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打夯号子(打夯号子响奋力向前闯)

今天无意中,看到几个人表演打夯的短视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人民打夯的情景,想起了长辈们和父亲战天斗地,创造奇迹,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场面。让我百感交集,感动不已,五味杂陈,眼泪丝丝!几十年过去了,可打夯的号子声还在我耳畔回荡……

“乡亲们都来到哟—”

“嗨吆哩夯呀”

“帮主人建新房哟”

“嗨吆哩夯呀”

“今年建新房哟”

“嗨吆哩夯呀”

“明年娶新娘哟—”

“嗨吆哩夯呀!”

“房盖万丈高啊!”

“嗨吆哩夯呀!”

“地基要打牢啊!”

“嗨吆哩夯呀!”

“吃了主家饭啊!”

“嗨吆哩夯呀!”

“可得把劲掏啊!

“嗨吆哩夯呀!”

“夯上起得高啊!

“嗨吆哩夯呀!”

“窜过杨树梢啊!

“嗨吆哩夯呀!”

“一夯压一夯啊!

“嗨吆哩夯呀!”

“地基才打牢啊!”

“嗨吆哩夯呀!”

马上就到头啊!嘿,嘿嘿,嘿哟!

小心脚下头啊!嘿,嘿嘿,嘿哟!

边上捞几夯啊!嘿,嘿嘿,嘿哟!

到头歇歇脚啊!嘿,嘿嘿,嘿哟!

这是我记事起,听到的最动听的歌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农村建房盖屋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那时候农村谈不上机械化,起房盖房,修堤筑坝等很多工程主要都是靠人工,都需要大家互相帮忙。打地基、建堤坝、修马路等就是用一种叫做“夯”的工具,靠人力,用此夯把地基等砸瓷实、牢固。

夯有两种,石头夯和木夯。记忆中最常见的是石头夯,就是用圆柱形的大石头做的。也有人用打场用的石磙做成夯用,就地取材,更加方便。用绳子或者铁丝在石磙两端各捆绑上一根铁锨把或更粗的木杠。木杠多是用比较结实一些的槐木、枣木等等。

六七十年代打夯号子(打夯号子响奋力向前闯)(1)

石夯

石头做成的夯非常重,有好几百斤,抬夯是极其辛苦、耗费体力的工作,必须有青壮年男劳力才能胜任此活。

“团结就是力量。”人们在砸夯的时候,特别需要这种团结的力量,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于是砸夯号子就应运而生了。没有号子的砸夯叫哑巴夯,那样砸夯既累人,又不出活儿,还干不好。淳朴的号子既能控制砸夯的节奏,又能赋予劳动者快乐,使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不再枯燥乏味,让大家能持之以恒。

只见扶夯师傅来到夯前,一扶摽棍,仿佛一道无声命令,一般是八个人同时猫腰,浅马步,抄好各自的一头儿。但听其中一人嗓子一嗽,不紧不慢地唱出:“大家抬起夯呀——”就这一句,自胸中喷出,声若洪钟,直灌人耳底, “呀”的拖音未落,八个人同时和唱:“哎哟依哟嗨呀!”且同时用力。本来非常笨重的石夯,“嗖——”一下飞起来,甚至超过头顶,“咚!”又重重地砸在松软的土基上,尘土飞扬,砸下一个深坑。

打夯喊号子的人,家乡称为夯头,夯头很关键,非一般人能胜任。夯头一般不直接抬夯,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最起码要会喊号子。首先要喊出来的声音粗壮高亢,号子一旦喊出来,就会给人以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其次要灵活机智,喊出来的调子要符合实际,提醒大家一定要步调一致。而且还要有威信,高高举起的石夯比较危险,所以要求大家注意安全,还要把大家的力量集中到一起,一切行动听夯头的指挥。

哪夯歪了,眼观六路的“指挥”便唱了:“南边歪半夯啊——”大家一听,下一夯就主动往北抬一些。若到边该拐弯了:“大家往东砸呀——”,随着一声“哎哟依哟嗨呀!”,自然就拐到地基的东面了。若见哪人没用劲,一声“小胡要使劲呀——”,点到为止,那叫小胡的也不敢偷懒了,因为不用一个劲,夯不平,号子应声齐,夯就落得实。有时,夯歌喊得好,抬夯的人精神大振,石夯被抛起老高,石夯重重地落在地上,发出“砰、砰、砰”的声音,声音震撼人心。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手抓木棍,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将石磙高高的举起来,待石磙落下时,重重的砸在地基上。就这样不停反复,那石夯应着号子声,一下一下砸在夯槽里,将地基夯个平平实实。

六七十年代打夯号子(打夯号子响奋力向前闯)(2)

那粗犷的号子和夯声交融,震天动地,吸引几里外的人们,还有我们这些小孩过来观看、倾听。此时为了活跃气氛,领夯者会随机应变。看见了木匠二伟的新婚媳妇也在人群中站着,喊夯大叔随即高声唱道:

