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迁都规划图(印尼拟迁都加里曼丹岛)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全球客家名人堂”,跟着客家名人看世界,原创随笔为主。
客名君按:印尼近期官宣要迁都,拟迁都加里曼丹岛。现时的印尼首都雅加达人口已有1000万,连同周边地区人口更高达3000万,庞大人口、地下水抽取过量,令这座城市面临危机。新都的地点,据说是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 Island),古名又叫“婆罗洲”,过去客家人叫它“金山”。易本羲先生的《南洋华侨史略》提到客家人在此建立过三个国家——兰芳共和国、戴燕国、萨拉瓦克国,其中兰芳存国祚110年,具体情况如何呢?今天写一写这个岛和在婆罗洲开埠并建立国家的客家名人。
上图是迁都的示意图。也可以看到,加里曼丹岛西边——就是盛产金矿的坤甸,就是当年罗芳伯所辖领域,他被称为坤甸王。之前客名君曾搜集大量材料,写过这位梅县人(创业有多难?| 看世界首个共和国缔造者罗芳伯怎么搞定)。今天图文并茂,再来一波。
印尼北部加里曼丹岛,面积73.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大岛,印尼第二大岛,比青海省稍大。加里曼丹南部是印度尼西亚,北部是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人口合计约为2000万,是个地广人稀的大岛。
其实,在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在这里建立了三个国家,而且治理得很好。我们翻一下辛亥革命元老易本羲先生(笔名为羲皇正胤)在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黄帝纪元4607年,己酉年)发表在《民报》上的《南洋华侨史略》,里面列出了这个大岛屿上三个由嘉应州人建立的国家:婆罗洲西部坤甸罗芳伯建立兰芳共和国;吴元盛建立戴燕国,也是兰芳的藩属国;婆罗洲西北部的沙捞越国。1838年,两个会讲闽南方言的美国传教士多第和波尔门到西加里曼丹,发现除沿海一些地区有闽南方言人外,内地全为客家人。
这三个国家,官方语言都是梅县客家话。《南洋华侨史略》中罗芳伯、吴元盛两段材料,在梁启超先生1905年所作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也提到过。
一、罗芳伯: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大致是今天印尼的西加里曼丹省,面积14.68万平方公里,比辽宁省还要稍大一点。根据《南洋华侨史略》和《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记载:“坤甸Pontianak王罗大(客名君注:即罗芳伯)。王,广东嘉应人也。坤甸在波罗洲之西部海岸。其都会当卡浦亚斯河口。距戴燕不远。清乾嘉间。王征服土人而王。事实无考。”
兰芳共和国,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简称兰芳国,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6年),灭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6年),立国时间达110年。兰芳国位于南洋婆罗洲(印度尼西亚称加里曼丹岛),创立者为广东梅州人罗芳伯。罗芳伯是梅县石扇人。据说兰芳共和国在最高峰时,势力范围占有整个加里曼丹岛。1886年,兰芳共和国为荷兰殖民者所灭,存国110年。
罗芳伯对外不称王,而是自称大唐总长,面对当地土著居民才称王。首领的传承不是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式的家族世袭制,而是类似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首任大总长罗芳伯逝世时,公推江戊伯继任,先后五传,最后刘台二,故被人称为共和国。至于“国之大事,皆咨决众议而行”,也有似于议会制,比美国华盛顿还早。因为委派其他地方的人办事出过大问题,罗芳伯规定兰芳的总长只能由嘉应州的人担任。
关于罗芳伯创立的兰芳共和国,1785年创刊的在英国伦敦出版的《泰晤士报》于1793年6月8日在一版头条地位报道了兰芳大总制共和国的建国情况指出:“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元首即大唐总长罗芳伯的神奇贡献,贵在与当地婆罗洲苏丹有机联络在一起,协调各族民众,推行原始的雅典式的共和体制,经济亦有规模发展。国力虽后于西方诸国,其意义却不逊于1787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民主共和走向……”
罗芳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罗芳伯的故乡石扇,在客名君念的那所初中——梅北中学,1939年由南洋归国教书的罗思维先生倡议筹建罗芳伯纪念堂,六个行书大字由陈立夫亲自书写,墙上有罗芳伯瓷像,下置石碑刻着罗芳伯像赞,为邓石甫所撰。2005年改建成罗芳伯纪念楼。
