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深度解析(人生最高境界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是道家思想所主张的人生最高境界,意思是抛弃那些对自己毫无帮助而又遭人厌烦的小技巧,将贪婪的心扼杀在摇篮里倘若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为非作歹的盗贼便会消失亦即道家所说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深度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深度解析(人生最高境界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深度解析

“见素抱朴”是道家思想所主张的人生最高境界,意思是抛弃那些对自己毫无帮助而又遭人厌烦的小技巧,将贪婪的心扼杀在摇篮里。倘若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为非作歹的盗贼便会消失。亦即道家所说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将绝圣弃智的理念归纳到生命理想中的结果。“见”就是见地的意思,指的是观念、思想;“素”乃纯洁、干净;“朴”的本意是天然未经雕饰且质地优良的原木。大凡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便是见素抱朴,秀外慧中,浑然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有意雕饰。

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圣人不是标榜,修行不是口号。简单的人生就如一张白纸,真修道就是保持孩子般纯洁单纯的心。

我国知名漫画家丰子恺,不光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还保持着一颗纯真质朴的童心。他喜欢孩子,把孩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作画和写文章的一个重要题材就是自己的儿女。他把“保持童心”作为自己教育孩子的宝贵经验。有这样一段话曾出现在他的《我与新儿童》一文中:

“人生中最最不能失去的就是童心。每个人都永葆童心,那么温暖、和平和幸福便会充满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我希望我能一直做个"老儿童”,不管世人怎么看我!”丰子恺用这样的比喻教育过孩子,儿童变成成人,就像破茧成蝶的过程,然而青虫与蝴蝶这二者的生活少有相似之处。他希望成年人在对持孩子时,要注重保持孩子的童心,决不能破坏自然界的规律。丰子恺总是在孩子睡觉之前给他唱儿歌;随手画一幅画逗孩子们开心:常常陪小孩答积木,造房子:还陪他们玩游戏;给他们讲童话故事;并和小女儿一起看“新儿童”,用童话故事引发她的思维,共同玩耍里面的游戏。

我们的祖先认为“素”就是一张不沾染任何颜色的白纸,纯净无杂是思想观念应时时刻刻保持状态。“不思善.不思恶”,时刻保持童心,丰子恺的画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概就是如此吧。

由此看来,做人的心地原本就是天然质朴的,应是我们时刻保持的状态,并用这种方式来待人处事。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这种修养;假如每个人都能把这种态度当作生活的主流,那天下自然太平融洽。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中开篇第一句话,儒家孟子也赞成“性本善”,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试想,看到一个刚刚学说话的小孩左摇右晃地向井边走去,不管是谁,都会发善心将孩子抱离井边。然而,存于人心深处的善性,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丧失了。关于这一点,荀子这样认为的“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生来就有恶的天性,善只是人为故意的,经过后天的学习修炼才有为善的可能性。人的本性究竟是恶是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人的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却是老子提出的一个更为深刻的观点。

善恶之分本不存在于人的幼年,想要改变本性并不容易。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之后,逐渐形成了善恶之分,有善恶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习惯。深藏于内儿的东西就是本性,平时感觉到的、看到的表面性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本性,然而人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它的影响,你的大部分习惯、性格乃至人生都受到了它极大程度的限囿。朴索,自然是人生下来的样子,然而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等种种原因,圆满的自然的人性逐渐被雕琢修饰了,原本淳朴的天性因为那些人为的雕琢显得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和自己朴实的本性,人生中最朴素最自然的东西应该被长久地保存下来。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生命本色的宝贵之处往往要在浮华之后才能被人们发现。人的本质是纯洁的,人纯洁的心灵应该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不受尘世浮华的沾染,玉不琢不成器。然而,我们应该保留天性淳朴的本质,不要刻意雕琢修饰,因为只有原木是最天然东西,原木中保留着人类最为珍贵的东西,自然的本质不应被外在的雕饰而毁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