“小呀么小二伟呀”

“哎哟依哟嗨呀”

“新媳妇来找他呀”

“哎哟依哟嗨呀”

“想亲热到天黑呀”

“哎哟依哟嗨呀”

“白天能干啥呀”

“哎哟依哟嗨呀”

  “哈哈哈”,惹得人们一阵轰堂大笑。新媳妇捂着脸仓惶逃出了人群。抬夯的人们更加精神抖擞,豪情万丈,越战越勇,把夯抬得更高了。

小时候很喜欢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我和小伙伴们也越看越带劲,久久不愿离去。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小伙伴,嬉笑着跟在后面,半弯着腰,叉开腿,学做抬夯状。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声、牛叫声,更有小羊羔在墙头边蹦跳。好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图。

那种雄厚、粗壮的抬夯号子,和押韵带劲的脱口秀,不用稿子,也不用思考,信手拈来,琅琅上口,喜闻乐见,让人不得不佩服之至。

人力打夯本是个苦活、累活,干得是硬仗。一阵下来,便汗流浃背,筋疲力尽,气喘吁吁,声音嘶哑,且要持之以恒,没有健强的体魄和饱满的热情肯定是搞不定的。

要求不高的,比如筑段矮墙或盖个简易棚子,可以打个“地皮紧”。要求高的工程就必须下大力气打夯才能符合严格要求。夯砣即夯接触地面的部分就是碌碡的细头顶部,夯举得越高,夯砣底下的夯印就越清楚,每一个夯砣印就是一个圆形痕迹,每个夯砣的印痕只可重合,当然重合部分越多越好,地面砸的扎实,起码要求圆形印痕相切,夯砣印相隔,隔得距离越远,没砸着的地方越多,地打不实,那就是投机取巧了。

一批土,一般要求打三遍:第一遍平平地,第二遍高高起,第三遍找找齐——查漏补缺。砸得实不实,关键看第二遍,夯起得高,夯砣印花既严又密,那地自然砸得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当然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打夯次数与结实程度成正比。

六七十年代打夯号子(打夯号子响奋力向前闯)(3)

那时候的人们虽然吃得很差,更没什么油水,大部分农村人都瘦骨嶙峋,记忆中的胖子很少。他们甚至饿着肚子,穿不暖衣服,可还继续干活。可他们不抱怨,不丧气,能吃个小白馍就心满意足了,个个精神抖擞,以苦为乐,竭尽全力,不计得失。

表面看起来非常瘦的父亲,五尺高的汉子,那时候估计也就百十斤过一点吧,可干起活来并不“瘦”。他也抬过不少夯,跟着唱夯歌,靠着双手修过水库,建过铁路,还徒步拉着架子到离家四五百里的平顶山、许昌神垕等地拉过煤炭,一架子车煤有一千多斤重,当年路途坎坷,翻山越岭,困难可想而知。古有乾隆六下江南,后有父亲六上鹰城,想起这些事,每每让我心疼不已,泪流满面。这些事,现在的年轻人看来简直是神话。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歌来源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这就叫回归本源,返璞归真。这是一条不可动摇的自然法则。这多年流传的夯歌或号子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是一切艺术创造规律的最生动体现。

抬夯号子作为一种劳动号子,也是纯男人的歌,曾经广为流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机器的轰鸣声早已湮没了劳动号子声,再也听不到那铿锵有力的夯歌了。

今天是青年节,谨以此文献给当年抬夯的青壮年们。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

六七十年代打夯号子(打夯号子响奋力向前闯)(4)

家乡一望无垠的麦田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谢党的领导,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现在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时刻不忘老一辈艰苦奋斗的故事,时刻不忘父辈们斗志昂扬的打夯精神,时刻不忘震撼人心,团结合谐,激励奋进的劳动号子声。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勤奋拼博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砥砺奋进,努力拼博,做好自己!

“乡亲们干劲高呀。”

“哎嗨嗨呀。”

“跟着好领导呀。”

“哎嗨嗨呀。”

“快步向前跑呀。”

“哎嗨嗨呀。”

“日子更加好呀。”

“哎嗨嗨呀……”

震天动地的号子声,荡涤历史的尘埃,在中华大地久久歌唱,永远回荡!

我欣赏远去的石夯,因为它夯实了大地,也夯实了我们的人生道路;我礼赞抬夯精神和震天动地的号子声,因为它唱红了山河,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

作者简介:林海,河南南阳新野县人,寓意民族之林,海纳百川。工作在深圳,吾笔写吾心。心存美和爱,快乐每一人。结识善缘,坦诚相见。 爱好广泛,随遇而安。 情义无限,纯真自然。 勇往直前,快乐永远。

文章大多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偶有拙作散见于各媒体平台,当然,如也能在茶余饭后得到大家些许青睐,便感欣慰。秉持:一起来分享,共同去成长,做个小太阳,传播正能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