梁启超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八大伟人之一”;马来西亚山口洋市市长阿旺·伊斯哈博士说,罗芳伯的施政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他重视教育,关心人才,努力发展经济,赢得人心,也赢得划时代的成功。
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希德,曾这样评价罗芳伯:“1787年华盛顿当选首任总统、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共和制。然而,我们客属地区领袖罗芳伯于1776年就在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东万律创立‘兰芳大总制’共和体制,比美国早10年。以此历史贡献而论,罗芳伯亦不亚于华盛顿。罗芳伯堪称与华盛顿并列的世界伟人之一。”
这里客名君再引用两个人的话来讲述他。
第一个是晚清梅县丙村的航海家谢清高,谢清高航行了世界上很多地方,东南亚各国基本都去过,并记录了见闻,包括兰芳和戴燕。谢清高在《海录》里面讲:“昆甸国(客名君注:就是兰芳共和国首都),在吧萨东南,沿海顺风约日余可到。海口有荷兰番镇守,洋船俱湾泊于此。由此买小舟入内港,行五里许,分为南北二河,国王都其中(客名君注:这就是罗芳伯等历届总长或者太哥的住地)。由北河东北行,约一日到万喇港口,万喇水自东南来会之。又行一日到东万力,其东北数十里为沙喇蛮,皆华人淘金之所。乾隆中,有粤人罗方伯者,贸易于此。其人豪侠,善技击,颇得众人心。是时尝有土番窃发,商贾不安其生,方伯屡率众平之。又鳄鱼暴虐,为害居民,王不能制。方伯为坛于海旁,陈列牺牲,取韩昌黎祭文宣读而焚之,鳄鱼遁去。华夷敬畏,尊为客长。死而祀之,至今血食不衰云。”谢清高的描述中,不难看出罗芳伯的豪侠仗义、能文善武,其统治充满了智慧和谋略,颇得人民的尊敬。
现在,印度尼西亚东万律还有纪念罗芳伯的“兰芳大学”,在坤甸还有一座纪念罗芳伯的纪念厅和墓园,在纪念厅内挂着一幅对联,写着“百战据河山,揭地掀天,想见当年气概;三章遵约法,经文纬武,犹存故国冠仪。”墓园里的石刻墓碑上,有他显赫功勋的记载。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九,也就是罗芳伯诞辰日,人们还在这里举行谒墓祭祀仪式。当地人尊崇罗芳伯,并且也有各种纪念罗芳伯的庙宇,据说在坤甸一带纪念罗芳伯的庙宇俯拾皆是。每年到了他的诞辰日以及忌日(农历九月廿二日),当地人总会到庙中祭奠,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祭拜景观。
第二位是史学家罗香林。罗香林于1941年所著《罗芳伯所建婆罗洲坤甸兰芳大总制考》是其中之一。罗香林在书中考证了罗芳伯的生平与兰芳公司的兴衰。据说罗芳伯少年的时候“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还“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不但读书和练武在当地都是数一数二的,并且做事勤快,为人也很好,所以从小就得到了乡里乡亲的称赞,“尝于读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遇事勤奋,乡里称之。”罗香林赞扬这个曾经存在的华人自治体是“完全主权之共和国”。他写道:“兰芳大总制与美洲合众国,虽有疆域大小之不同,人口多寡之各异,然其为民主国体,则无二也。”“晚近国人之言民主共和者,皆言此制远肇于美,近行于法,而不知先民亦有是举”。
在罗香林的书中,罗芳伯以独特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权建设,于1776年创立共和体制,定名为“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在世界诸国堪称第一,比华盛顿1787年当选为首任总统并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1年。还有,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而是选择臣服大清,首都悬挂大清龙旗,这让荷兰殖民者忌惮不已,不敢动他,一直到1886年清朝濒临倾颓时。
罗芳伯是在家乡石扇考试“不第”(客名君注:罗芳伯能文能武,写的文章有王者之气,但是清朝的考试就是“不第”,这在清朝的选拔机制下很正常,别说曾国藩、洪秀全、骆秉章一开始都不第,就连天才左宗棠也是如此)35岁下南洋。他从石扇过去就是赤手空拳、身无分文的。就这么又穷又落魄的一个书生,写自己下南洋道:乃怀壮游之志”,一众同乡也于1772年从广州虎门乘舟前往“金山”坤甸。他后来写自己的想法,就是,“予自忖曰:既从虎门而出,定直达乎龙宫。”字里行间,王气侧漏。
婆罗洲产金矿,被华人称为“金山”,如此利益之下有很多帮会,他是怎样在帮会林立的婆罗洲站稳脚跟并且统一全岛的?
