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结合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体实际,从不同层面呈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这一讲话不仅丰富了生态文明思想,而且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而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结合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体实际,从不同层面呈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这一讲话不仅丰富了生态文明思想,而且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从而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在文化层面,具有培根铸魂的本源意义。
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在文化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本源意义,这是由黄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百川之首”“四渎之宗”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既是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生命之河,也是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心灵之河,千百年来,她滋养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就在黄河流域建立国都,郑州、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历史文化古都均在黄河流域,三秦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皆孕育于此。在这里,勤劳勇敢、坚韧智慧的先人创造了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易经》《道德经》《尚书》《论语》等一部部国学经典在此诞生,从《诗经》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经典,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
黄河流域也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源地。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到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水利等,古代的一些重大科学技术成果都诞生在这片流域。同时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的黄河培植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气度,百折不挠的九曲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了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团结精神、拼搏精神、梦想精神,这些品格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
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使之更好地发挥培根铸魂作用,还有助于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之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
二、在政治层面,具有使命宗旨的明示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也是频繁带来水害的“灾难河”。受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人为破坏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黄河治理成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重大难题。
中国共产党接过这一千古难题,创造性地完成了黄河治理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人把黄河治理和人民群众生存及发展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长远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黄河流域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沙治理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再也没决过口,创造了岁岁安澜新纪录。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中游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实现“人进沙退”治沙奇迹。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的经济点不断涌现,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和有效治理下,黄河由“害河”变成“利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迈进了山川秀美的新时代。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在这次讲话中,党和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做了新的重要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等。这些部署无不彰显执政党关注民生、顺应民意、为百姓着想的关切和情谊,把人民对美好的生态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落到实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宗旨和政治本色。
三、在生态层面,具有安全屏障的优先意义。
生态优先是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保护优先、绿水青山优先、生态优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谈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时,尤其强调生态优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态优先是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的迫切要求。在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均位于或穿越黄河流域,在我国人居安全、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黄河流域生态状况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把黄河流域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
生态优先是民生优先的重要保障。呼吸新鲜的空气、喝洁净的水、吃安全的食物是民生最基本、最强烈、最持久的需求。然而,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是无法提供这些生态产品的,只有彻底打好防污染攻坚战,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切实把生态放在优先地位,才能确保民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应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而要成为民心之快,民生之乐。
四、在社会层面,具有脱贫攻坚的示范意义。
黄河流域流经省份多,居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多。流经省份含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份。同时,黄河流域也是多民族聚集地区,包括汉、回、藏、蒙古、东乡、土、撒拉、保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10%左右。
因自然条件、历史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流经的9个省份,上中游的7个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省区。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有些地方出现了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贫困区交织重合现象。
加大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切实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全国其他地方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治理模式。
五、在经济层面,具有因地制宜的创新意义。
九曲十八湾的黄河连接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分布有东平湖、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流经的9个省区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黄河流域各地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是一个模式。
黄河各省区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就像在讲话中明确的提出的那样,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比如,三江源、祁连山地区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保护好“中华水塔”,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设置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无论是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推动集约发展,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各省区要在顶层设计方面创新、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创新、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韧性,以创新为重要驱动力,不断推动全流域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国家战略意义,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的建设,必将开启大江大河的“大治时代”,必将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全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