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边塞诗那么有名?汉唐两朝相距数百年
高适的《燕歌行》中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其中出现了汉代的名将"飞将军"李广,而这样的现象在唐代的边塞诗中很常见。比如,骆宾王的《宿温城望军营》中也有:"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顾。"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高峰,有同样强势的国力,以及相似的边境问题。于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开始在诗歌中征引汉代的名将来自比,或抨击唐代军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唐代诗人深厚的汉代情结下,用"以汉代唐"的方式来曲线议国,是唐代诗人们对于汉代精神的向往和呼唤,也是当时唐代的一种时代文化心理。其背后,既是对当时唐代文化背景的体现,也是对汉代历史内涵的承继和延伸。
第一,唐代边塞诗中出现汉代名将的原因
1,汉唐两代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唐代边塞诗中经常出现汉代名将的原因,和汉唐两代的相似之处有关。汉代和唐代都是中国古代国势十分强盛的朝代,也都有很辽阔的疆域。并且,这两个朝代都是结束了长时间的战乱后,才得以才统一,并建都长安的,同时,两个朝代建国后,全都面临着来自少数民族的威胁。这样的相似,为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历史大背景的可比较点。
再加上,汉代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比较靠前的王朝,还留下了如"文景之治"这样名垂青史的治世。汉代保卫国土的战争和之后开疆扩土的战争,都成为后世的美谈,也使得汉代的许多名将名留后世,比如:卫青、霍去病、李广、李蔡、傅介子、马援、班超、窦宪等等。人们对汉代强盛国力的崇拜,和对汉代名将的敬仰,才使得唐代的边塞诗人们争相书写汉代的名将。
2,唐代尚武气氛浓厚
其次,唐代边塞诗中出现汉代名将的原因,和唐代尚武气氛浓厚有关。唐代开国以后,因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导致唐代一直要面临边境征战的问题,这让整个唐代的尚武气氛都十分浓厚。同时,唐代诗歌发展迅速,唐朝的诗人也比其他朝代的诗人要活跃的多,在尚武气氛的影响下,他们对唐代的边境之战十分感兴趣,想要赴边投身军伍做出一番大事业。
同时,在唐代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下,很多贫寒出身的读书人在科举仕途无望之时,投身于军旅。比如,唐代的一些诗歌中就有对此现象的体现,比如:"白璧皆言赐近压,布衣不得干明主"、"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等等,都说明了唐代读书人对科举无望的焦灼感。而唐代边塞战火的燃起,为唐代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建功立业的另一条路,唐代将领也需要文人幕府来帮助他们处理军伍。
于是,唐代很多文人都投身边疆。比如,高适的《挞董判官》中有:"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说的就是唐代文人投身边境做大将幕僚的现象。比如,"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等等,都是写文人赴边的现象。以上种种,足见唐代尚武的精神对唐代文人赴边的影响。而唐代文人赴边的现象,又极大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内容。使得汉朝的大将作为诗歌的意象,出现在了唐代边塞诗中,成为唐代边塞诗人征引的对象。所以,汉代的大将们自然成为大唐文人汲取精神动力的源泉,频繁出现在唐代的边塞诗中。
除了唐代张扬尚武精神外,整个大唐社会都在从历史当中汲取精神资源,寻求可继承的历史文化。唐代统治者将人们对于汉代的敬佩,以唐代与汉代之间的相似处作为关联,声称唐承于汉,唐代的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有了比拟强汉的意识。连《全唐诗》中唐代帝王祭祀宗庙时的祭词都有对汉朝的歌颂,比如《仪坤庙乐章》中就有:"尧坛凤下,汉室龙兴"。这样,汉代的军伍英雄便非常自然地成了唐代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动力。
3,唐代边塞诗中出现汉代名将,是唐代诗人的借古讽今
另外,唐代边塞诗中出现汉代名将,还是唐代诗人的借古讽今。因为,大唐虽然有十分开放的政治风气,但是直言上书也不可取,所以,唐代的大臣和文人,会采用"以史为鉴"的暗喻手法,来借古讽今。比如,《旧唐书》记载:"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这是唐代吐蕃犯边之时,唐朝大臣魏元忠上书言用兵之事,举出汉代李广的事迹,意在希望朝廷举贤用能。所以,唐代边塞诗中才会出现,如上文提到的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以汉代沙场征战之苦,来比拟唐代战争是残酷。
第二,唐代边塞诗中,汉代名将被征引的形式
1,唐代边塞诗人,自比于汉代名将
首先,唐代边塞诗中汉代名将被征引的形式,是唐代边塞诗人自比于汉代名将,意在突出建功立业之心。比如,《旧唐书》记载:"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邀击揖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就很明白的说明,唐代读书人为了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才以汉代名将自比。
这和汉代名将在唐代的崇高地位有关。比如,唐代温彦博的墓志铭中有:" 如傅介子之斩楼兰,暴胜之静渤海也",就曾大力夸奖傅介子平定楼兰之战的赫赫战功。甚至,在唐代尚武精神和投身边塞的时代大背景下,以汉代名将自比,已经不是唐代边塞诗人的专属,而是一种时代热潮。所以,在唐代边塞诗人投身军旅,是十分值得自豪的事情。比如,骆宾王的《宿温城望军营》中就有:"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顾。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既有汉代名将自比的情况出现,也有建功立业之心的表现。唐代文人跃马扬鞭赴边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的雄心,自比于汉代名将则属于与时代相和相应,也是唐代诗人放宽历史视野、开阔胸襟的反映。
2,唐代边塞诗人,描写汉代名将面临的边塞状况