罗芳伯刚到婆罗洲的时候,当时婆罗洲到处荆棘丛生,仅有少数广东潮汕、嘉应、惠州等地来的华侨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地方采矿。而且帮会很多,几个人就一个帮会。帮会之间还经常闹矛盾、互相倾轧。
出自“兰芳国”的一对金币
罗芳伯有文才又会武术,且又很热心华人事务,他找了100来个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兰芳会”,是个农业帮会。兰芳会实力见长,后来另一个大型农业帮会“天地会”毒死了兰芳种植园中的胡椒藤。兰芳会回击,后战败,逃到东万律,1777年,他终于在东万律建立以嘉应州人为主、包括大埔县客家人的“兰芳公司”。
赶走兰芳会的“天地会”垄断酿糖业,不得人心,1775年,打劳鹿十四家金矿的矿工联手起来,直接灭了“天地会”。这十四家金矿联盟成立了“和顺总厅”,“兰芳公司”与“和顺总厅”成为西婆罗洲最大的华人联盟。这两个组织拥有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涉及到采矿、农业、粮糖等行业,其结构之完善,管理之严密,影响之巨大,堪称“商业王国”。
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并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乾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乾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兰芳公司”成立不久后,罗芳伯就有了一支武装力量,他手下的客家人会武功的挺多,而且他本人作战很有谋略,行为做事又十分得人心。他开始整合当地四分五裂的各种华人团体、商会、村寨,扫除了所有对手。他成了西婆罗洲唯一的华人组织。通过统筹经营,他不仅对内消除异己、减少了华人的内耗,还可以统一对付土人苏丹、东印度公司、荷兰人。
后来,土人苏丹也对罗芳伯敬服,赠给他大片土地,鼎盛时期,几乎整个婆罗洲都是兰芳共和国的。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在他的墓志铭上,仍然是自称“公司”,足见其超凡的智慧。
当罗芳伯病危时,巫师想作法救他,就是把特制的蠹虫悄悄放到要“降头”的人身边,通过法术使这人死亡而使生病的人恢复元气。兰芳兄弟们都争着要做“降头”,罗芳伯不想残害兄弟,断然拒绝了这种巫术。公元1795年,即“兰芳大总制”成立19年,也是罗芳伯平定新港后的第2年,这位领导者因病于西加里曼丹岛西海岸的坤甸市与世长辞,终年58岁。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择贤而授任”。他还说:“吾侪飘泊海外,得有今日者,皆众兄弟之赐,吾安敢以土地自私。忝称客长者,守土待贤而已”。他推荐有功绩且武艺超群的江戊伯继任。据记载,在公元1820年(清道光元年),大约有3.6万名华人居住在此矿区内,公元1823年(清道光四年)已达15万人之多。在罗芳伯建立的兰芳公司机制下,婆罗洲从一个鳄蛇分布的雨林蛮荒之地,变成了富庶之邦,其丰功伟绩,被当时的祖国忽略,却被当地的后人敬仰。现在看来,罗芳伯可谓是海上丝路的先锋。
即至今日,罗芳伯仍为西婆罗洲华人视为保护神。
二、吴元盛:戴燕国
根据《南洋华侨史略》记载:“戴燕Tayan王吴元盛。王,广东嘉应人也。戴燕在波罗洲(即婆罗洲)之西卡浦亚斯河岸。清乾隆末年。(西十八世纪末叶)王征服土番。遂王其地。事迹失考。”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程乡县(今梅州市梅县区下半图葵岭乡)人。吴元盛生于乡野之间,自幼习武,长大后“身材伟岸,膂力绝殊”。虽然是乡野村夫,但吴元盛“性豪迈倜傥,喜为燕赵游侠,闾里极敬惮之,虽豪强莫敢撄其锋者”,他也想发起反清起义。
