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

战争中,除了攻击兵器重要外,个人防护装备也必不可少,这篇介绍下甲胄。

甲胄

古代战士所穿的防护衣帽叫做甲,而金属所制的甲也叫做铠;胄则是指战士所戴的帽子,而金属所制的也叫盔、鍪等。传说甲也是由蚩尤制造出来的,从甲胄的材质来说,有皮甲、青铜甲胄、铁甲、纸甲、棉甲、木甲、藤甲等。从甲胄形制上来说,有筒袖铠、两当铠、黑光铠、明光铠、步人甲、锁子甲等

一、商周时期

早期甲胄,肯定是材料易得的,那有防护作用而且制作简易的一般就是兽皮或藤木之类的,原始社会应该有用藤木做过简单的藤甲,不过目前都没有出土过实物,20世纪的台湾耶美人还有用藤甲,包括胄也是藤条编成的。而皮甲最早发现的是在河南安阳侯家庄,那出土过商代的皮甲残迹,也是唯一一件商代皮甲。最早的皮甲应该是整张兽皮披在身上,后来才将皮革裁剪缝合,这样就能有利保护身体重要部位,又不影响行动。以前云南傈僳族就有用两块大牛皮缝合起来做成皮甲,该皮甲中间开个孔,腋下用绳结牢,使甲贴身,这应该跟早期皮甲相似。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

相比商代,周代已经将整片皮革裁成小份甲片,再用索条编织而成,有时候为了增加甲片的强度,会用双层或多层皮革缝制,表面还会涂漆,以增加耐用性。这种皮甲在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发现,比较典型的是湖北曾侯乙墓中发现的战国初期皮甲,该皮甲分甲身、甲袖和甲裙三部分,甲身有2排21块甲片,甲袖有13排87块甲片,甲裙有4排56块甲片,共计164块甲片,这些甲片由丝带系合,上面都涂有髹漆(髹就是赤黑色的生漆)。至于胄是由18块皮甲片组成,表面也有髹漆,这种皮甲多为车战所用。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2)

《考工记》中对皮甲的制作有详细的教程,书中有记“函人”是专门制作皮甲的工匠,可见当时制作皮甲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皮甲的材料多见犀牛皮、兕皮、水牛皮等这类坚厚又有韧性的动物皮。

掌握冶铜后,就出现青铜甲胄,不过当中发现的青铜胄数量众多,而青铜甲却极少。青铜胄商代就出现了,河南安阳就发现过140多顶商代青铜胄,这些铜胄形体相似,都是整体范铸而成,重在2到3斤,高20cm左右,不少铜胄上面铸有兽纹,多为虎头状,顶上有竖管,用来安装缨饰等,胄内面较粗糙,所以应该会用柔软织物做衬里或戴胄前加裹头巾。西周出土的铜胃跟商差不多,不过造型比较朴实。青铜甲发现甚少,山东胶县发现过西周的一副青铜铠甲,该铠甲由三片组成,边缘分布圆孔,应该是钉缀在皮甲上。所以纯青铜甲应该没有,都是把青铜锻打成片钉缀在皮甲的胸背上,这一来是青铜脆硬,二是青铜材料也比较贵重,三是皮甲质量足够御敌,这也就没必要做纯青铜甲,因此青铜制品只是皮甲的附属物,未取代皮甲。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3)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铁甲,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过一具战国后期的铁胄,并称铁胄为“兜鍪”,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铁胄,该铁胄由89片铁甲片编成,高26cm。只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铁铠不多,目前就铁胄比较完整,至于铁甲的具体形态还不清楚。不过,铁甲出现后,到汉很快就成为主要的防护装备,但皮甲也并未被完全取代,只是地位降低了。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4)

二、秦汉时期

秦代没有出土的实物铠甲,现在研究秦代的铠甲,都是根据秦陵兵马俑身上的铠甲或陪葬坑内的石甲胄,虽然不清楚这些甲胄真正的材料,但是不外乎就是皮质、铜质、铁质。根据兵马俑所穿的铠甲和石甲胄,可分为最简单的兵步甲、便于骑马的骑兵甲、战车士兵穿的铠甲、将军穿的铠甲,还有铁甲等,可参照下图。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5)

秦陪葬坑出土的众多石甲胄,改变早期秦代无胄的说法,而这些石甲应该是仿制铁甲来做的,说明秦代应该有少许与这些石甲一样的的铁甲。秦国最终统一天下,但是士兵装备还是比较弱后,史书也少有记载秦代的兵器,相反战国其它诸侯国却有较多兵器与铠甲记载,说明好装备并不是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好的将领谋士,以及开明的君主跟政策才是关键因素。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6)

汉代铁铠慢慢成为主要防护装备,汉代把铁铠称为“玄甲”,玄就是黑的意思,因为铁甲呈黑色。汉名将霍去病去世时,就是玄甲兵送葬,这在当时是很隆重的葬礼。汉代铁甲也由粗重到精细演变,原来是用长条甲片编成“札甲”,后面改用小甲片编成“鱼鳞甲”,而且当时兴起的百练钢技术也应用到制铠上面。汉的札甲有的有披膊,有的则没有。河北西汉刘胜墓出土过一副铁鱼鳞甲,共有2859片甲片编成,重达16.85公斤,工艺精湛。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7)

