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句句入心文案(关于家)

何谓家?有人说,有家人在、有所爱的人在的地方,就是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家是什么句句入心文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家是什么句句入心文案(关于家)

家是什么句句入心文案

何谓家?

有人说,有家人在、有所爱的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那么,如果没有家人、孑然一身的人,就终其一生不会有一个家吗?

有人说,那个稳定的住所,有屋檐可以挡风遮雨、有床榻可以安置梦想的地方,就是家。

那么,如果一个人居无定所,不断变换着的安身立命之处,就都不堪为家吗?

有人说,最痛苦的际遇,不外乎寄人篱下。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生活在“自己家”里——和生养自己的父母生活,和自己亲生的孩子生活,和自己合法领证的爱人生活,却有着最深而难以言说的寄人篱下之感。

所以所谓家的定义,是不是真的来自于与谁生活在一起,或者那个房子的产权归谁所有。

在我们的概念里,家应该是这世上最温暖和安全的地方,它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我们在整个人生的大卖场里兜兜转转,为之拼搏的原因和动力。它涉及我们的全部坚强与脆弱,盔甲与软肋。家里的饭菜和陈设,成了终生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和视觉冲击,在我们的午夜梦回纷沓而至,在我们的将死之年回旋盘绕。可,它真的如人们描述的那般美好与重要吗?它真的给我们的要远比逼我们交出来的多吗?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王朔说:“我不记得我爱过父母,我对亲情是怀疑的。”于是他根据自己童年的经历写下了《看上去很美》,可在他在当了父亲之后,也没能令自己满意,因对女儿深感亏欠写下了《致女儿书》。聪明如王朔,对于为人父母的迷惑和为人子女的不解,也一直萦绕于心头。

至少在中国,无数人经历着“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暴、“严父出孝子”的冷漠、“学习就是好孩子唯一评判标准”的不快乐的童年。他们对那个所谓的“家”心生敬畏,对于父母无限讨好,将“学习成绩”看作配当个人的唯一出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在我初中时,我的好友如何因丢了一只手套不敢回家,因考试不及格而在街上久久徘徊,他们在模仿父母的签字和用凉毛巾给电视机的屁股降温之间平衡和讨要自己向往的生活。他们相信父母爱自己,当然相信,但是他们极为幼小的心灵已经明白,必须靠看父母的眼色及时行事以及拿回优秀的考试成绩换取生活的舒展、想要的礼物和零食。他们虽然说不出却深知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白得的——包括父母的爱。那个所谓的“家”,是误打误撞来到然后就无法再更换的地方,必须极其努力地接受及适应这里的一切。

是的,我们没有选择原生家庭的权利。史铁生在《记忆与印象2》中描述了一个叫珊珊的女孩儿,她和爸爸及继母生活在一起,有一天她烫坏了继母的床单,于是吓得“离家出走”,但最终不得不回去:“但是结尾,是这个故事最为悲惨的地方,那夜珊珊回到家,仍没能躲过一顿毒打。而她不能不回去,不能不回到那个继母的家。因为她无处可去。……这一段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长大,因为不管何年何月,这世上总有着无处可去的童年。”

当然,当然。也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他们没有那么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将丰富的物质生活无条件地奉上,孩子总是能轻易地得到想要的一切。他们将孩子的房间布置漂亮,把玩具堆满书房,把前进的每一步都安排得恰当。但是他们却也同步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以及对未来的支配。他们希望孩子永远留在身边做自己的孩子,不仅希望孩子上他们选择的学校和补习班,吃自己准备的夜宵,还希望孩子接受他们安排的工作、婚姻、生活方式以及一直到死的未来。他们坚信自己出于爱和好意安排好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他们坚信自己比孩子早在这个世上出发了二十几年就永远比孩子更为正确、高明以及富有远见。他们认为孩子在长大成人翅膀硬了之后想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不孝顺,就是违背良心忘恩负义。虽然他们从来没有这么残忍地表述过,但是他们盼望孩子永远活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无论如何包装都无法掩饰。

于是,有那么多的人,在他们已经不是孩子的年龄,仍然生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和掌控之中,依然无法离开那个捆绑自己多年的“家”,活像被扣押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凭借着惯性继续生活,把前二十年这个家付出给自己的一切,一口一口地吐出来,悉数偿还甚至付出高昂的利息,用后半生自由意志的缺失和选择权的幻灭作为沉重的代价。

我甚至以为,这比家暴和漠不关心的父母更为可怕。

原生家庭尚且如此,我根本不想费心对脆弱的夫妻“家”庭展开讨论。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究竟还有什么比不能做自己更惨无人道的事情。但已经有那么多人,不是不能做自己,而是甚至丧失了做自己的最原始和本能的欲望。

我们为了活下去,付出了不计其数的高昂代价,而这其中最刻薄的资本家,是最爱我们的人。我们出卖了灵魂保住了肉体,在长大成人之后连本带利地还了回去。当我们幡然醒悟,却再没有了赎身的可能。

