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幽谷森林浴最美(竹海深处的隐秘岁月)

作为一个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邛崃过去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街巷民居、水利设施、交通设施、文物古迹、名人足迹、风俗掌故等历史遗存,构成了邛崃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亟待进行抢救性挖掘,以更完整地梳理邛崃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杨辉祥、凡丁、陈善兵、周小波、董伟等热心市民自发成立了邛崃田野调查小组,先后深入邛崃镇乡村组,通过走访调查,将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历史遗存重新纳入我们的视野。

本平台已开设《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专栏,陆续推出田野调查小组的调查笔记。因为年深月久,受到历史遗存的散失、调查对象的记忆、文献资料的缺乏等采访条件的限制,田野调查小组的调查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呼唤有更多热爱邛崃的文化人士参与到邛崃田野调查队伍中来,更深入更准确更全面地挖掘、考证、梳理邛崃的历史文化遗存,助力提升邛崃文化自信,为建设“精美-邛崃”提供文化支撑。本专栏今天推出高祥君的《道佐张店村:竹海深处的隐秘岁月》,以飨读者。

石碉楼

因金鸡沟腹地距平乐金鸡谷景区最近,所以调查是从金鸡谷景点九曲栈道下出发,就踏进了张店村的辖区。我们溯溪流而上,步行约一小时,路右旁一个孤独的巨石十分招眼,一通不足一米的石碑耸立其上,登上巨石抵近细细辨认碑文:“闻造桥修路,利济往来,其功大焉……上至大亁岩,下至大石桥,新修石桥三道,兹功告竣,标名勒石。”落款“宣统三年辛亥二月建”载明了此处上下游修桥三座,立碑于公元1911年。后来走访附近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得知,此地名叫“签子门”(即栅栏门),因此地曾有一道签栏子门而得名(邛崃方言称栅栏为签栏子),他们都曾见过此门。碑上所言的三座桥在签子门的上、下游,均为单孔平石桥,桥面长5-6米、宽70-90厘米,铺桥条石厚60-70厘米;下游二座中有一座已坍塌。路之左,即石碑的南面有几个连至山边的台地(估计有上千平米),其民居建筑遗迹十分显眼。据老人们讲从清代开始这里就是造纸作坊的雇工聚居地。观这些民宅遗址的规模,可以想见这里曾经兴盛而热闹的场景。

建桥记事碑的溪对面修有一条堰渠,其进水口处的拦水石堤、进水口闸门和近1米宽、20米长的引水渠道,以及碾坊遗址都清晰可见。水渠出水口张开那张特有的方嘴,像是在对世人述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久远故事;历经沧桑而累散骨架的碾坊,向世人透露出它为签子门乃至金鸡沟的居民碾米、磨面的辛劳。

从签子门上行约25分钟,在路右的山边我们看到了造纸作坊用于蒸煮竹子的第一口石篁锅,圆形篁锅开凿于一块高近4米的整岩石上,锅口直径2米、深1.9米,篁锅内壁光滑,几乎见不到开凿的痕迹,锅底积满淤泥;在距地面0.65米之上,分别凿有16厘米×16厘米、60厘米×70厘米的上下两个方形灶孔,灶孔右上方凿一直径7厘米的圆孔直通锅内便于排水。

再上行约20分钟见到了路边的第二口石篁锅,该篁锅是由残存六片高1米、厚15厘米、宽30-50厘米不等的弧形石片围成2.5米的圆瓮,瓮中已被泥土掩埋,石砌的灶台上堆满落叶。距此不足十米,便是第三口石篁锅,其形制与第一口完全相同也是凿在4米高的整岩石上,只是锅更大,直径2.7米、深2.8米,上口部有半圈石瓮壁已缺损,岩下一个30厘米×40厘米的方形灶孔平置地面。

深山幽谷森林浴最美(竹海深处的隐秘岁月)(1)

石碾

在第一、二口篁锅之间,设置有两个长5-6米,宽约4米,深约1.2米的长方形泡竹水池,也被淤泥填满。

离开第三口篁锅走十几分钟就到了两条溪沟交汇的三岔河。过右溪,沿左岸而行,登溪间陡石梯穿越干岩腔顺石阶上行,可达张店村9组的水泥村道;沿左溪左岸上行,经三道拐悬崖石阶古栈道爬上山垭口,即到张店村9组的老房子水泥村道;沿左溪右岸行几分钟就到了出名的石碉楼下。石碉楼坐落在通往火井三和场(即银杏坪)山路的右边,坎下是造纸作坊遗址。据张店村支部书记王开明介绍,此碉楼和造纸作坊都是该村张元盛(此人上世纪70年代去世)家所建,碉楼建于民国早期,主要是防备“棒客”即土匪抢窃,保护造纸作坊。碉楼依山势建在一个大岩腔下,用红砂条石砌三面墙体围靠岩壁而成,墙体近于正方柱体,长4.3米,宽4米,高约7米直抵岩腔壁下沿;碉楼石门西开:高1.55米,宽0.65米;碉楼内比外地面凹下25厘米,碉楼内设三层,一层高1.9米,二层高1.7米,顶层南墙高0.8米,但楼梁、楼板已荡然无存。碉楼石砌的三面墙体上均留2至4个枪孔,顶层南墙上部约留1.5米空间未砌墙,一来解决碉楼的通风透光,二来可作瞭望台;山岩西壁脚下部凿了一条较为隐蔽的小笕槽,从山涧引水横穿碉楼内岩壁,保证了碉楼的饮水;这些极为巧妙的设计充分显示出建造者的智慧。

碉楼南面的石保坎下一个被苔藓封存的造纸作坊遗物尽现眼底:一块长约15米、宽近10米的平坝上,搁置着三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的长满青苔的“石缸”,一个披挂着苔藓外套的无架石碾轮斜躺在满布苔藓的石碾槽内长眠,这一觉可能已沉睡几十年。

溪边石砌一条一尺多宽的引水渠多处垮塌,渠旁一个用于造纸第一道工序——泡竹杀青的长方形水池,约长6米、宽4米,紧挨着浸泡池东的临溪一边并排安放着两个上宽下窄形同水缸的长方形操纸石槽,槽长1.8米、宽1米、深0.5米,布满青苔的石槽上两个拴操纸竹帘的小孔仍然完好;紧靠石碉楼保坎的这边,一个操纸石槽与临溪的两个石槽大小一致;距此石槽一米多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满布青苔的圆石缸,据了解是盛放纸浆的料缸,其直径1.5米、深约0.5米(可能不止);与右石缸相距约两米就是长满苔藓的石碾槽、石碾轮,碾槽外径3米、槽阔50厘米、槽深25厘米;碾轮直径1米,轮边厚10厘米,中心厚25厘米;轮心一面凿直径16厘米圆孔,另一面凿长21厘米的正方形孔,用于穿逗木柱;遗憾未发现篁锅遗迹。

再往上行可通向金鸡沟上游陈篁锅的更深处,虽然那里已难找到篁锅的踪影,但沿路绵延不断的众多造纸作坊遗址、遗物犹如一个纸坊长廊,向世人展示着道佐张店造纸业当年的盛况。

来源 | 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