但因消息泄露,被官府追捕,吴元盛被迫率领一部分部众下南洋,来到了婆罗洲的坤甸地区。与此同时,吴元盛的同乡好友罗芳伯也在此地,两人联手,在当地树立威信,建立了兰芳共和国。之后罗芳伯“以泻璈、纯笃地居冲要,夙号难治,稔元盛才勇,特剪封之。”
吴元盛驻地附近有一个当地的国家,名叫戴燕,其国王横征暴敛,“凡舟楫经过,例须奉过关金始得行”,搞的国内民怨沸腾。吴元盛 “贿吏通款,言吴欲贡金于王”,趁机将其国王杀死,内外夹击,夺取了这个国家。事后国人拥戴吴元盛为戴燕的新国王。
至此吴元盛这个清朝的农民,成为了戴燕的国王。梁启超曾对吴元盛以及他的戴燕王国有关简略的记载,“戴燕国王吴元盛,广东人,国朝乾隆末流寓婆罗岛中”,“ 时(戴燕)国王暴乱,吴元盛因民怨而杀之,国人奉以为主,华夷皆取决焉”。
吴元盛死后由其子即位,但因其子年幼,所以王位由其妻承袭。清代旅行家谢清高曾去过戴燕国,当时就是女王在位的。吴元盛的儿子吴德奎成年后,才做了戴燕的国王。吴德奎死后,王位由其子吴广淮,但这个时候,荷兰人来了,“嗣子不才,弗克继承厥绪,王纲失坠,降为甲必丹”。虽然如此,但吴元盛的戴燕王国依然存在近百年之久。
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乾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三、刘善邦:传说中的三条沟共和国
易本羲先生的《南洋华侨史略》提到了萨拉瓦国,说也是嘉应州客家人所建。“萨拉瓦Sarawak(客名君注:今天翻译为砂捞越)王某。 王,嘉应客人(客名君注:指客家人)。佚其姓名。萨拉瓦在波罗洲之西北部。面积五万方里。人口三十万。其地产金刚石最著名。王曾开府其地。至今遗址犹在。后为英人所夺。事实无考。”
这段文字强调了萨拉瓦的国王是梅州客家人,但是,没有国王的姓名,所以恐怕记载有误,或者边界不太清晰。客名君查了一下沙捞越的历史。历史上它是属于浡泥国。浡泥国就是今天文莱的前身,只不过领土要少了很多。浡泥国由中国明朝大臣黄元寿(福建泉州人氏,朱元璋给他赐名黄森屏)开国,现在文莱的王室就是他的女儿的后代。
客名君找了些资料,根据《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记载:“据《苏禄史》所述,中国使臣有黄森屏者,后任支那巴坦加总督。其女于1375年(洪武八年)嫁Bruni第二苏丹阿合曼(Akhmed),凡二十余传以至今。其王统由女系递传。阿合曼之女嫁爱丽(Sherip Ali),后继王位,即今Bruni王始祖也(Baring Gould《沙捞越史》)。今浡泥有黄总兵之墓,浡泥王尚时修祭墓典礼,盖俨然奉为始祖也(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
黄森屏是文莱王室有一位常年祭拜的祖先,是大明王朝的总兵。朱元璋命当时的云南永昌腾冲总兵黄元寿出使婆罗洲,因黄元寿在中国南海森屏滩剿寇抗倭功勋卓著,朱元璋特赐名为黄森屏。黄森屏到达婆罗洲的时候,只见大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当时文莱的开发程度还很低,但他又不能回去,为了抵御当地土著居民的袭击,于是他就组装了一直华人军队,希望能在那里生存下去。浡泥国寻求黄森屏的军队帮助,黄森屏帮浡泥国成为了岛上的第一大国,被国王赐封黄森屏为“并肩王”,其弟弟迎娶了黄森屏的妹妹黄元丽,至此浡泥国跟黄森屏家族开始了不分你我的历史。
黄森屏凭借军事力量,击退了浡泥国的敌人,拯救了浡泥国,由于手握军权,又皇亲国戚,渐渐成了浡泥国的实际国王。黄森屏一直未忘祖国,在1408年以勃泥国国王的身份亲率150多名随从回明朝进贡,但由于年事已高,于1408年12月,因旅途颠簸劳累过度猝然而逝,享年67岁。临终前,他向明成祖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将浡泥归入中华版图,二是请加封东南亚的最高山为浡泥国的镇山,永镇南洋大地。三是允许自己安葬于中国。但是明成祖因考虑到两国之间的距离及交通因素,加上那里并没有找到黄金,并没有接纳他的地盘,只是册封浡泥国为藩属国。
