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被谁给挖出来的(历史上的隋炀帝真的是)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被历史冠以“弑父、淫母、杀兄、幽弟、荒淫、残暴”的隋炀帝。那么,隋炀帝真的像正史里说的那样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吗?难道正史就是准确的吗?小编觉得正史对隋炀帝的评价太“狠”了,有点失真,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曾写到一个故事:话说隋炀帝的母亲也就是著名的独孤皇后死了,隋炀帝表面上嚎啕大哭、痛不欲生,暗地里却谈笑如常;表面上吃斋念佛,暗地里却让仆人把鱼、肉装在竹筒里,偷偷送给自己吃。首先说,独孤皇帝和隋炀帝母子关系很好,这是鉴于史料的;第二,作为一个皇子,从小大鱼大肉、锦衣玉食,至于在母亲死的那天,冒着巨大的政治和伦理风险吃一口肉啊!根本说不通啊。
就我读过隋炀帝的一些诗集,感觉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并不是说诗人都是好人,但至少应该是情感丰富的人吧。隋炀帝随便拿出一首诗,搁在宋朝就是大成的婉约派,“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一个情感丰富的诗人在母亲死了吃肉?根本说不通。
不仅是《资治通鉴》,后代的历史学家为什么也要贬低隋炀帝呢?因为后来的王朝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要阐述前朝的亡国之君“暴政”。品析其他王朝的更替,往往是否定前朝的政治集团而不是在一个人身上做文章。比如,汉代取代秦朝,并没有说秦始皇有多坏,私人生活多淫乱,而是直接说暴政就结束了;明取代元,就说是民族矛盾、祛除胡虏。但是隋唐易代则不然,其实从北周到隋,再到唐本来就是一个政治集团,在史书上称为“关陇集团”。
关于关陇集团,有这样一个“牛”人,叫独孤信,他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三个皇室: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皇室;四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七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杨坚,也就是著名的独孤皇后。所以,领李唐王朝是不能否认这个统治集团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就只有否定隋炀帝个人了,把他描述成一个“恶棍”就可以了,这也是隋炀帝在历史上被反复抹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隋书》中记载,二十岁的杨广带领五十万大军平灭南朝,当时陈后主有一宠妃叫张丽华,长相甚是美丽,杨广见之,色心大动,纳入后宫。可仔细一想,这事根本不可能,其一,当时的杨广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皇子,而且正处在夺嫡当中,平灭南朝是他建立政治形象的重要步骤,怎么能拿此事开玩笑呢?更何况,张丽华是举国皆知的“淫荡、贪婪”象征,就是苏妲己啊,平灭南朝重要的合法性就是把这种奸诈的人除掉啊,怎么可能碰这块烫手山芋,把她当做一个简单、美丽的肉体来看待就太没有政治常识了。其二,据历史记载,张丽华的儿子那年已经十五岁了,那张也最少三十多了,二十岁的杨广对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有如此兴趣,难以解释。值得一提的是,《隋书》的作者正是唐太宗的丞相魏征。
还有的史书说的是隋炀帝弑父,在封建王朝时代可是最大的罪名。在仁寿四年,杨坚已经快不行了,召太子杨广入宫,杨广进宫一看老头不行了,旁边两个妃子长得不错,然后取之,妃子扑到老皇帝身边说:“太子无礼”,杨建说:“太子无礼,这还得了”,杨广见事情败露,杀其父。这可信么?杨广十三岁封晋王,二十岁平灭江南,然后在扬州当了九年的江南总管,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政治家了。而且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完全靠的是自己的能力,怎么可能在杨坚临咽气的几个小时做这种事。就连专门“吐槽”杨广的《隋书》里都没敢这么写,可见唐代以后的史学家已经把他写成了弑父淫母的衣冠禽兽。
杨广登基后,做了三件事:第一,把老皇帝制定的那些严刑苛法全部废除,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唯一一位把谋反大罪的连坐废除的皇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造反,就杀你,与家人无关;第二,普免天下钱粮,而且在他执政年间多次降低税率,所以说他不是一个不懂得爱民宽仁的皇帝;第三,开科取士,科举制从此拉开序幕。
