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科植物根的主要识别特征(植物界全系列石竹目)

石竹目—苋科(一):浆果苋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石竹目

苋科

苋科植物根的主要识别特征(植物界全系列石竹目)(1)

苋科(学名:Amaranthaceae)包括约165属2040种植物,多为草本或灌木,稀有乔木或藤本。

苋科广泛分布在全世界,一般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但也有许多种也分布在温带甚至寒温带地区。

2003年的APG II 分类法将藜科合并到苋科中来,两者的唯一区别是苋科花被膜质,藜科附着粉状或皮屑状物;苋科蒴果,藜科胞果。

不包括藜科的苋科仅有65属大约900种,大部分生活在热带非洲和北美洲,许多品种可以在盐碱地生长,有的品种是杂草,也有花卉品种。如鸡冠花、千日红和老来少等。

苋科植物单叶对生或互生,叶缘有齿,大部分无托叶。

该科分为2亚科、4族、多个亚族、65属,85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13属、39种,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1.形态特征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少数攀援藤本或灌木。叶互生或对生,全缘,少数有微齿,无托叶。花小,两性或单性同株或异株,或杂性,有时退化成不育花,花簇生在叶腋内,成疏散或密集的穗状花序、头状花序、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苞片1及小苞片2,干膜质,绿色或着色;花被片3-5,干膜质,覆瓦状排列,常和果实同脱落,少有宿存;雄蕊常和花被片等数且对生,偶较少,花丝分离,或基部合生成杯状或管状,花药2室或1室;有或无退化雄蕊;子房上位,1室,具基生胎座,胚珠1个或多数,珠柄短或伸长,花柱1-3,宿存,柱头头状或2-3裂。果实为胞果或小坚果,少数为浆果,果皮薄膜质,不裂、不规则开裂或顶端盖裂。种子1个或多数,凸镜状或近肾形,光滑或有小疣点,胚环状,胚乳粉质。

该科植物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攀援藤本或灌木。单叶,互生或对生,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为腋生的聚伞花序或排成圆锥花序;苞片小,小苞片2,干膜质,花被片3~5,常干膜质,雄蕊常和花被片同数且对生,子房上位、1室,具基生胎座,果为胞果、小坚果或盖裂的胞果。种子小,凸透镜状或肾形。胚环形,胚乳粉质。染色体基数 x=6,7,8,9,10,17。

苋科植物根的主要识别特征(植物界全系列石竹目)(2)

2.主要价值(1)药用

该科有许多属的植物可供药用。如牛膝属、青葙属、杯苋属、莲子草属和苋属等。

牛膝属全世界共约有15种,分布于南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产3种,均为药用。主用根部,其中药材商品称为怀牛膝,系牛膝栽培品种的根。其主要成分为皂苷及甾类化合物:促脱皮甾酮(ecdysterone)、牛膝甾酮(inokosterone),并含葡萄糖醛酸和多种钾盐及粘液汁。本植物野生品种的根,药材名为土牛膝。其成分和功效同怀牛膝。

同属植物土牛膝根的药材名称也称为土牛膝,全草名为倒扣草(广东),植株外形与牛膝相似,区别主要在于小苞片两侧有全缘的薄膜质翅和退化雄蕊顶端截状或细圆齿状、有具分枝流苏状的长缘毛。根含皂苷,苷元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C30H48O5),另含有甜菜碱、糖类、粘液汁及钾盐,种子也含皂苷,水解生成齐墩果酸和几种糖类。全草含促脱皮甾酮。性微苦、凉。

柳叶牛膝的根,药材名称也称为土牛膝或红牛膝。味微苦麻。全株含促脱皮甾酮、牛膝甾酮、红甾酮(rubrosterone)和表促脱皮甾酮(epiecdysterone)等,在陕西、四川和贵州等地也作牛膝入药。

中药川牛膝,为川牛膝的根,又称甜牛膝,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贵州;野生或栽培。味甜微苦。祛风湿,破血通经。根含甾类化合物:促脱皮甾酮、红甾酮和杯苋甾酮(cyosterone)。同属植物头花杯苋的根药材名为麻牛膝,根与川牛膝类似,但较短,长圆锥形或圆柱状锥形。味苦而麻,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金沙江一带,云南、贵州也产,不宜作川牛膝入药。

苋科中另一著名药材青葙子,系青葙的种子。该植物为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具分枝。花多数,密生,在茎和枝端形成塔状或圆柱状穗状花序。胞果卵状,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盖裂,上部作帽状脱落。种子肾状圆形,黑色,光亮,放大镜下可见矩形网状花纹,呈同心圆状排列。种子脂肪油为青葙子油(celosiaol),并含烟酸和硝酸钾。味苦,微寒。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也可栽培。另外,同属植物鸡冠花的种子,也习惯作青葙子用。