所以客名君推理《南洋华侨史略》这个沙捞越王,应该是现在被奉为沙捞越石隆门开山之祖刘善邦,只是辖区有待更多资料验证,现有资料看是没有那么多人口,恐怕是和勃泥国混淆了。如果是指刘善邦,文中“为英人所夺”几个字,在历史上实际是一场英国对华人(主要是客家人)惨绝人寰的屠杀。
刘善邦在大马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精神不朽
民间为他而铸的纪念币
石隆门是19世纪上半叶砂越华族移民人数最众之地。这批移民来自印尼加里曼丹三发地区。从19世纪开始,以石隆门为中心,包括比历、烧炭岗、短廊、砂南坡一带的华族移民,皆属三发管辖领土内的华工公司,即三条沟公司的矿工。
当年石隆门采金华工的穿着,面貌端正却衣着褴褛
从1830年开始,三条沟公司时常受到另一势力强大的大港公司的进攻,90%以上的矿工曾前后分3次迁移到砂州石隆门一带。到了1850年代,移入的华工约4千人。抵达石隆门后,他们仍组织公司实行自治,民间流传称为“大公司”,又称义兴公司,后来改称十二公司,首领为刘善邦和结拜的义兄义弟刘大伯和王三甲。公司的生产活动是淘洗黄金、种植粮食作物、胡椒、甘密等。
到了1850年代,公司拥有了几乎所有石隆门一带的金矿场,总部设在石隆门的帽山。就跟兰芳公司一样,叫公司,实际上一个政体。除了外出到北历等地采金的矿工,其余人,包括妇孺老少多聚居在公司总部的范围内,因此石隆门俨然就是中国式的农村社会。有些文献也叫十二公司为“三条沟共和国”,根据传教士的回忆文献,十二公司和兰芳类似,主体都是客家人。
公元1838年,一个叫作“詹姆斯•布鲁克”的英国冒险家,率领一条炮艇抵达砂拉越首府“古晋”港(这条炮舰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财产)。凭借强大的武力,布鲁克和他的追随者于1841年,从文莱苏丹那里获得了总督之位。也正是在这一年,华人采矿公司三条沟公司与文莱苏丹签订了矿业承包合同,派出350户华工在沙捞越石隆门组织分公司采金,负责人是刘善邦。后来又有太平军余部前来。
次年,不满足于此的英国人总督(马来语“拉惹”)宣布摆脱文莱苏丹的宗主权,成为独立的“砂拉越王国”。其领土范围从丹绒拿督一直延伸到三马拉汉河之间,即当今的砂州第一省,石隆门及三条沟公司的领土自然也在里面。
砂越王朝境内的经济生产活动以这批华工所开发的地区最为发达,古晋及沿海渔村的马来甘榜、河流沿岸及内陆山区的达雅场屋,经济活动则乏善可陈。拉惹布洛克需要经济收入来维持政权,石隆门华工的生产成为他虎视眈眈的对象。
布洛克不满足于让十二公司以传统的纳税进贡方式来缴付金钱或财物,直接想消灭十二公司。布洛克亦宣布十二公司只能属商业组织,不能成为持有政权的自治社会,拉惹与十二公司之间的矛盾遂日渐尖锐,并颁布了一些法令和措施,要华工遵守,包括不准公司私自与外界直接进行国际贸易,鸦片、酒及生活必需品的进口或生产品的出口都需通过古晋布洛克王朝的海关,以便抽取税收。公司若要购买鸦片、酒等必须向布洛克指定的商号购买。
石隆门一带拥有丰富的矿产,除了黄金,也有煤、锑等矿物的开采。随着布洛克王朝的建立,其他英国人也注意到石隆门这块肥肉,1856年英资的“慕娘有限公司”在古晋成立,布洛克允许它在砂越河上游一带开采煤、锑等矿物,华工公司对土地的使用与占有权受到限制,这为1857年2月石隆门华工攻占古晋的行动埋下导火线。
1856年10月,布洛克以发现石隆门华工私下进行鸦片买卖为由,向公司罚款150英镑。此时正值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南方一带的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运动还未停息。1856年,英海军被逼从广东撤退,这消息给东南亚的华族移民极大鼓舞,在天地会的宣传下,新加坡也于1857年1月发生华族移民反英事件,这行动也给石隆门华工打了一支强心剂。所以,当十二公司缴付罚款的同时,也暗中部署用武力推翻布洛克王朝。
