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文学经典散文(散文乡贤三袁)

1

今天我要回到400多年前的晚明时光。

沿着历史斑驳的青苔回溯,在烟波浩淼的长江边上,在白苇黄茅莽苍的古公安大地,在400多年前的晚明文坛,出现了一个高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学旗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学流派:“公安派”。

八公山文学经典散文(散文乡贤三袁)(1)

公安派的领袖人物是“三袁”,即袁氏三兄弟,大哥袁宗道,二弟袁宏道,小弟袁中道,其中二弟袁宏道声誉最高,成就最大,其次是小弟袁中道,大哥袁宗道又次之。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氏,史称“公安三袁”。

公安三袁,吾乡先贤也。

公安派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方面,其文风清新活泼,自然率真,性灵独运,以仁山智水的人文襟怀和领异标新的创作思想,标举“性灵”的文学旗帜,如清风扫过复古成风的晚明文坛,“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掀起了晚明文学革新的狂潮,震铄了当时文坛。

公安派的游记、尺牍、小品、诗歌创作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皆能自成一家。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公安派在当时文坛所产生的影响,乃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公安派结束了前、后七子近一个世纪对文坛的统治,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引领中国文坛风骚数百年,为嗣后三四百年间绵延不断的文学革新思潮揭开了宏大的序幕,其新文学思想对后世几百年思想文化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更是以公安派继承者而自居。

三袁在文学和文学理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及影响,使公安派成为文学革新运动的一面旗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公安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

“公安三袁”是吾乡先贤,但我初识“三袁”,却是上了高中以后的事情。

上高中后,到县城上学,有空就到书店去,一日在县城的新华书店里,偶遇一本“中国古典文学精品系列”之“《绝妙好文》”,里面全是中国古代散文大家的精短名篇,其中就有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和《与丘长孺书》,其行文风格,清澈透明,精短隽逸,情真意切,极具感染力。当我在看文章注释时,惊奇地发现袁宏道乃湖北公安县人氏,更有甚者,袁宏道出生地公安县长安里之桂花台荷叶山(即今天公安县孟家溪镇东2公里的桂花台),与我出生生活的甘家厂乡清河村张家湾不过10多里路程,中间只有淤泥湖一湖之隔。联想到早先在村民和祖、父辈口中耳熟能详的有关“袁天官”的民间传说和故事,顿时豁然开朗,袁氏形象一下子在我心中高大、丰富、真实起来,原来传说中的“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真有其人,且他们离我竟是如此之近,近得让我血脉偾张。

多年之后,遇到袁宏道,我兴奋莫名。

我做梦都想不到,穷乡僻壤的家乡,在差不多400年前的晚明时光里,是那样的星光璀璨,出现过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旗帜而引领中国文坛风气数百年的文学流派:“公安派”。

“公安三袁”进入我的视野,震撼了我的文学梦想,带给我巨大的惊喜。

但是在那个贫穷又骨感的年代,除了《绝妙好文》,我再也搜索不到更多有关公安三袁的文字,其后数年,辗转读到公安县人李寿和先生撰写的《三袁传》,后来又读到了张国光、黄清泉先生主编的《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三袁研究》,始知公安三袁气象之宏大,光环之灿烂。同时知道,以公安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除了革新晚明被前后七子统领的中国文坛、引领数百年中国文风之外,公安派领袖袁宏道对中国文学、文艺的贡献,还有几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一是为《金瓶梅》张目。《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一出,文人创作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而袁宏道正是首先肯定《金瓶梅》文学价值的第一人。《金瓶梅》得以流传,袁宏道居功至伟。

二是发现徐文长。徐文长即徐渭,别号青藤老人。

明清两代,出现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和艺术家,而徐文长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但是,徐文长在世之日,穷愁潦倒,以致发疯狷狂,不受当局待见,其诗文几乎不传。袁宏道为之振臂疾呼,尊其诗文为有明第一,并作《徐文长传》以滥觞扬波。真不知,如果没有袁宏道的发现,明代文坛上会不会走失了徐文长!后世对徐文长倍加推崇,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曾刻一印“青藤门下走狗”,以表达对徐文长的尊崇——袁宏道发现徐文长,足见袁宏道之慧眼独具。

除此之外,袁宏道著《瓶史》,为瓶艺之先声;写《西方合论》等佛学专著,在佛教研究方面有着独步的见解和极高的造诣。

袁宏道被评为中国古代散文十大家之一,与庄子、贾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为伍,吾偏僻乡俚,有如此光彩灼灼之大文豪于中国文坛行走,后学如我者,不为文可乎?能为文乎?

