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简短(春节的历史渊源)
中国人讲究“自古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春节”,应该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节日,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节日,但喜欢翻历史书的同学都知道,翻遍以前的史书中,也没有“春节”这个词,事实上,“春节”这一词是到了民国才有的,距今也不过的100多年。 1914年1月,经大总统袁世凯批准,民国内务部决定:“拟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自此,传统意义上的农历新年第一天正式被定为“春节”,这个词也从此成为中国最喜庆的一个词语。
“春节”直到民国才确定下来,那么之前的中国人是怎么称呼这一节日的呢? 所谓春节,即为岁之首,但在古代的不同时期,人们认定的“岁首”并不固定,在大多数时候,人们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岁首,也有些地方,是以冬至为岁首。
即便将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当节日来度过,古人对这一天的称呼也让我们十分陌生,先秦时,为“上日”、“改岁”,汉朝时称“正日”、“岁旦”或“岁朝”,如《后汉书·周磐传》中写到:“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又称作“元日”、“元旦”。
到了唐朝以后,基本就以“元旦”来称呼农历新年正月初一这一天了,这跟咱们今天说的元旦完全不同,如今的“元旦”为阳历新年的第一天,其实这也是民国时定下的,不过是孙中山定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其实就是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农历新年,是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年在不同朝代,叫法不同,含义不同,时间也不同,多次更替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年。
关于过年的来由,旧时由于缺失上古时期文献(秦始皇焚书),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秦汉后大多数传统节日被附会了一些传说替代其本真起源。过年除夕也不例外,也被附会了“避年恶兽”等故事传说作为其起源。
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
几千年来,华夏主体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及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上古时代,被称为“腊”。
尧舜时期,叫做 “载”,是天体星辰运载一周的意思。
夏代称为“岁”,有长一岁的意思。
商代称为 “祀”, 表示四时已过,应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
周代开始称之为 “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
先秦时期称为 “上日” “元日”。
汉代称为 “正日”,
魏晋时期称 “元正” “元辰”。
过年的时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朝代交替、历法变动的原因,新年在日期的设立上是不同的,即各朝各代的人们过年的时间各异,
我国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夏朝的“夏历”,即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农历”,夏历根据天干地支将全年分为十二个月,对应十二生肖,夏朝规定建寅为正月,即每年一月为新年初始,这与现代农历并无太大差别。
商朝建立后,殷商君王改建丑为正,规定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即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如此一来,商人过年的时间就比夏人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周朝建立后又改变历法,将建子定为岁首,即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十一月初一为元旦,虽然周天子是这样规定的,然而一些诸侯国仍旧沿用殷商历法,这就导致不同地方过年日期却可能相差一个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诏全国统一以建亥为正,即夏历十月初一为元旦,秦国的过年时间几乎与现在的国庆节重合。
汉代沿用秦历,规定每年十月一日为年,不过这并没有持续多久,汉武帝改元太初时,太史令司马迁制定了更为严谨的《太初历》以正农时。太初历复用夏历,将建寅作为岁首,这就与现代春节的时间相符合了。
三国时期,曹魏又把官方历法给改为景初历,夏历十二月再次成为正月,西晋一统天下后随后在全国推行景初历。
隋朝统一后,百姓们过年的日期又得到了统一,至此,以夏历一月初一为年节的传统基本确定了下来。此后,中国过年的日期再无变化,时至今日都是如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重视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传统节日的核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慢慢地有了新时代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心。
现在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儿时过年的景象中,孩子就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主体,在过年的过程中,孩子亲身体验、接受知识和观念,积累多年以后,能影响终身。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传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