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演讲为什么要接受高等教育(从奥巴马给孩子们的演讲中)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学年给孩子们所作的演讲视频,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发现了我们的一些官员讲话常常索然无味的原因,也感受到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这个演讲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奥巴马所表达的内容,因为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政客是不允许在中小学生中发表政治演说的,所以这个“开学第一课”和我们国内的内容差别不大,基本上都是励志教育和爱国教育,但为什么他的演讲赢得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
大家不妨先来回忆一下在我们的“开学第一课”上,领导们通常都是怎么讲的——回顾各级政府、学校过去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要求孩子们要关心集体、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号召他们为报效祖国而刻苦学习……接着是优秀学生代表表决心式的发言,当然发言稿是要经过老师“把关”的。我们讲话的“套路”往往是居高临下、注重说教,中规中矩、面面俱到,但孩子往往没过多久就忘记领导们都讲了些什么,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再来看看奥巴马是怎么讲的。
首先是“脱稿”。脱稿演讲能始终保持与听众们眼神的交流,使大家感觉你在跟他说话,脱稿是需要花些时间去记背一些材料的,但忙碌的总统先生觉得为美国的后代们花这些时间是值得的。我们的各级官员在这种场合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其次是“不高高在上”。奥巴马懂得只有先拉近距离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交流,于是一进场就很热情地和孩子们打招呼,还念出一个小男生的名字问他最近过得怎样?这无疑引来了孩子们的一片尖叫;接着他表示能理解孩子们经常遇到的困惑,刚开学早晨起床困难、分数考得低、不喜欢某个老师、一些同学不友好、家里有不开心的事……;总统还“不顾自身形象”抖落出了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淘气、惹麻烦、做过丢脸的事情,还有孤独、贫穷……这时孩子们心里一定会惊呼:“他太了解我们了,就像一位邻家大叔”,“哇,原来总统先生曾经跟我一样,我们是同类、是朋友,我应该对自己要有信心,再努力一点就会走出困境”。
第三是“启发而不说教,避免‘假大空’”。在谈“责任”的时候,奥巴马认真地说出了政府、学校、家长应有的责任,而并没有讲述他们的功劳,然后才说起了孩子们应有的担当。孩子的责任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发现自己的才能是什么,就是你们要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只有多练笔、多在自然科学课上做几次实验、多参加几次辩论赛,才能发现和发掘自己所长,才可能成为作家、发明家、护士、建筑师、法官;要从坚持做好某件具体的事情做起,比如不逃课、或者完成作业、或者每天阅读、或者保护受欺负的孩子、或者参加志愿活动、或者不舒服了就在家休息以免感冒传染给其他同学;不要不敢向别人求助,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要放弃自己,困难不是逃避责任的理由——就像当年国家在获得独立、取得二战胜利、创造了谷歌、脸谱、推特的美国人那样;他还告诉孩子们,学好文科能有助于培养判断力,更好地解决贫困、犯罪和歧视,实现公平正义,学好理科则有助于今后解决能源、环境、疾病等问题;最后他希望孩子们要像当年被退稿12次的《哈利.波特》的作者、落选高中篮球队的乔丹,以及贾斯敏、安多尼、香特尔等几个普通的学生一样努力,不要被RAP、篮球、真人选秀电视节目等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不要错误地认为不付出努力就能坐享其成。而能否坚持做好这些,将会决定几十年后美国的命运。
美国总统的演讲技巧固然值得学习,但我们更应关注支撑着这些技巧背后的东西——个性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训练和复制,更是为了唤醒人类对未来生活前景的认识和创造。最近一位随团赴英国中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中国特级教师对英国孩子们说的一句话火了:“现在不要讲话,不要问问题,听我讲”,一句我们中国人听习惯了的话却成了老外的新闻,这反映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老师的这个要求也许能提高她的授课效率,但也可能抹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我们之所以能在中学生国际奥赛中屡创佳绩但后来很少出现大师,之所以中国人“从不缺努力,但缺乏创新”,之所以我们总走不出“应试教育”和“高考公平论”的怪圈,之所以我们常常重视公平而忽视正义,之所以很多同胞把“有钱有权”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重要标准,其根本原因还是跟我们的教育有关。
教育,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的一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