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的造型(海宁皮影戏表演中的文化传承)

作为一个已经退了休的世界遗产保护与研究界的老兵,我也许由于职业上的敏感,对祖国各类遗产的申报特别关注。记得是2011年11月27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皮影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众望所归,皮影戏这个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据现有资料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盛于清。西汉时期,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终日神情恍惚。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门遇到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他灵光一闪,用棉帛裁剪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他派人围方帷,张灯烛,恭武帝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被认为是最早版本的皮影戏。到了唐代,在佛教的盛行下,皮影戏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南宋时期,皮影戏的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专业演出团体,他们在小剧场、街头或入户演出。每逢佳节,大小街巷都有影戏棚子,无论寒暑,观众络绎不绝。到了元朝,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加深,皮影戏传入了波斯、阿拉伯、日本、英国、法国等亚欧国家。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当时,很多官邸王府或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也比比皆是,热闹非凡。

海宁皮影戏的造型(海宁皮影戏表演中的文化传承)(1)

皮影戏最早传入海宁应该追寻南宋初年。南宋时期,海宁皮影戏影偶改用羊皮。唱腔与古盐官曲(阿拉腔)发生融合。一直到了清代,海宁的皮影戏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礼仪与信仰融为一体。当地老百姓称为“蚕花戏”。

这个戏种在当地传承的记载资料保存的比较完整,为我们今天的研究、保护提供了厚实的基础。约光绪初年,郎家班创立。约民国初年,又一个阿州班创立,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沈鲸松创立了皮影戏班。1954年,由当时的浙江省文化局主持,在海宁周王庙举行皮影戏汇演。同年,魏柏荣、沈鲸松、孙柏康、郁钊岐、俞阿四等5位海宁皮影老艺人组团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汇演。1955年,海宁皮影戏布景、灯光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同年,海宁皮影戏代表浙江省赴北京参加全国皮影木偶戏汇演,演出了《闹天宫》、《蜈蚣岭》两剧。其中《闹天宫》剧本由文化部推荐给上海文艺出版社。1956年6月,组建浙江皮影木偶剧团,分皮影队、木偶队。驻地杭州。皮影队成员以海宁皮影艺人为主。

1958年4月浙江皮影队下放海宁。同年,郎自立、沈圣标、林关荣、张坤荣等进入浙江皮影队。1959年浙江皮影队改名浙江皮影剧团。同年12月,浙江皮影剧团赴京参加全国十大省市木偶皮影观摩演出,上演《鸡斗》和《仗义斩妖龙》。1956年至1960年,浙江友影剧团在杭州为7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代表团表演节目。1966至1969年解散中的浙江剧团处于停顿状态。1979年,斜桥文化站站长王钱松邀集7位皮影老艺人,组建斜桥皮影剧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钱松开始制作友影。约20世纪80年代初,由朱关良主持,郎自立演唱,录制了皮影戏唱腔和剧本片段。1984年春,浙江省文化厅办公室下文转发《浙江日报》刊载的一篇读者来信,给海宁县文化局,要求恢复海宁友影戏。同年,海宁县文化局组织张坤荣、林关荣、沈圣标等原浙江皮影剧团老艺人,筹建皮影队,教习3个月。后以朝阳(今新仓乡)越剧团为基础,采取以录像队养皮影队的方式,建立海宁皮影队。海宁组织皮影队伍赴杭州,在柳莺宾馆接待由联邦德国文化部长带队的代表团,演出《龟与鹤》、《两个朋友》、《鸡斗》、《闹龙宫》等剧。1985年,因录像队停办,海宁皮影队失去经济来源而解散。1989年,徐二男进入斜桥皮影剧团。1996年,海宁皮影戏赴宋朝常驻演出。1999年,海宁皮影戏赴乌镇常驻演出。2002年3月20日,郎自立因车祸去世。2003年2月14日,海宁皮影赴新西兰奥克兰市演出,全体演员受到克拉克总理接见。

2004年,徐二男率5位老艺人进驻海宁盐官镇观潮景区江南民俗风情馆的皮影戏馆,后徙陈沁岸。同年2月,海宁市民间艺术保护办公室成立。同年7月,海宁皮影(道具、影人、剧照等)参加省文化厅主办的浙江省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成果展暨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博览会。7月30日,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召开海宁市皮影艺术保护工作座谈会。11月,沈圣标创建江南皮影艺术团,成员为原浙江皮影剧团的老领导、老同事。2004年起,海宁市民间艺术保护办公室对皮影戏项目进行了系统整理。2005年3月28日,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在海宁市青少年宫举行首场演出。10月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进驻海宁中国皮革城进行常规性演出。王珏主编的《海宁皮影戏》出版,收录皮影剧本、剧情简介及唱腔曲谱三个大类。2006年,海宁江南皮影艺术团派出演员进驻嘉兴梅湾街道进行常规性演出。同年4月20日至22日,海宁皮影戏团赴杭州,在世界休闲博览会上演出。2006年,徐二男、王钱松分别被命名为第二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家。5月20日,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海宁皮影戏被列入编号为IV—91的皮影戏项目下的13个子类中。

