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为什么有字有号(古人为什么有字有号)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名字的重视度都很高,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技,授子一技不如赐子佳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起一个好名字,家长们都会费尽千辛万苦,为的是让名字既能有深深的含义,又能好听、有诗意,不管怎么起名,现代人通常所说的名字,仅仅指的是人的名或姓名,但是古人往往在姓名之外又多了字号,今天小懂就带大家了解有关古人的字号文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人名字为什么有字有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人名字为什么有字有号(古人为什么有字有号)

古人名字为什么有字有号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名字的重视度都很高,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技,授子一技不如赐子佳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起一个好名字,家长们都会费尽千辛万苦,为的是让名字既能有深深的含义,又能好听、有诗意,不管怎么起名,现代人通常所说的名字,仅仅指的是人的名或姓名,但是古人往往在姓名之外又多了字号,今天小懂就带大家了解有关古人的字号文化。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

由此可见,古人起字号的其一原因是,道德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由文人雅士作为主流而盛行的。

而起字号的另一原因是,古人受礼遇文化的影响,认为名是父母取之,因此叫名的人也只有长辈。而同辈人若叫对方的名,除非是极好的朋友否则就有不礼貌的嫌疑。因此在古人成年之后则要起个字号,以方便别人叫之。

古人名和字号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用来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名有乳名、学名等之分。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字与古人的又是不同的。

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综上所述,名是为了分彼此,由尊长代取的。字是为了明尊卑,由尊长代取的。号有两种,一是自号,由使用者本人起,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二是尊号、雅号,由别人送的称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