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杞县大蒜产业(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郑松波 通讯员 司利强 叶中琳

豫东平原,恢弘画卷千年传奇;九曲黄河,穿越时空滔滔奔流。从夏朝初年置县至今,历经数千年沧桑,从历史厚载的古邑到生机盎然的新城……文明古韵、现代活力交相辉映。一座新兴产业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如冉冉之星,正在黄河南岸悄然崛起。这里便是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河南杞县。

提起开封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不能不提杞县。大蒜杞县属豫东平原的组成部分,位于黄河沿岸,是黄河故道青沙土带,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大蒜生长。杞县大蒜以其个大、色白、皮厚、不散头、耐贮、特有香辣风味、营养丰富等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国内外。一直以来,杞县大蒜远销到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尼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杞县大蒜面积达70万亩,年产大蒜96万吨。现在的杞县大蒜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香饽饽”,还成就了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的美誉。

开封杞县大蒜产业(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1)

底蕴深厚——

据杞县县志记载,杞县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蔬菜栽培学,曾把杞县大蒜品种及其栽培方法收录其中,腌制的杞县糖蒜、蒜泥、蒜酱等也闻名遐迩。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杞县大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90年代后期,杞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规划,使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面积达近40万亩,年产大蒜60万吨;2008年达到60万亩,年产大蒜80万吨; 到2020年面积达70万亩,年产大蒜96万吨。现在的杞县大蒜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香饽饽”,还成就了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的美誉。

栉风沐雨——

“从2010年的‘蒜你狠’到2014年的‘蒜贱伤农’再到2015的绝地反弹,最后到今年的平稳着陆。这10年间,杞县大蒜产业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大蒜价格更是跌宕起伏、时高时低,影响到蒜农的稳定收入。”

杞县大蒜协会副会长陈新奇研究大蒜价格趋势、销售规律已经30年,是大蒜行业的资深专家,他说,大蒜作为一种农经作物,受种植面积、深加工、出口量、仓储能力等影响,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一般4-5年一个周期。

2020年,杞县大蒜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量达96万吨。大蒜喜获丰收,但是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早熟蒜大蒜价格偏低,进入了所谓的“蒜周期”,价格较往年偏低,销路不畅。2015年2月,中国大蒜在韩国受阻,给全国的蒜农们敲响了警钟。杞县大蒜对2010年获得“中国大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荣誉称号更加珍惜,进一步对大蒜生产严格按照《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在杞县的傅集镇、圉镇、葛岗镇、五里河镇、高阳镇、苏木乡、湖岗乡等建立了无公害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杞县圉镇后城村农民郝海娜,经过四年的潜心研究,她把自家八亩地大蒜进行深耕,全部施上有机肥来种植,取消化肥和农药,她种植的大蒜通过杞县公共检测中心取样检测为“无农药残留”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开封杞县大蒜产业(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2)

行稳致远——

大蒜作为一种商品,由其自身的市场规律,但如何减少大蒜价格这种“过山车”现象,避免“蒜贱伤农”发生呢?

近日,记者深入走访了杞县大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走近蒜农、走进大蒜加工企业、了解地方政府采取的服务措施:以“六保”作为实施“六稳”的着力点,多策并举破解大蒜销售难题,保大蒜经济稳中求进。

延伸链条,提升产品价值。加强深加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是提高大蒜产品附加值,稳定大蒜市场价格的重要途径。“我们企业加工蒜片儿能力由过去的日加工蒜片儿50吨,提升到现在日加工蒜片儿200吨,这200吨蒜片儿消耗大蒜近700吨,一个生产季度下来我们消耗大蒜6万吨。”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李高飞介绍,潘安食品在行情好的时候就积极收储和开展国内外贸易。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开展大蒜深加工,将鲜蒜加工成黑蒜、脱水蒜片儿等产品。通过深加工,提升和稳定了蒜农蒜头儿的价格。

开封杞县大蒜产业(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3)

走进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蒜片、蒜粉、黑蒜等大蒜的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这里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封试验站大蒜研发成果转化基地,主要围绕杞县大蒜产业发展和大蒜深加工工艺、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是杞县大蒜深加工产业的主力军。

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利民介绍,目前杞县有80多家大蒜加工企业,加工产品有10多种,其中蒜片、蒜粉等产品大多出口到印度尼西亚、泰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蒜米、蒜油等产品在国内销售。

