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

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一一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一一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入习作学习。从本册开始,每个单元前都编排了篇章页,这是本套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新增的体例。篇章页有两部分内容:上边的语句提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点明了“学校”的重要作用:下边的语句提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此外,篇章页上还配有插图,丰富多彩的可爱事物,小女孩畅想的神情,能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点拨,特别要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此外,还可以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第二,从本册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不宜采用精细分析词句的方式,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即可。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3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

音。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套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语文

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适合朗读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再把喜欢的句子抄下去;要注意依托课后题和泡泡示例,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边交流边总结,最后通过“交流平台”进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第二,本单元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写下来。数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观察。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特点,不宜拔高要求,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并注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心,使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6)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9)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1)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2)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3)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4)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6)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19)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1)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2)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3)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4)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6)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29)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1)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2)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3)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4)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6)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39)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1)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2)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3)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4)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6)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8)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49)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5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51)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52)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5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