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二十二讲:国学经典大学22讲之五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二十二讲:国学经典大学22讲之五(1)

亲们,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分享国学经典《大学》。

今天是胡氏版《大学》讲读的第五讲:知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内容。我们今天要探讨交流的内容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弄清楚“知止”的意思。

这个“知止”是紧接着前面“止于至善”而说的。我们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前后联系起来看,就知道,“知止”,就是知道“止于至善”。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止于至善,就是在明明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不到达一个完美的境界不停止。知止,知道我们要不断地实践明明德,要在明明德的过程中不停止。明明德是一个普遍的概括,一个归总的说法。明明德总是要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做好每一件事,在做每一件事的过程中都能明明能,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做具体事情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和定位。这样一步步推演下来,知止,就是对我们的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要有明确了解。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人仅从“知止”这两个字来理解,而不是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另外,在老子《道德经》中有“知止不殆”这样的话。老子说的“知止”是“知道满足,知所进退”的意思,就是“知足”的意思。 “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显然,《大学》里的“知止”与《道德经》中的“知止”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知止”,在儒家和道家中意义是不同的。

把“知止”搞清楚了,这句话就好理解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就是:

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安稳泰然,安稳泰然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胡英至同学对这一句特别有体会,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她在诵读完《大学》后还提醒我要把这句话给大家讲清楚。以上我的解释不知道给大家讲清楚了没有,为了让大家了解的更透彻些,我再试着做进一步的解读。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二十二讲:国学经典大学22讲之五(2)

知止,更通俗地说,就是要做一个明白人。我们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方向是什么。《大学》告诉我们的目标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具体到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就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但不论是在何种情境,我们都要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要做一个心里明白的人。比方说我们学《大学》,我自己体会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增长见识,我们能“有好心情,过好日子”。

知止,做一个有目标的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也不要做一个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人。我们家的年轻一辈,特别是正在刻苦攻读求学的两位公主,要“知止”哦。“知止”能校坐标、正航向,就是在满天星空中寻找北极星,找到我们人生旅程上“北”。

知止而后有定。定,就是要做一个坚定的人。定,不摇摆,不犹豫;特别是要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这样才能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概。

定而后能静。静,不急不燥,沉得住气。

静而后能安。安,不受影响,不受诱惑。凡事“静则安”,冷静面对问题、处理问题,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上海有一人区叫静安区,这名字取得真好。

能知止,能做到“定”、“静”、“安”,后面的事应该就是水道渠成了。

亲们,让我们“知止”,让我们能“定”、“静”、“安”。

亲们,静则安。

祝大家有好心情,过好日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