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雷始鸣(廿四节气惊蛰)
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初候,桃始华
进入惊蛰,桃花夭夭,灼灼其华。
■ 二候,仓庚鸣
惊蛰五日后,黄鹂感春阳之气,发出婉转悦耳的啼鸣。
■ 三候,鹰化为鸠
再过五日,天地间散发着春的气息。由于鹰和鸠的习性大不相同,此时老鹰还巢繁育,而原本蛰伏的斑鸠外出求偶,古人以为鹰变成了鸠。
■ 清肝火、疏肝气
惊蛰二月,阳气大动出于地面,蛰虫破土而出,草木逐阳生长,人之肝阳亦应春气而升发。
万物生长离不开水,于人而言,若要升发肝阳,则需要冬季蓄养的肾精。但现代生活:过热的暖气、过于辛辣油腻的饮食、过晚的睡眠,不仅肾精无法充养,阳气也一直处于释放和消耗中。
春季肝木升发,却没有足够的精血滋润,就会出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疾病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虚火旺”(表现为:口渴咽干、上火、失眠等),此时调治当以滋阴清肝火为重。
至于疏肝气?阳气消耗太过,余粮不足,来年肝阳也会升发不畅。再加上惊蛰仍天冷,腠理尚未完全打开,往往会肝郁气滞(表现为:心烦口苦、头晕头痛、乳房胀痛等)。
所以,无论是肝阳不足,或是内里瘀滞的,都应条达肝气和阴阳,这一点贯穿春季养生思路的始终。
■ 避风邪,固卫阳
四季皆有风,但风为春之主气。惊蛰乃仲春之始,天地间风云涌动雷声鸣,风邪最为猖狂。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诸邪均是借助风性而侵入人体的,且风性善行不固专伤卫。若风邪袭表,卫失固外开合之权,则极易致病,故春季多发外感、风疹、过敏等。
另外,风主动摇,木之化也,在五行中与肝对应,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常犯筋目之病,如头目晕眩、两目干涩、肢体酸软等。
人御外邪,依靠卫阳的固护。因此,防病先防风,在春捂避风的同时,亦要固护正气、培补固元。
■ 应春气,除邪毒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
发陈,也就是利用春阳发泄之机,退除冬蓄之邪毒旧故。预防大于治疗,惊蛰万物复苏,不妨借着发陈的藏久外达之势,通过适当的养生方法,让身体顺应春气,从而推陈出新,调和阴阳,焕发生机。
■ 按揉风池,化解风邪
风性属阳必然上行,具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袭人先伤头部,以致头痛、恶风等不适。故此时勿骤减衣物,特别注意头颈部保暖,外出时佩戴帽子和围巾。
另外,面对无孔不入的风邪,张宝旬老师有个破风的小妙招——按揉风池穴。
风池
风池与风府,风邪汇聚处
强似玉屏风,淫邪难侵入
——《西江月》
风,风邪;池,池塘;穴名意旨为风邪犯人停蓄之处。其具有通达阳气、疏风通络之功,既可疏散外风,也可平息内风。因受风邪所致的病症,皆可按揉本穴缓解,乃治疗风证的要穴。
位置:位于后颈部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凹陷中,约与耳垂齐平。
操作方法:用拇指按压或横擦该穴,力度稍重,有疼痛感为好,大约2分钟左右。
■ 晨起梳头,明目祛风
《养生论》云:“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
强调春天梳头,是因为春天肝气旺,上行于头。经络是联系人体内外上下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直接汇集或间接作用于头部。
通过梳头的方法,可以外导经络,使精神脏腑得以修整,全身气血得以疏调,从而祛除头部风热之邪,起到散风疏肝、醒脑明目之功。
每天早晨梳头一二百下,可以有效解决头疼头晕、耳鸣耳聋、眼红眼花等肝火太旺的问题,甚至还能缓解脱发。
■ 传统功法,疏肝养阳
天上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也惊动了人的气机。这时候正好应春生之气,多舒展筋骨,散玄冬蕴伏之气。
此时最适宜的是“踏青”,接收大地初出“清”气的同时,亦疏散了郁结的肝气,以吐故纳新、正气存内。
如今特殊时期不便外出,但适当的运动还是非常必要的。传统功法“八段锦”有着顺乎五形调阴阳的作用,尤其切合当下。
其动作张弛相间,能使整个身体得到充分的拉伸,最为养阳。(以微微出汗为度)
■ 平卧就寝,养肝护肝
《黄帝内经》云:“卧,则血归于肝”。
肝具有藏血的功能,当人休息或睡眠时,机体消耗相对减少,多余的血液便会归于肝中。肝血足气不耗,自能调动气血运行周身。此外肝属木,喜条达,所以睡觉的时候,可以采取平卧的方式,如同草木一般舒展四肢,使肝气得以舒畅。
还要注意的是:莫要熬夜,春天本身就肝阳易旺,再熬夜则更加阴衰阳亢,那如何使得?即便晚睡,也不要超过11点。
■ 艾草熏屋,驱虫避秽