求学遇中郞,内心喜欲狂;

才华追日月,性灵著华章。

人生风吹雨,诗书慨而慷;

公安成一体,四百年传扬。

袁宏道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20世纪30年代,因为一大批知名作家如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刘大杰等推崇袁宏道,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袁中郞热”。

若袁宏道先贤泉下有知,该何等荣耀。

3

公安三袁为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因为他们兄弟三人先后高中进士,且分别在北京和南京做过官,所以民间流传“一母三进士,南北两天官”的说法。

那么,现在且让我们走近这三位进士兄弟,走近这三位闪烁于中国文坛的文星,走近这三位文坛巨子,走近这三位好官。

八公山文学经典散文(散文乡贤三袁)(2)

袁宗道(1560-1600年):字伯修,号石浦,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等职,著有《白苏斋类集》。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等职,著有《袁中郎全集》。

袁中道(1570-1626年):字小修,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徽州府教授、国子监博士、南京吏部郎中等职,著有《珂雪斋集》。

公安三袁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以至性情、气质等方面相互影响,彼此呼应。袁氏三兄弟的契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

公安三袁除了在文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在科举和官场上同样出类拔萃,他们为官清廉,忠于职守,三人为官到头,两袖清风写风骨。

万历二十五年八月,袁宗道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

这是为官的袁宗道。袁宗道是太子的老师,却因过劳而死!死的时候年仅41岁,让人唏嘘不已。袁宗道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

袁宏道更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改革家,他从严治吏,惩治贪腐,兴利除弊,弘扬正气。

万历二十三年,袁宏道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袁宏道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请辞。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万历三十四年(1606),袁宏道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其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写于这个时期。万历三十七年,袁宏道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惜同年九月不幸因病去世于沙市!与大哥一样,英年早逝,徒留感伤和遗恨。

综观三袁兄弟,人品、文品、官品俱佳,才德兼美,成为晚明时期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被历史铭记,被后人称颂。

4

作为三袁后辈同乡,青春年少的求学路上,常打三袁家乡孟家溪镇经过,后于书中常温三袁文学、事迹,三袁风骨亦常于胸襟萦回,却一直未得机缘前往三袁出生地——桂花台之荷叶山凭吊。

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决定带儿子一并探访三袁故里。

大年初二,雪霁初晴,我和小子顶着寒风,前往孟家溪镇。

八公山文学经典散文(散文乡贤三袁)(3)

我们先到了镇上的“三袁塑像”前凭吊。三袁塑像立在镇中心的路边,占地面积不过10平方米,除了塑像之外,别无一物布置与衬托,比照三袁生前身后名,现实的寒碜,实在让人心情郁结,无法舒坦。

然三袁塑像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要到三袁出生地桂花台荷叶山去,几经打听和问询,才知道去处,折回来路,按路牌指示,车在通往三袁故里的乡间村道上疾行10分钟许,便到了三袁出生地桂花台荷叶山。

立于荷叶山外的高岗,放眼张望,荷叶山上,树木青翠,山前有牌坊、房子之类,而荷叶山往前,往下,是大片低矮的农田,这些农田应为淤泥湖淤积而成——秋收后的稻梗参差于田间,早已腐败不堪,没有融尽的春雪间,浮动极淡极淡的绿意,预示冬天即将过去。

农田之间硬生生地生出一条100来米长的宽敞的水泥路,路边种植松、柏、樟等常绿树木,这条宽而短的水泥路直接通向荷叶山。

八公山文学经典散文(散文乡贤三袁)(4)