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我这6万多斤都是优质绿色大蒜,但价格低,卖不出去,心里急得慌。自从俺县李胜伟副县长走进电商平台直播间,利用拼多多平台向万千网友们推销、介绍杞县大蒜,提高了杞县大蒜知名度,我们合作的订单立马骤增。”

为宣传推介杞县大蒜,杞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胜伟变身“带货主播”走进直播间。两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1万多名网友观看互动,当天线上销售大蒜1.75万公斤。更是直接化解了河南省杞县众鑫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李国胜大蒜难销的焦虑。

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下,新一代蒜农成为直播带货大蒜的主力军。杞县高阳镇金村的张申鹏今年33岁,在父亲的影响下进入大蒜行业,年收购销售大蒜10万吨以上。目前,张申鹏在郑州组建了20多人的专业电商团队,负责推广销售大蒜。

开封杞县大蒜产业(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4)

今年,他除了要销售自家300亩土地产出的700多吨大蒜外,每天还要收购50吨鲜蒜投放市场。现阶段,张申鹏的电商平台每天能接8000多单,可销售30多吨大蒜,电商销量占比从去年的10%提高到了30%。

“杞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打造‘互联网 大蒜’的现代商贸模式,推广电子商务交易,不断扩大线上销售规模,”杞县电商办负责人王海涛介绍,全县600多家电商企业每天销售量达到10万余单,70多万斤,年销售量20多万吨。扩容仓储,实现错峰销售。

“扩大冷库储容是实现大蒜错峰销售的关键途径,对大蒜价格有极大的稳定作用。”陈新奇告诉记者,大蒜冷藏处于生产和消费两大环节之间,起到“蓄水池”“调节阀”的作用。

位于杞县产业集聚区的河南大蒜现货交易中心暨配套产业园,是一个集大蒜冷链仓储及配套设施和大蒜深加工生产线为一体的综合大蒜产业项目,整个项目完工以后,杞县大蒜储存能力将会提高至77万吨。“随着冷库收储规模的扩大,吸引更多客商来杞县收储大蒜,增强了市场人气,活跃了交易市场,从而能够抵御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保护蒜农和蒜商的利益。”杞县人民政府县长王红涛说。

开封杞县大蒜产业(杞县全国大蒜第一县)(5)

目前,全县形成以产业集聚区、苏木、邢口、葛岗、裴村店、阳堌等为集中地的大蒜保鲜与恒温冷藏库有700多座,年贮藏能力达到70万吨,支撑着大蒜的四季平稳销售。助力脱贫,产业行稳致远。

大蒜市场行情波动,牵动着千千万万种植户的心。一般而言,鲜蒜单价不低于0.6元/斤,种蒜的经济效益就要高于常规小麦。为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提升他们的种蒜积极性,杞县县委县政府为全县1.4万贫困户购买大蒜价格保险。“俺种了3亩大蒜,收获9000斤,政府给买了三年保险,让我种起蒜来更安心。”杞县傅集镇白庙屯村70岁的魏文祥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杞县高阳镇,160多户贫困户的大蒜依托张申鹏的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每斤比市场上高0.2元,一亩地就能多卖400多元,总增收80万元,既巩固了140户脱贫户的脱贫成果,又保证了20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十年嬗变大蒜产业已经成为杞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蒜价偏低就会致使蒜农利益受损。为打响品牌,提高知名度,5月24日开始,杞县大蒜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天气预报节目中亮相,以此来推广杞县大蒜品牌,吸引外商进驻。“节会签约订单销售、冷藏存储错峰销售、精深加工增值销售、保险护航保值销售、电商平台网络销售,杞县围绕大蒜这一产业,把一二三产贯通起来,保证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的稳定。”杞县县委书记韩治群说,“目前,健全的生产加工仓储体系和遍及全县各个乡镇的销售网络,杞县大蒜销售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日趋常态化。

一业兴则百业旺。在金杞大地,大蒜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杞县的特色产业,与杞县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成为杞县的骄傲,与百万杞县人民血脉相连。大蒜产业使数十万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围绕大蒜深加工,一批批企业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快速发展;餐饮、物流、住宿等围绕大蒜经济的消费产业近十年实现了蓬勃发展;大蒜产业的发展带动,让杞县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华丽转身。杞县大蒜,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张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