1857年2月18日元宵夜,石隆门并没有节庆气氛;约600名全副武装的十二公司华工,在刘善邦和王甲的率领下,从公司大本营帽山出发,自短廊乘船顺着砂越河而下。深夜抵达古晋后,兵分两路,一支扑向河流左岸布洛克的王宫与其他政府建筑物,目标是捉拿或杀死拉惹布洛克;一支则到河流右岸的古晋市镇,准备占领政府建筑物。
根据记载,由于华工的目的只是拉惹及其官员,没造成多大伤亡,只有5名欧洲人被杀,马来甘榜与华人菜市场并没有遭受严重的干扰。隔天早上,当华工队伍占领古晋后,首领向基督教主教法兰西斯麦陀尔表明华工旨在消灭布洛克王朝,而非反对所有欧洲人。
当天下午,十二公司领袖刘善邦在法庭建筑物内召见马来首领拿督班达、主教法兰西斯、慕娘公司经理鲁必及英国商人鲁贝尔,寻求他们的支持,并委任拿督班达治理古晋,鲁必及鲁贝尔处理外交事务。
刘善邦误以为拉惹布洛克已被杀死,华工队伍在古晋逗留3天就撤退回石隆门。后来得知布洛克逃出生天,投靠其外甥查里斯布洛克,驻守在鲁巴河流域。刘善邦写了一封信给拉惹布洛克,声明彼此河水不犯井水。
当华工队伍撤退到新尧湾友兰肚的山丘地带驻扎时,拉惹布洛克与其外甥已部署反击行动。他们通过利诱和挑拨手段,唆使色加冷及西里伯斯的达雅人及砂越河的部分马来人,联同攻打石隆门华工公司。拉惹布洛克亲自担任指挥,乘着慕娘公司提供的蒸汽船,带领数百名武装队员沿砂越河而上,先消灭了在友兰肚山丘内的华工,刘善邦及其近卫就在现在的刘善邦庙址处牺牲,新尧地区大约有300多名华族移民被杀戮。
拉惹布洛克沿河直上石隆门一带,他纵容其军队血洗十二公司总部帽山和周围,帽山终于被踏平,逃入石洞(今称鬼洞)的妇孺被烟火活活熏死,躲藏在树林中的华工则被乱刀砍死。
一个原本拥有近4千人口的繁荣矿区和乡镇,一夜之间尸横遍野,据说暴晒在烈日下的尸体发出的臭味,一里之外也能嗅到,砂越河水被染得鲜红。这段血腥事故是华族移民在砂越的开发史中最大的惨剧。当时,加里曼丹的荷兰殖民政府也协助布洛克王朝,将逃入境内的华工杀戮。
据现今石隆门一些父老的描述,当时只有极少数华人逃过劫数。根据布洛克王朝一名英籍官员的调查,到了1861年,石隆门只剩下4户人家。目前居住在石隆门一带的华人主要是“灭族”事件发生10年后,才从加里曼丹或直接从中国或马来半岛过来的移民的后裔。
“布鲁克王国”这种蛮横的掠夺模式,能够在海外立足,很显然都是依托于其母国的强大。二战结束之后,布鲁克的后继者正式将砂捞越的所有权转移给了英国。英国人拥有了沙捞越这个石油、金矿、金刚石的殖民宝地。这个英国人回去之后,被拥戴为国家英雄。
20世纪60年代,砂捞越与沙巴一同加入了马来联邦。1989年,此一事件被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政府平反。1993年,该州政府为此建立了国家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英殖民时期牺牲的抗殖民民族英雄,刘善邦更是唯一一位被政府铸像在上头的华人领袖。
时至今日,人们相信刘善邦是石隆门的开发功臣。他的神主牌至今仍保存着,而且在石隆门举行的一切节日庆典中,他的名字总被提到。最终阻止所谓“三条沟共和国”在砂拉越地区崛起的,是将北婆罗洲地区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英国人。
写到这里,客名君发现,以上三个客家人创造的华人政体的湮灭,都大体在鸦片战争期间,在西方势力开始加紧瓜分世界的19世纪后期。当时母国的衰弱和自顾不暇,英国的武力和嚣张殖民,使这些杰出的客家人,在异国他邦,勤勉卓绝却仍然陷入生存困境……
扫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进入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的“索引”
可按人名或关键词查找浏览客名堂的
全部历史文章
~~ ~~ ~~ ~~ ~~ ~~ ~~ ~~ ~~ ~~
关注这个号的人,都是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