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区改革模式(苏南改革开放的)
在地图上,作为苏州南大门的吴江区,更像一块“边角料”:地处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处,无铁路、无港口、无机场……然而,40年改革开放让这块“边角料”变成了创新创业的热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苏州园区改革模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苏州园区改革模式
在地图上,作为苏州南大门的吴江区,更像一块“边角料”:地处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交界处,无铁路、无港口、无机场……然而,40年改革开放让这块“边角料”变成了创新创业的热土。
“吴江以前是很苦的,40年的发展翻天覆地。”苏州吴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沈金明在吴江工作了37年,几乎见证了吴江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
如今,吴江区工业拥有光电缆业、装备制造、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持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17年,吴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万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526.6倍、447.9倍。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吴江当年的苏南小镇,一跃而成为苏州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苏南改革开放的“模范生”。
民营经济牵引千亿产业集群
90年代初,一位在吴江党校开车的年轻司机感觉开车“富不起来”,就回家帮助一个乡镇跑运输,后来又去跑营销。一年跑下来有1000万的销售奖金。可他“并不满足”,很固执地要办属于自己的企业。沈金明很不解:“一年有1000万收入,你还去办什么企业?”
这位叫沈小平的年轻人坚持认为只有办企业,才能真正富起来。1996年,他和两位合伙人创办盛兴电缆厂。当时吴江的一位领导跟三位年轻人说,希望他们以后做大,变成3家企业。没想到两年之后真的变成了3家企业。如今,沈小平创办的通鼎集团年产值已超过300亿元。
“改革开放充分激发了吴江人的创造力,点燃了吴江人的创业热情。”沈金明说,吴江经济产业从80年代的乡村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到现在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1991年,吴江七都乡政府决定将吴江乳胶厂转为七都通信电缆厂,当时或许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电缆厂能够成为中国企业500强企业。
这家企业的员工从最初119人发展到超两万人,并在3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外分公司,生产的光纤网络占全国市场的25%,在全球市场上占15%。
亨通如今把视野放在全球,2013年至今,先后斥资收购了两家位于印尼和南非的线缆公司。通过“走出去”,亨通成功迈入世界通信光缆前三强,成为世界光纤互联网领域的中国国家品牌。
“当5G时代到来时,全球的光纤产业都会加速,所以亨通未来主要在海外发展,努力做到全球领军企业。”亨通执行总裁钱建林说,去年,亨通已经成立了7家全球化公司,今年还会新增5家海外公司。
沈金明总结,作为吴越文化的结合地带,吴江充分利用了两种文化的创造,既发挥了江苏省强政府的优势,也借鉴了浙江灵活的市场经济模式,“90年代,我们还向浙江学流通经验,会积极地学习浙江的良好模式。”
沈金明说,40年来,吴江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民营企业家,他们所体现出的敢为人先、精明勤勉、吃苦耐劳的企业家精神,是吴江改革开放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智能化改造”给工业注入新活力
近些年来,智能化发展为吴江工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吴江区一批龙头企业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成为行业标杆,一批重点领域的技术实现突破。
作为当地丝绸纺织产业的领军者,恒力集团从1994年的27人私营小厂,成为拥有6万名员工的全球500强企业,恒力2017年总营收达3079亿元,位列全球第235位。
2002年,从织造起家的恒力对上游化纤原料的需求日益迫切,无奈纺织化纤行业由外资企业掌控。为了不受制于人,恒力开始进军化纤行业。
多年后,恒力又因原料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波动,于是集团产业链不断向上游延伸。目前,已形成从原油到纺织的完整产业链。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秋荣表示,恒力每年有8000多个新品种投放市场,超35%为自主研发。近年来,还先后投入近10亿元进行工厂智能化改造。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今智能化发展改变了当地纺织产业的历史。作为龙头企业的恒力也从“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变。
陈秋荣透露,以前织造车间,一个工人穿一个盘头需6个小时,复杂花形需7个小时。相比之下,智能化生产车间人工成本能够节省80%,效率了提升700%,工作能做到精准零误差。
作为全国的纺织重地和全国最大的化纤面料集聚区,吴江拥有纺织织造企业5000多家。迫于产能过剩和订单转移的压力,近几年来当地纺织行业进入转型关键期。缓解产能过剩难题、加大环保力度,并加速智能改造,从而提升盈利水平。
“现在生产车间基本没人,我们也不再为招工烦恼。”瑞仪光电负责人王健民说,自动化的好处是不用实现“三班倒”,车间实现24小时工作,车间智能化后,原先10%-12%的盈利提升到现在的15%-18%。
这家从事LCD背光模组研发与制造的高新企业成立于2002年,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后,也面临着“转型压力”。 3年前,公司“机器换人”,导入1亿美金的自动化设备,员工数量从26000人降到了14000人,今后目标是8000人。
如今,吴江全区工业机器人密度达80台/每万名工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吴江已培育示范企业105家、试点企业502家,建成40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数量居江苏省县市(区)前列。另外,吴江企业通过智能工业技改,产品质量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产能普遍增加30%以上,用工普遍减少30%以上,效益普遍增长50%左右。
“长三角一体化”提速高质量发展
40年来,吴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成功闯出了一条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引擎、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载体的吴江创新发展之路。
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为科技”)是高端制造装备制造商,经过近10年发展,目前已获批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该公司的产品经过多年努力替代了进口,在国内增量市场的份额跃居首位。
该公司董事会秘书刘琼说,2010年,公司在吴江注册,面临资金和市场压力,“当时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基本不可能”,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通过基金配套,帮助渡过了“资金关”。
作为吴江开发区(同里)自主培育的首家上市企业,企业产品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发展的秘诀还是技术创新。“我们的装备已是国家顶级水平,发展优势就是研发团队。”刘琼说。
企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企业进入研发阶段,2011年做出第一条研发线,当时整个光伏行业都处于低谷,“有产品、没市场”对任何一家企业发展来说都是致命的。
“市场不好时,我们埋头做研发。等研发出来了,市场就变好了。”刘琼说,2013年,他们造出更成熟的研发线推向市场,被市场认可,“我们在寒冬凛冽中坚持下来,现在奋起直追,缩小与国外技术差距,朝着更高目标前进。”
“迈为科技”是众多吴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随着沪苏湖城际高铁、通苏嘉甬城际铁路项目推进,吴江把更多的精力瞄准了上海。当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接轨上海的步伐开始加快。
沈金明说,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改革和企业家创新推动了“苏南模式”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起,企业改制、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城乡统筹发展等推动了“苏南模式”的转型。吴江实践和“苏南模式”的创新发展表明,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如今,随着创一代企业家们逐渐步入耳顺之年,子辈顺利接班不仅事关企业自身发展,还对吴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今年3月,吴江启动实施了“创二代薪火工程”,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一批“创二代”标杆性企业,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