及至荷叶山前,才意识到眼前的荷叶山,其实只是一个小土丘,实际上是大哥袁宗道与小弟袁中道的墓地。整座荷叶山被高深的白色围墙围绕,围墙上面盖有青瓦,围墙正对路口的地方,是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拱门的牌坊,孤立高峻,牌坊上面留有匾额,却不知为何不着一字。荷叶山前面辟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上面铺着青砖,穿过青砖路面走到拱门前,向上六级水泥石阶,就是牌坊,牌坊拱门上装有厚重的木门,门披大锁,中间的大木门可以推开一条几厘米宽的缝隙,透过缝隙向里看,有约20米长的通道,通道尽头,向上约15级水泥石阶,上到高台,高台之上,二袁之墓历历在目。左边是袁宗道墓,右边是袁中道墓,墓碑上“明袁宗道墓”和“明袁中道墓”的字迹清晰可见。

八公山文学经典散文(散文乡贤三袁)(5)

时令还是冬天,墓园之内,残雪犹存,然松柏苍翠,二袁坟头依然草色青青,更不知从哪里来的四只悠闲的山羊,一只睡在袁宗道墓碑前,一只站在袁宗道墓碑旁,另外两只山羊散慢在袁中道的坟头啃草……此情此景,忽然想到袁中道《游荷叶山记》里的片段:

……日暮无事,乃与二弟步于山中。择高阜处,藉草而坐。因思儿时常骑羊来此……山之苍苍,水之晶晶,树之森森,自少至长,习而安之,不见有异。今偶游焉,而觉其幽静蓊郁,爱玩不能舍去……

(注:文中二弟为三袁异母弟)

文中寥寥数语,道尽三袁时代荷叶山“山”、“水”、“树”、“境”之明艳幽深,绝非眼前之景可以匹比矣。只是二袁墓地突兀见羊,这是不是与袁中道“骑羊”故事暗合?上苍见怜,是要给我指点一条通向三袁内心深处的通道么!

牌坊前而的广场右边,有一塘,大概就是三袁文中提到的荷花池了,只是塘里杂草丛生,也许是隆冬之故,塘中并无绚丽之物;而在广场左边,是五间白墙灰瓦的平房,中间的门旁挂一块不锈钢牌匾,上书“袁宗道袁中道墓园管理处”云云,透过窗户向房内窥视,但见杂物零乱,全无文苑气象。

整个荷叶山,没有一丝一毫有关袁宏道的音讯。除我与小子以“求古仁人之心”凭吊而来,更无人迹。虽墓园有树青葱,然环顾仍显萧索凄然,睹景思人,悲怆之感顿生,果真“古来圣贤皆寂寥”啊!

而三袁中,最寂寥的就是成就最高的袁宏道。

我早已知晓,袁宏道墓地并不在三袁出生之地荷叶山,而是在距此地二三十公里之外的公安县章庄铺镇肖家嘴村白鹤山,且袁宏道墓早已于文革前后被彻底破坏,至今尚未重修!一代文杰,芳魂飘零。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叫人徒生悲伤。

好在公安县委县政府已有重修袁宏道墓之意,拟在先生原墓址辟地30亩,采用青砖子瓦仿古建筑,计划修建牌坊、甬路、墓园门、照壁、墓冢、香炉、碑亭……之类,并将于墓园中建楹联长廊、诗文碑林……果真如此,先生之福也,公安后学之福也,中国以及全球思欲凭吊先生之人之福也。

但愿袁宏道墓重修计划早日启动,以安先生在天之芳魂。

届时,后学如我者,必将择机、择时、择日前往缅怀凭吊。

2016年4月18日

作者简介:

张旭,男,汉族。上世纪70年代生于荆州公安县农村。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300余篇/首散见于《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微型小说选刊》《散文百家》《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等国内报刊杂志。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深圳。

散文集《醉时光》即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八公山文学经典散文(散文乡贤三袁)(6)

八公山文学经典散文(散文乡贤三袁)(7)

ganews-tv长按微信号可复制

公安新闻网官方微信平台孱陵在线是集本地新闻权威发布、本地资讯信息共享的平台,您要需要发布信息请直接将要发布的信息内容回复给我们,我们在第一时间为您推广或打电话0716-5226878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