海宁皮影戏的造型(海宁皮影戏表演中的文化传承)(2)

2007年,祝浩新撰写的《从海宁皮影戏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培育》获浙江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征文二等奖。2009年5月26日,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711名,海宁皮影戏传承人沈圣标、王钱松、张坤荣3人入选。2009年6月13日,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王钱松将他30年间珍藏和制作的,包括从清代至今的898件海宁皮影偶道具,捐赠给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09年12月1日,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第四批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共42个单位,海宁市斜桥镇以“海宁皮影戏”入选。2010年6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绍兴县文化局承办的浙江省第五届传统戏剧展演在绍兴举行,全省1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参加了此次展演,海宁皮影戏传统剧目《南天国•昆仑关》获“优秀传统奖”。2010年12月18日至26日,由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主办的金狮奖•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在唐山举行,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神话皮影戏《闹龙宫》获铜奖,海宁皮影戏皮影制作传承人李学林获得偶型制作优奖。

2012年5月27日至6月3日,第21届国际木偶联合大会暨国际木偶节在成都举行,海宁皮影戏作为浙江唯一代表亮相开幕式文艺演出。在6月3日的闭幕式上,第21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节组委会评选出了“最佳节目奖”、“最佳传承奖”等八个奖项并发了奖杯,其中,海宁皮影艺术团表演的《火焰山》凭借精彩的演出最终斩获该届木偶节“最佳传承奖”。2021年6月8日至8月16日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在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共同举办“光影传奇•海宁皮彩展”,省、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2012年6月22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7个国家的国际友好城市的26位代表访问海宁参观了海宁市博物馆的硖石灯彩馆,并观看海宁皮影戏经典剧目《火焰山》和《龟与鹤》。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和浙江省杂技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浙江省第四届曲艺杂技魔术节”在杭州举办,海宁皮影戏剧目《水漫金山》荣获“优秀剧目奖”,海宁皮影戏艺人张坤荣、汪去良荣获“表演奖”。2013年2月4日,海宁皮影戏参加了由中共浙江省宣传部、省外宣办、省文化厅、省广电集团主办的“美丽非遗——‘泰顺廊桥杯’网络寻访非遗”展演晚会,海宁皮影传统剧目《水漫金山》,获最具原生态奖……

海宁皮影戏的造型(海宁皮影戏表演中的文化传承)(3)

我为什么这样来安排我的文章?整篇实录他们提供的资料信息。这种格式的创作完全不是我的风格,我是被他们坚强的人格之美、对祖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抢求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种无奈、那种欲哭无泪的滋味,深深地感染了我的心灵。当我详细看完了他们提供的所有资料,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我一定要为这帮匠人与艺术家们证明,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壮士!祖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承者与呵护者!他们当中的一代代艺术家所走的路,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不停止、永不磨灭的记忆传承下去的艰难历程。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明白: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推进不能以中断历史、丢掉文化传统为代价。可是有几人会知道,他们今天的辉煌,是多少代人几十年、数百年用勤劳的汗水、心疼的泪水、无奈的苦水培育而成。我们今天已经认识到,“文化自觉”首先要“各美其美”,但当时对于一个处于强势文化“软性包围”下的传统皮影文化,却常常被看成另类,就连许多领导干部都认识不到这一传统文化的美,更不要说广大民众了。因而,根本不可能在他们心里产生“文化自觉”的可能。而缺乏真正的“文化自觉”,必然会导致了一幕幕悲剧不断的重演!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丢失了许多无比珍贵的记忆,我们千万不能再错过历史的最佳选择,必须增强国家软实力意识的认识,彻底改变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无知、无感情的状态,让青少年通过学习、观摩、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夯实文化根基,追索民族魂魄,构建一个传承民族文化DNA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最终实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想。在增加提高国家软实力意义的认识同时,保证体现民族共识的政府高层决策能够真正落在实处,成为可持续、有意义、有价值的行动。“文化自觉”的标准和途径是文艺复兴,“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是“文化自觉”的核心,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海宁皮影戏的造型(海宁皮影戏表演中的文化传承)(4)

我国地域广阔,经过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各地的皮影戏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不同种类和流派,陕西皮影戏、唐山皮影戏、阆中古城皮影戏、海宁皮影戏等都是其中的“翘楚”。不过,他们的制作程序大致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发汗熨烫平整、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三千余刀,才能完成基本制作。“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台上的角儿,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幕后的皮影人,必须精准地拿捏人物的情绪、情节的起伏,为它嵌入灵魂。只要接触过皮影的人,就无法再将它放下。交融的艺人与人偶,在我国民间演绎了一场又一场人生戏目。配乐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唱腔时而激昂,时而缠绵,色彩斑斓的皮影,在光的映射下,你来我往,嬉笑怒骂,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历史发展到今天,它们伴着艺人的生命流存,痛苦地挣扎着爬起来、倒下去、再爬起来继续赶路,最终成为中国乡土文化遗产中的一支永开不败的艺术珍品。从201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藴含着历史、哲学、世俗、伦理、审美的传统元素无比古老的剧种、我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将会吸引更多喜欢它、呵护它、热爱它、传承它的人,这项古老的光影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作者:丹青,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