大业元年,隋炀帝集百万民夫修建东都洛阳,同时,又征发百万民夫修建大运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济渠,派大臣为皇帝南巡打造万艘大船。你熟悉的隋炀帝出现了,穷奢极欲、劳民伤财。而且《资治通鉴》上说,隋炀帝做这些事是因为江湖术士给皇上进言,说隋炀帝五行当中属木命,你就不能在长安待着,你得去洛阳,隋炀帝一听大悦:“好啊,那就建个洛阳东宫吧”。又有一术士说:“我往东方遥望,在睢阳(江苏)有王气,有人想取你而代之。”,隋炀帝问:“何解。”术士答道:“修大运河,破他的王气。”,然后就修了大运河。这两项工程在正史上居然这么解释,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解释,比如隋炀帝到扬州不愿意坐车,非要坐船,就修大运河。这些解释很是滑稽,隋炀帝是什么人,怎么会基于可笑的理由,征发民夫。那杨广为什么要修建这两大工程呢?按照当时隋朝的政治角度讲,在隋朝统一之前,地方割据接近400年,统一之后,在短时间内分裂的趋势和势力依然强大,如何锻造一个大一统的千秋帝国成为摆在杨广面前首要问题。于是他采取了两步:
第一步,把都城移出关中长安,在洛阳新建一个东都,和原来的长安形成一个扁担之势,才能挑起整个帝国,原来只在长安当都城,江南、山东发生的事情,很难第一时间得到信息,鞭长莫及。例如,在杨广登基的那一年,其弟汉王杨谅造反,消息两个月才传到长安。如果帝国的中央没有一个中枢机构,会有很多危机是照顾不到的。
第二,杨广带兵平灭陈朝,当了近十年的江南主管,他深切知道南北方并没有形成实际的统一。例如,在精神文化上,南北方人互相之间瞧不起。所以,必须修建一个大运河,形成南北双方的互通有无。不管站在杨广的角度看,还是站在千秋万代之后的我们看,当年这两大工程都是巩固帝国稳定的重要棋子。
大业五年,大运河和东都洛阳已经纳入了大隋帝国的版图,文治武功一时鼎盛,中央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皇帝亲自主持编纂的图书已经达到一万七千卷,而且此时的科举制度已经步入正轨,天下士人归心。隋炀帝亲自带队西征强国吐谷浑,凿通了西域和丝绸之路,把青海纳入中国版图,文治武功一时极盛。再说说经济,杨广执政五年,天下民户达890万户,号称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时期民户不过300万户。如果论国力的鼎盛,杨广大业五年可谓是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
大业七年,杨广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结果二次大败,大业十年(614年),杨广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因隋末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那隋炀帝为啥又要讨伐高句丽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高句丽脱离中原是晋朝才发生的事,他在隋炀帝眼里是大隋帝国的一份子啊,要形成大一统必须要征服高句丽。第二,当时的高句丽不是现在的朝鲜,只有一个小胖子在那淘气,当时的高句丽与突厥眉来眼去,对大隋王朝构成心腹大患,在隋文帝时期朝野就已经达成出兵辽东的共识,所以在当时的中原帝王眼里,攻灭辽东的高句丽是共同的战略决策。
那么进攻高句丽哪错了呢?很明显进攻高句丽在时间上犯了错误,修大运河和东都洛阳已经引起了百姓的怨声载道,在大举兴兵必然会激起民变。据史料记载,出兵高丽所征发的民夫是大业五年之前所有工程征发民夫的总和还不止。第一战败,不打了也就算了。战败之后的杨广又准备了第二次讨伐高句丽,这也成为随帝国从鼎盛到衰败的转折点。第二次讨伐准备的民夫、粮草又是第一次的一倍,此时兵役已经到了全国皆服役的程度,随后便上演了一场场激烈的农民起义运动。
失意的杨广在江都却越发荒淫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杨广晚年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最后 ,一尺白绫结束了隋炀帝杨广的一生大业,时年五十岁。 李渊称帝后,追谥杨广为炀皇帝。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隋炀帝在大业五年及时收手,那也是唐宗宋祖之前的千古一帝啊!可就在一个“大唐盛世”就要蹦出的时刻,隋炀帝隋炀帝却选择了三次远征高丽。拥有力量,却不知道对力量的控制,追逐更大的力量,力量却远远不够大,所以我们要找到和自己力量规模相匹配的目标,才可以避免失败。
读乏味的书,作趣味的文。———最新思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