其次,唐代边塞诗人突出描写汉代名将面临的边塞状况。上文已经提到,唐代统治者大力推崇和汉代的联系,汉唐两代也有相似的时代形式和边塞情况,这让赴边的唐代边塞诗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同一片上,几百年前曾经发生过的战事和曾经叱咤风云的汉代名将。在唐代文人的心中,边塞之功,不仅是汉代那样的名将的事,文人赴边一样可以在同样的边塞情况下,有突出的功绩。再加上前代南北朝诗人未曾亲自到过边境,本身文化素养高的唐代诗人亲赴边疆后,汉代情结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于是唐代边塞诗人,开始突出描写汉代名将面临的边塞状况,意在增强汉唐两朝相似的时代形式和边塞状况对比,将自己放在和汉代名将的同一水平线上。比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诗中回忆他在北游蓟门时面临的茫茫黄沙时,曾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说自己到古代战场之时,想起来卫青和霍去病当年沙场征战的惨烈;高适也写过"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高适在看到连年征战的情况时,联想到霍去病也曾连年征战。这是唐代诗人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突出自身自己赴边的行为与历史上的名将的选择相契合,使自己行为更富有崇高性。
3,唐代边塞诗人,将汉唐两朝将帅进行对比
另外,唐代边塞诗人,借汉唐两朝将帅进行对比,来暗示唐代军中和社会存在的问题。汉代和唐代一样都有和少数民族征战不断的军务,汉代时北有匈奴,唐代时北有突厥、吐蕃和回鹘,两朝都有严重的边境危机。而两朝的边疆危机,使得汉唐两朝必然都会出现很多的将领,而唐代诗人借汉唐两朝将帅在战争期间的行为对比,或颂其英雄业绩,或寄托殷切希望,进而暗示唐代军中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高适的《燕歌行》中就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岑参也有:"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筋。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表面上在说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而"汉代将领"却在自己的军帐中醉生梦死、享受作乐,实际上却将唐代将帅的的无能、贪婪描写的十分到位。
所以,唐代边塞诗人由军中的现实想到汉代的威震边塞、体恤士兵的大将,渴盼如汉代名将般的将军再现人间。而汉代的李广就是被拿来对比的将帅之一,因为《史记》记载了李广爱护士兵的行为:"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以及李广勇猛的行为:"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将汉唐两朝的将帅放在一起比较,在唐代将帅不管士兵死活的情况下,和爱戴士兵的汉代名将李广相较。
比如,高适的《燕歌行》中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兵若与狗,战骨成埃尘",都在借李广的爱护士兵,来揭露边塞士兵受到贱视待遇的现状。比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李广的勇武,来提出唐代将帅的无能。
只是,唐代的这种时代危机,并不是仅仅出现一个李广似的人物就能解决的,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会。"飞将军"李广在唐代边塞诗中只是作为汉代名将的象征符号,意在指出唐代连年征战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唐代实行募兵制后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指出唐代军中的实际状况和唐代的边塞形势,和汉代时期的一往无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唐代边塞诗人才会将汉代名将频频写进自己的诗中,用意是非常深远的,既有对唐代将军的希望,也暗含对当时边将的不满,彰显显出他们浓郁的历史情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由今而思古,怀古以讽今,从而体现边塞诗深邃的历史内涵以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唐代边塞诗中,频频出现汉代名将的意义
综上所述,唐代边塞诗中,频频出现汉代名将,是唐代诗人心中汉代情结的体现。这样的情况,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精神的传承,是唐代诗人在大唐尚武精神的影响下,以及科考之路难行的情况下,勇于开辟人生的另一个战场——纷纷投身边疆,渴望像大汉的名将一样建功立业。也正是唐代边塞诗人心中的"汉代情结",才体现出了唐代诗人的历史胸怀和开阔的胸襟。他们既考虑到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想要成就汉代名将般的伟业;同时,他们也心怀家国,痛陈了唐代军中的腐败现实,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这是唐代边塞诗现实感、人文情怀、和历史根基的体现。
于是,唐代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以汉代名将自比来鞭策自己;描写汉代名将面临的边塞状况,来将自己和汉代名将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使自己行为更富有崇高性;借汉唐两朝将帅对比,来暗示唐代军中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唐代诗歌内容的日渐广阔,表现了唐代边塞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
可见,汉代名将的英雄事迹在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被重新塑造,成为了一种文化精神,随着唐诗而流传于后代,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唐代边塞诗人汉代情结的反映,也是唐代边塞诗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背景的反映。所以,汉唐两朝相距数百年,唐代的边塞诗中才会常常出现汉代的名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