照是另一种回向。回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功夫——不愿独享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识,而将其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共享,以此拓开心胸和境界。王维作诗,将自己的感受和境界通过诗文传递给我们读者,让我们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和愉悦,这也是一种回向。
三是自然。这里的自然,即指空山、人语响、夕阳、深林、青苔这些天然的景色。诗人将这些自然景物诗化成色彩饱满、富有生机的意象,然后不着痕迹地自然表达出来。我们通过诗人淳朴的文字自然感受到诗意境界,感受到美感,阅读着文字而又跳脱了文字,看似文字描述,实际展开的是无字的图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