时值惊蛰,春阳回升,蛰伏的蚊虫鼠蚁苏醒,病毒和细菌也活跃了起来,正是疫病高发期。
古人常用“艾草熏家中四角”的方法,以艾香驱虫避秽。艾叶,味辛苦性温,其气芳烈纯阳。熏艾也就是利用艾叶的纯阳特性,改变房间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化湿驱虫、祛除秽浊。
熏房间之前,要先把门窗关起来,半小时后熄灭艾条,或者移到另一房间继续使用,平时一周二次就可以了。另外阳气不足的人往往会喜欢闻艾烟的味道,即便不艾灸,闻艾亦有提振阳气的作用。
■ 春不食肝,保肝护脾
根据《金匮要略》记载,春天是不可以吃动物肝脏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在春天,人的肝气本身就偏旺,此时再吃动物肝脏,则以肝补肝,肝气更旺,使肝木克脾土,致脾胃虚弱。
另一方面,当动物在春天被宰杀,它死亡时的惊恐愤恨之气会较多地进入当季偏旺的肝里(所谓“死气入肝”),其毒性偏大。我们吃了,这些毒素反而会进入体内。
■ 小吊梨汤,敛阴生津
冬不藏精,春则易发温病,出现咽喉干痒、手足心热、双目干涩、潮热盗汗等虚火亢旺之症。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从功效上来说,梨生食偏于清热,熟食偏于滋阴。若有阴虚火旺症状的,不妨煮一锅小吊梨汤以滋阴润燥。
小吊梨汤食材准备:
雪花梨4个(盐水浸泡20分钟)
干银耳15克(撕碎提前泡发)
话梅7枚、黄冰糖80克
制作过程:
将梨削成小块备用,留下梨皮,大火将水烧开,放入梨块、银耳、冰糖、话梅、梨皮,转小火加盖熬制。
熬至汤量减少约1/3时,关火。大约1小时,就可以出锅了~
■ 功法步骤
▲谢青云先生行功图,转载自《家庭中医药》杂志
1、用四指握紧拇指,转头向左后方至极致,双目后视。
2、再拳心向下,抬起肘部向后上方快速上提,再换头向右后方,重复肘部快速上提动作。
3、左右各30次。再做叩齿、吐纳、漱咽的保健。
■ 保健功效
此式可调理脊柱及脾胃蕴积之邪所引起的病症,如眼睛发黄,时时口干,出鼻血,咽喉不利,面部浮肿,突然失声,头痛,牙齿出血,视力模糊、怕见光,嗅觉不灵敏,牙龈红肿疼痛,皮肤上各种小疮疖等。
对颈椎、肩周及背部不适也有一定调理效果。
■ 炒虫
惊蛰雷动,百虫“惊而出走”,遍及田园、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惊蛰期间,各地民间均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书中记载:“大埔有一处奇俗,名曰炒惊蛰。每年到这一天的晚间,每家每户都会取黄豆或麦子,放在锅中乱炒,炒后捣烂,捣烂后再炒,反复炒十余次。其原因是:在粤东大埔这个地方,有一种很小的黄蚁,凡是家里所藏甜味食品的,必蜂聚而食。
人们相信,在惊蛰这天将豆麦等物在锅中爆炒,所发出噼啪之声,象征着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以寓意除百虫。在炒的时候,嘴里要念道:“炒炒炒,炒去黄蚁爪;舂舂舂,舂死黄蚁公。”
■ 吃梨
民间吃水果很有讲究,赋予了很多寓意。
广东人认为橘子的“橘”与吉利的“吉”谐音,是吉祥的预兆。很多地方认为吃苹果有祈求平安的寓意。而梨则不那么受欢迎,在不少节日是忌讳吃梨的,比如中秋节、除夕夜,因为忌讳“离”字,一家人分梨吃很容易联想到“分离”。
而惊蛰节气的习俗则要吃梨,寓意是跟害虫分离,同时也在气候变幻莫测、疫病多发的季节,让疾病离身体远一点。从养生上讲,梨性滋阴清热可解春之燥,也是适合食用的。
■ 祭白虎
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
人们为保平安,便在惊蛰日祭祀白虎。所谓祭白虎,是祭拜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黑色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按照传统,拜祭时先用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然后再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再张口说人是非。
祭白虎这个习俗,寓意求平安,化解是非带来好运。
■ 蒙鼓皮
古人认为惊蛰是雷声引起的。
神话传说中雷神是位长了翅膀鸟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要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蒙鼓“必以启蛰之日”,从而证实了惊蛰蒙鼓皮的旧俗。
可见,不仅百虫的蛰伏规律与四时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也都是顺应天时的。
惊蛰问答谚语云:春雷惊百虫。难道沉睡的蛰虫真的是雷鸣唤醒的吗?
(可以在留言区,写下你心中的答案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