莲子草属中国产4种,其中莲子草、喜旱莲子草和锦绣苋作药用。

苋属的刺苋菜全草入药。另外,苋菜除供作蔬菜食用外,亦可作药用。

千日红(火球花、百日红)原产美洲热带。

(2)食用

苋科植物,除供药用而外,也可作为蔬菜,如苋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色彩多为绿色或红色,间有杂色,茎有灰色糙毛。叶长椭圆形或长圆倒卵形,两面有小斑点、白色长柔毛及缘毛。头状花序单一或2~3个,顶生,球形或长圆形,紫红色,有时淡紫色或白色;总苞为2对生叶状苞片;苞片白色,小苞片紫红色,花被片5,披针形;雄蕊花丝连合成管状,顶端5裂,胞果近球形。供观赏,头状花序经久不变,可作花圈、花篮等装饰品;花序入药,观赏用。主要品种有红苋、白苋、青苋和马蹄苋等。

鸡冠花为常见的花卉植物,一年生草本,穗状花序成扁平肉质鸡冠状、卷冠状和羽毛状,花被片具有红、紫、黄、橙或红黄相间等色彩。

3.下属亚科

苋亚科(Amaranthoideae)

甜菜亚科(Betoideae)

藜亚科(Chenopodioideae)

千日红亚科(Gomphrenoideae)

盐角草亚科(Salicornioideae)

猪毛菜亚科(Salsoloideae)

4.浆果苋属

浆果苋属(学名:Cladostachys)是苋科下的一个属,为披散或攀援状灌木植物。该属共有7-8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大洋洲及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中国产2种。

苋科植物根的主要识别特征(植物界全系列石竹目)(3)

(1)形态特征

叶互生,具叶柄。花两性或单性异株,成腋生及顶生穗状或总状花序,或由总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 每花有1苞片及,2小苞片;花被片5,少为4,干膜质或草质,宿存,无毛,微开展,反折或直立;雄蕊5,少为4,花丝基部连合成杯状,花药2室; 无退化雄蕊;子房上位,卵形或近球形,1室,有少数或多数胚珠,柱头2-3,少为4,条形或圆柱形,基部连合。浆果球形、宽椭圆形或倒卵形,具薄壁,不裂,成熟时从宿存花被脱落;种子少数或多数,圆形或肾形,种皮壳状,光亮,黑色或棕黑色,具小斑点或光滑,有胚乳。

(2)浆果苋

浆果苋(学名:Deeringia amaranthoides)为苋科浆果苋属的植物。攀援灌木;茎长2-6米,多下垂分枝,幼时有贴生柔毛,后变无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少数心状卵形,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圆形或近截形,常不对称,两面疏生长柔毛,后变无毛;浆果近球形,直径4-7毫米,红色,有3条纵沟,下面具宿存花被。种子1-6,扁压状肾形,黑色,光亮。花果期10月至次年3月。

浆果苋花果期10月至次年3月。种子对温度较敏感,在一个比较窄和比较高的温度范围内(20-30℃)才萌发。而在野生状态下,其种子散落时正是较低温度的1-3月,因而不易萌发,这是植株自然更新慢的重要原因。观察结果表明,固定光照条件正常发芽的浆果苋种子发芽时,首先为胚根(初生根)突破种皮(露白),然后下胚轴伸长。下胚轴长到约1-2毫米时,子叶脱出种皮或部分脱出种皮,下胚轴渐变红褐色,子叶渐变绿色。下胚轴进一步伸长,子叶打开,幼苗直立。胚根进一步伸长,有的幼苗有次生根长出。以上过程在25-30℃培养时,通常4天左右开始露白,长成幼苗为6天。子叶正常脱出种皮、胚根发育不停滞的幼苗通常都能发育成正常幼苗。因试验的各批浆果苋种子野性较大,发芽陆续,露白的高峰期在5-12天,成苗高峰期在7-17天,但一直到21天才稳定的连续5天没有萌发,因此定其初次计数时间为10天,末次计数时间(试验持续时间)为20天。

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贵州、广西、广东、台湾。生于海拔100-2200米山坡林下或灌丛中。

全株供药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腰腿痛等,炖猪肉吃,治夜盲。为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应用的特色风湿药,壮药名称九层风。在20世纪60年代,壮族民间医生献方“风湿草药”,其中九层风为其主要原料。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