汉时期就有两当铠的形制了,顾名思意就是由一片胸甲跟一片背甲构成,肩部用带扣连,在腰间束带,形似服饰中的两裆衫,因而得名。西汉就有两当铠的雏形,成型于三国,流行于南北朝。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三国时期,据说诸葛亮还监造过一种叫“筒袖铠”的铁甲,好像跟上面提到鱼鳞甲很像,是肩部配有护肩的铁筒袖甲。这种铠甲防护能力很强,不仅能抵御一般的锋矢,连“二十五弩射之不能入”。

南北朝时期的两当铠就比较流行,比较适用于骑兵,所以当时骑兵多装备两当铠,当然两当铠并不仅限于骑兵,步兵跟军官也会穿这种铠甲。他们会将其穿在里层,外面套上袍服,到唐朝称为“”临戎之服“,就是临战的时候,袍服一脱就可以战斗。两当铠到隋唐还是比较流行。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8)

同一时期,还有一种应用甚广的铠甲,即明光铠。该铠甲胸前,背后装饰有像镜子一样的金属圆护,阳光照射上面就会闪闪发光,故名明光铠。南北朝时期,明光铠是一种优质、名贵的新型铠甲,到北朝末期明光铠就日趋流行。而根据《唐六典》中列出的13种甲制,明光甲则列在第一种,其余还有光要铠、细麟甲、山文甲、乌鎚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从中也可以看出明光甲的重要性,这里已经有记载锁子甲了,只是此时应该应用不广。另《通典》还有载当时唐军中装备铠甲的士兵有60%之多,数量还是很大的。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9)

唐宣宗时,河东节度使徐商发明了纸甲,据说坚固异常,猛箭都射不穿,北宋时也曾造过3万副纸甲。这种纸甲多用于江南地区,纸甲对防护远程射击的武器有奇效,但是不能防御近战的刀剑等,浸湿后防箭弹的效果更强。制作应该是以绢布为表面,里面加塞厚纸。纸甲到明末还有在战场上出现过。唐代还是武将平时用来参加礼仪活动的绢布甲,其身甲是整体化的,即上下连在一起。

五代十国的铠甲则是在唐后期铠甲基础上发展而成,而且从前蜀五建墓里的石像跟南唐李昇墓里的壁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铠甲样式还是比较一致的。河北曲阳县前蜀节度使王处直墓中有十块彩绘武士石刻像被盗,数块走私出境,其中一块被我国追回,里面的武士就是身穿明光铠。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0)

四、宋

宋朝就是甲胄的集大成时期,《武经总要》绘有五副甲胄,其中有一幅最有名的就是步人甲,而这些铠甲结构都一样,都由“甲身”、“披膊”、“吊腿”、“头鍪顿项”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当时青海西宁的少数民族的军事首领那有一副“瘊子甲”,因该甲的甲片末端会留下不锻的“箸头”,像皮肤的瘊子,所以叫“瘊子甲”。这种甲只有普通甲的三分之一厚,制作上接近现在的冷作规范,有人做过试验,在50步开外用强弩射击,结果只一支箭射入,而且还是射在甲的缝隙里,说明其强度很高。铠甲展到宋朝已经很完善了

《宋史·兵志》中有记载宋朝步人甲,是由1825张甲片连缀而成,总重高达29Kg,虽然还可以增加甲片数里,但是铠甲就会过重,为此,皇帝还亲自下令,规定步人甲以29.8Kg为限。此外,不同兵种会在步人甲的基础上增减重量,如枪兵所用铠甲,可达32到35Kg等。不过自从火器普及后,甲胄的作用就越来越弱了。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1)

五、元明清

元朝的甲胄就比较杂,初期多用金国的形制,而金又以宋、辽形制为主,所以初期大多甲胄应该与宋制一样。随着征战地域向西方扩张,也有从西方学习改进形成独特的铁网与皮甲联合的铠甲。元朝轻型甲除了有比较常见的锁子甲、绢甲、纸甲,还自己制造出中国甲胄史上最后一种铠甲,即布面甲,此种甲一种流传到清朝。而元代的铁胄样式是各式各样的。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2)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3)

明朝的时候,火器发展比较久了,所以这一时期的铠甲已经从重向轻改变,不过即便这样,有人估算明代一个士兵所有装备还是约有百斤重。像锁子甲、布面甲这类轻甲就成为主要的防护铠甲。锁子甲应该是西域传入中国,魏晋就提到过,至少唐时已经明确有记载锁子甲了,到元明清时已成为常用装备。锁子甲是用大量小铁环相互套链编缀而成的铠甲,这种铠甲铁环密度大,而且轻便柔韧,便成为明朝主要装备。纸甲也还被用来作战过,威继光抗击倭寇时就曾令士兵穿绵纸甲,这种甲能有效防御鸟铳,而且适合南方作战。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4)

布面甲自元起就开始使用,是用棉布做表里,内衬有铁甲片的一种铠甲,对防御远枪还是比较有效的,所以到清朝时,成为清军的主要铠甲,清代的布面甲还被称为“暗甲”。元明清的布面甲其实除了样式有点差别之外,主体都差不多。清中后期,一方面火器威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清政府腐败,所以甲胄慢慢就被淘汰了。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5)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6)

古代战甲配上现代装备(甲胄战士之防护装备)(17)

乾隆金银珠云龙纹甲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