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旧时燕(迎春话燕)

鼠去牛来迎新岁,莺歌燕舞遍地开。

又见旧时燕(迎春话燕)(1)

“燕”字出现的频率极高。

阖家团圆宴宾朋,欢欣鼓舞贺新春。“宴”字颇受欢迎。

鼠年岁末,上海市静安区书协同仁举行十人笔墨雅集,大家围桌品茗时,上海华山美校孙燕平老师问笔者,古代碑帖中“燕”字下面为何有写“鳥”(鷰)而不是“灬”(燕)。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汉字发轫于绘画,愈古愈象形,既复杂又简单,既形象又抽象,堪称“书画同源”。古代书家借助象形文字来展示汉字构型的想象空间,既突出文字的某种特征,又突显文字的视觉效果。这是书法形成的艺术本质,也是文人雅士在汉文化土壤中的笔墨发挥。“燕”下面之所以可以写“鳥”,《玉篇》有曰,“燕,俗作鷰”。书家在“燕”字下面带有一个“鳥”,是那个时代的一种表意文字,也可以说是文人书法表现的一种墨书。

在甲骨文中,汉字大多为象形字,而动物的字形书写大多又具有绘画性。燕子是一种动物,其甲骨文字如同动物形象的描绘。甲骨文合集5281宾组“燕”(图1),像一只展翅翱翔的燕子。

汉字繁琐的笔画无不呈现出事物本身的多姿多形,是视觉艺术与审美艺术的高度统一。〔宋〕赵构“鷰”(图2)及〔元〕陈基《三希堂法帖》“鷰”(图3),都是将“鳥”书写于“燕”下方。“燕”字隶变后,《说文》之“燕”(图4)和《秦印汇编》之“燕”,在“燕”的下方则写成了“火”,而如今的“燕”,则在下方写成了“灬”。

又见旧时燕(迎春话燕)(2)

汉字在描摹物象时的绘画构造,给阅读者带来视觉的记忆烙印,而书家在文字记录时增添书写的记忆符号——象形图形,是文人翰墨书法的一种精神禀赋。然而,为何“燕”字下方或右旁可以写上一只“鳥”呢?因为汉字是可以从字音、字义、字形三个方面来解读的结合体,它既可以根据字形来表示,也可以根据字义来表示。“燕”本身就是一个合体字,加上一个“鳥”似乎更具想象力。此外,古代书家也有将“鳥”写在“燕”的右旁。如,〔东魏〕李仲璇《修孔庙碑》“燕”,〔唐〕褚遂良《淳化阁帖》“燕”(图5),〔唐〕李邕《李秀碑》“燕”,名家书法,皆有碑帖流传至今。

当“燕”具有饮食的含义,其另一种写法则是在“燕”的左旁加一个“酉”写成“醼”(图6),以示与“鷰”及其他写法之区别。

古字“醼(燕)”通“宴”,如“醼(燕)尔”通“宴尔”。《广韵》曰,“醼饮,古无酉,今通用”。《定声·乾部》曰,“燕,假借为宴,飨宴也”。《诗经·鲁颂·閟宫》曰,“鲁侯燕喜,令妻寿母”。《诗·小雅》曰,“悉率左右,以燕天下”。

具有良好古文字功底的书家,在解读出古文字密码信息后,其书写的笔墨也就颇具文人气概,这是书法展现自我人格价值魅力的精神所求。(顾建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