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南高新区小学优秀班主任(沙坪坝小学彭吉)

班级评价机制对班级发展至关重要。沙坪坝小学班主任彭吉老师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重构评价机制,实现了评价模式从“5d”到“5D”的转变:即从单一向多层、从单边到多元、从单维到多维、从单调到多样、从单用到多用的五大转变,赋能班级发展,人人出彩。

盐南高新区小学优秀班主任(沙坪坝小学彭吉)(1)

彭吉:沙坪坝小学教师,曾获得渝中区、沙坪坝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主持、主研多项区级课题。

五个维度找原因

走出评价困境

在之前的班级管理中,我倾向于更加精细、及时的评价方式。老师逐项打分、天天反馈,效果似乎挺好,家长们纷纷点赞。

可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渐渐地对此失去了兴趣,甚至有个别学生一提及评比,便双臂交叉,扭头直言“我还是放弃好了”,就连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也出现疲软状态。

这个局面令我和家长们都非常苦恼。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执行太僵化了吗?我翻开每天的评价表,细细剖析:

首先,从评价对象来看,表现得好的少部分学生能获得老师的激励,且重复率比较高。较差的常常受到老师批评,重复率也比较高。而中间部分的孩子,既无突出表现,也没违反规则,在班级评价中自然就当起了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其次,从评价主体看,班主任手握评价权利,同伴、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在评价过程中集体“失语”。

第三,从评价内容看,过多关注学习,缺少对学生其他行为表现的评价,更缺乏过程性评价。

第四,从评价方式看,学生的表现折合成了分数,“账本式”评价太生硬。

最后,从评比结果看,大多是发放奖状,没有发挥出导向、激励作用。

总之,评价对象单一、评价主体单边、评价内容单维、评价方式单调、评价结果单用,这是“5单”——“5d”评价模式,亟需调整。

构建多维评价机制

开启评价新篇

问题清楚了,那就对症下药,逐一改进。

首先开发评价内容,我召开家长会和班队会,让家长和学生共同讨论,最后一致确定了“勤锻炼”“善交往”“会整理”“护环境”“爱学习”五大类评价内容。

接着,我制作了“我的成长我书写”评价记录卡,每人一张,全班集成一册活页——《你好,少年!》班级成长纪念册。

这本册子分设“哇,我获得表扬啦!”“叮叮……请查收温馨提醒”和“我想对自己说”三个栏目,孩子每天都可以在相应的栏目记下自己获得的表扬或提醒,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写下对同伴的评价。家长们也会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下对孩子的期许、鼓励、引导,并与孩子一起分享。

因为“去中心化”,评价主体变得多元,评价对象涵盖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方式也变得更加柔和、人性化。

针对每周的评价结果,大家会在小组内,对照五个维度进行“自我扫描”,收获成就感,也锁定薄弱环节精准发力,使评价结果发挥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经过五维重构,班级评价机制走向了评价对象多层、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结果多用的“5多”——“5D”评价新模式。

迭代“5D”评价机制

促进班级持续发展

“5D”评价奠定了班级评价机制的基础,但它并不固定,而是动态发展,在实践中不断迭代。

在评价内容方面,我融和了沙坪坝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中的“沙小学子十大文明素养”(五项礼仪:升旗礼仪、着装礼仪、问候礼仪、电梯礼仪、观演礼仪;五个习惯:课堂习惯、环保习惯、劳动习惯、阅读习惯、运动习惯),根植“谦谦君子,刚健有为”的沙小学子DNA,让学生的成长更聚焦、更全面、更立体。

在评价方式上,我还开发了班级公众号作为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家长积极投稿,讲学生努力和成长的故事,将学生的美名传播得更远,从而赋予他们更为强劲的成长动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班级评价机制,其实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个工具。从“5d”到“5D”,工具的升级迭代,需要班主任倾注匠心、爱心、耐心,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孩子们一起获得了成长。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987-988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