所爱的人,有能力带给我们最深的伤害。以爱之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残忍的撕票。

还有的人,将家等同于不动产。他们总是觉得只要有了一处宽敞的房子,毅然矗立于这个世界的土地之上,就能够躺在里面像树一样长出根来,从此,再没有人能够伤害他们。于是,他们终其一生、甚至是不择手段地努力赚钱,为了换取一处稳定的住处,换回一个家,且越大越好。

我倒是听说,有很多名人在自己宽绰的别墅里自杀了,房子足够大的好处是选择足够多——在客厅的房梁上悬过绳子,在卫生间的浴盆里蓄满温水,在卧室温暖宽大的床上塞了满嘴的安眠药。

有一种极为迷信的说法,个人的气场必须镇得住宅院的风水。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命不够硬的人住了过大的房子,就会发生不幸。我并无兴趣争论或者验证这种说法的真伪,但我确实觉得房子并非越大越好。我们生而为人的第一个家非常统一,就是母亲的子宫,那里局促但是温暖。这导致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放在偌大的双人床上,就会在短暂的睡眠中一次一次地伸开手臂乍惊乍醒。细心的父母便会把婴儿放到小小的婴儿床里,四周再用围栏围起。更科学一点的做法,则是用被单将婴儿紧紧地包裹直至无法动弹,小宝宝反倒睡得安慰惬意,因为那里像极了狭小的子宫。

可能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始终携带着千年封建主义思想遗留的对不动产的热爱和痴迷。但是很遗憾,房子的永久居住权,并无法等同于家的温暖与安全。我倒不是仇富,有个房子是件挺好的事儿,我只是觉得将后半生的所有幸福押注在一所房子之上甚至不惜付出前半生不幸的代价,多少有点儿盲目。活生生的人,怎么能够指望冰冷冷的物带给你幸福。

房子不是家,它没有被注入过灵魂和温度。当你的心灵深感迷茫或是信念岌岌可危之时,偌大的房子反而会引发你的空虚寂寞之感,安定的住所反差出你的漂泊无依。你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机里虚拟的角色昏昏欲睡,看着光影略过茶几上大小的物件直至完全消失不见,你慢慢丧失了从房间里走出去的勇气。

看到吗?房子,最后给你的不是信心,而是回避。就像海上钢琴师,被永远地埋葬在了船舱里。

那么,如果家既不是家人,也不是房子,它是什么呢?我认为所谓家,应该是供你卸下所有掩饰和包袱、表达真正自我的地方。

那是你可以一丝不挂翩翩起舞的地方,是你可以翘着脚抠鼻屎的地方,是你可以放下所有伪装以及武装后不会产生被偷窥感的地方。你可以肆意地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全力释放对生活所有的热爱,你在炉火上烤西瓜,在被窝里吃薯片,大笑着放浪,或者大哭着说出心中所有的彷徨。

家是内心的安宁。

你可以吗?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没有家,大概还有很多人。他们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即使他们拥有健全的双亲或者看上去很爱自己的另一半,即使他们有隔音很好的房子和人均过分的空间,他们仍然不敢放开拳脚表达自己。他们声称过得幸福,他们声称很爱自己,却羞于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或者卸了妆给所爱的人看。他们习惯了讨好,习惯了顺从,习惯了伪装,习惯了为别人而过活。

也许我们大可不必追求生命、关系以及房子的长久稳定。房子的使用权大概是70年,运气好的话,人的命还会比房子长一点,关系就真的不好说了。这世上的一切都是变幻莫测的,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自己,有自己的地方便是家,那可以是街巷,可以是茅屋,也可以是空无一人的广场。毕竟我们在这奇怪的人间超不过百年,也不过是借着人身观光旅游一番。凡高曾说:“我是地球上的陌生人,这儿隐藏了对我的很多要求,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杨绛先生拥有爱了一生的丈夫和女儿,过了简单平淡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较为罕见地享受了百年以上的光阴,却仍然在回忆她与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的一生的《我们仨》的结尾处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也许我们耗尽了一生都在路上,那个被我们称作“家”的地方,不过是旅途之中的加油站和休息区而已。人世间只是心魂的一站,只是通往目的地必经(也可能连必经都不是)的旅程,在这一段旅程上,我们必要幻化成人,酸甜苦辣,味道就是再入木三分,等到我们褪去人形,回归我们的本途,这人世间回望起来,也不过是一场认真的游戏,一场不算容易但还算有趣的旅行。如果在这旅行之中,有人胆敢要你报上名来,希望你能大胆光明地说出你的姓名和来意。

这一生,不失去你的本意,无论它是好是坏;这一生不沦丧你的自由,无论它是苦是甜。你就算在这邋遢的人世间,曾经有一个家了。

自己建造的家园,可能是木屋或者石窟,可能坚韧或者脆弱,但至少你可以大笔一挥,在落款处刻上你的名字和属性,也算不枉来人间一场。何必终生作为傀儡,以出卖灵魂为代价换一处看似生机勃勃的住所。

那不是家,是桎梏,是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