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

从北京小海陀山的山脚,一路往上,海拔一千多米的落差中,需要走七八公里的盘山公路,在这条并不长的公路上,却四季分明,山脚下是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夏天,到山顶上,又能看到“海陀戴雪”的奇景。2022年冬奥会的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就建在山顶。它下方,则是沿着蜿蜒的山脊建造的、宛若游龙一般的雪车雪橇中心。

冬奥和冬残奥期间,这里举行了高山滑雪、雪车、钢架雪车、雪橇等项目。赛后,这里则成为了奥林匹克园区,承担着国际赛事、体育休闲、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

延庆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1)

延庆赛区雪车雪橇及高山滑雪场地。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生态山林

可持续的场馆规划

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延庆成为三大赛区之一,这里将承担高山滑雪、雪车雪橇等赛事项目,及配套建设冬奥村、冰上项目训练基地等。

赛场所在的小海陀山,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这里是北京第二高峰,也是北京北部的第一高峰,群山起伏、植被茂盛,紧挨着松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但另一方面,这里也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2017年,延庆场馆建设规划确定,在当年7月公布的规划中,所有场馆都建设在山林之中,山顶是高山滑雪中心,宛如飞燕掠过山顶,俯视群山,建在山脊上的雪车雪橇赛道如游龙一般回转曲折。再往下是延庆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两个非竞赛场馆,同样坐落在山坡上的树林之中。

延庆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2)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从冬奥会开幕到冬残奥会结束,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如此庞大的场馆、如此艰难的建设,显然不可能只用于这两场赛事。

事实上,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赛后利用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告诉记者,可持续性作为一项改革内容,是这一届冬奥与以往奥运会的最大区别之一。

这一改革源于2014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议程》打开了奥运会的改革之门,其中的核心内容,包括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增强可持续性、提高公信力、注重人文关怀等。刘新平说,“可持续性是这一届冬奥会的特点之一,也是始终贯穿冬奥会筹办、举办全过程的工作。”

具体到延庆赛区,延庆赛区的两大竞赛场馆、两大非竞赛场馆,将在赛后组成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继续承接国际顶级赛事,打造训练基地,开发大众休闲、游玩的场所,使得冬奥场馆得到全方位的应用。

亲历讲述

最艰难的建设故事

距离小海陀山最近的镇子,是山下的张山营镇。从张山营镇到小海陀山下,直线距离还有10多公里,但路只到山下的西大庄科村,山上没有路。在场馆建设开始之前,需要修建一条简易的盘山路,那时候,所有的材料,都通过人扛驴驮运送上山。

2018年初,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小炎到了延庆赛区,负责这里的生产、生态安全等工作,那时候,临时的山路刚修到一半。韩小炎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回忆说,当时,材料上山是最大的困难之一,运输材料的都是大车,在陡峭的山路上经常堵车,临时路上那时候还没有护栏,一路都要有人值守,随时指挥交通、检查车辆、提醒司机安全运输。

在建设中,最难的工程,无疑是小海陀山顶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那里海拔接近2200米,运送物资的公路直到山峰脚下,最后一段陡峭的山坡,要用直升机把材料吊上山顶。

最危险的工程,则是人工挖桩,在山上打桩,机械上不去,只能靠人力,“1000多个桩,最大的直径只有1.5米,最小的0.8米,深度却有20米。”韩小炎介绍,“人工挖桩的方式,在平常的工程中已经不用了,但在山上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挖这种桩的时候,一个人在上面,一个人绑着绳子在下面挖,这对安全意识的要求非常高,井下变幻莫测,可能上面的人一走神的工夫,下面就会出现危险,所以必须要非常可靠的人才能合作,两个人一般是夫妻、兄弟、父子。”

建后修复

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小海陀山隶属于燕山山脉、军都山山系,海拔1800米以上的区域属于高山草甸生态,山高林密,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次生油松林,是北京周边地区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抵御风沙入京的重要防线。

冬奥场馆的建设,会不会破坏小海陀山的生态系统?在建设区域中,是否又会影响小区域内的生态循环,导致水路改变造成灾害?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设计解决方案,还在场馆规划出台之前。早在2016年,一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多个学院的团队就已经成立,负责整个延庆赛区建设之前的生态摸底、建设中的移植保护、建设后的修复等一系列工作。

北京林业大学张志翔,是团队成员之一。他回忆称,第一次走进小海陀山,是2016年的冬天,山沟里的小路上,都是冰,团队成员们相互搀扶,在冬季的山林中,查清每一条小溪、每一片植被。

延庆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3)

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大基本原则之首的“避让”原则,施工中,对于无法避让的保护植物,团队设计了不同的方式,包括生境相近的近距离近地保护、远距离迁地保护等,在此后的建设中,从赛区近地移植11027株珍稀植物,对2.4万株树木实施迁地保护,还建设了专门的迁地保护区域。

一份来自北控集团的资料显示,在整个建设和保障期间,小海陀山完成了数百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对施工过程中剥离的表土进行了“全手工”回收,并伴随生态修复工作全部回用,原生树木通过原地保护或移植、迁地保护,最大程度保护了周边自然环境。此外,还建立了动物保护通道,并为小动物建设栖息地,使延庆赛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赛区。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回报,在冬奥会期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几次出现在赛场,成了最萌“观众”。

发展理念

文化和体育的融合

从小海陀山下的冬奥村,到山脊上的“雪游龙”,再到山顶的“雪飞燕”,赛后的延庆奥林匹克园区,设计了一整套涵盖四季的利用方案,使原本的冰雪场馆得到了全方位的利用,也展现出了超出冰雪运动的价值。

据介绍,园区还有多处展示和体验中国文化、冰雪运动的场馆,这些体验项目和竞赛场馆一起,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通过冰雪运动聚集起来,实现冰雪互动、雪景互动、四季互动。

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的“山林场馆”理念,同样体现在赛后利用中。在园区,所有设施都依山势而建,掩映在重重树木之中,与大自然融合一体。从建设开始,到赛后整理,高山草甸的生态系统被完整保留和修复,园区还建设了野生动物通道,让野生动物重新回归,当游客置身园区,不仅能体验冬奥精神,也可以享受山林野趣。

比如,为保护地表生态而建设的地下廊道,最大可能地减少了人工建筑对地表的影响。水系的布设更是如此,冰雪运动需要大量的水来造雪,园区通过利用泵站,通过逐级提升的方式进行输送。在小海陀山的南坡,海拔900米和1050米处有两个蓄水塘坝,这些塘坝和蓄水池还能实现对赛区内自然降水的收集,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站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就能看到脚下的蓄水池,宛如山中的一处湖泊,它不仅发挥着蓄水等功能,同时也是园区最重要的景观之一,成为了生态奥运、绿色奥运的一部分。

据介绍,园区建设了先进的节水系统,可以收集雪水、处理污水并再次利用。同时,这套高效的水利用系统,也在涵养着整个园区,实现了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看点1

建在山顶的奇观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也就是被称为雪飞燕的场馆所在的地方,建立在小海陀山顶,远处笼罩在雾中的群山尽在脚下。

延庆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4)

雪飞燕夜景。受访者供图

雪飞燕是高山速降项目的起点,赛后,这里保留了大量赛事设施,比如出发棚,还有相应的雪地摩托等,都被保留了下来,供游客打卡。还有一部分加以改造后投入运营,比如一处运动员的休息区,改造成了山顶餐厅,餐厅外侧是玻璃幕墙,坐在餐厅中,即可俯瞰整个小海陀山。

夏季的小海陀山,已是一片葱绿,不复赛时的白雪皑皑,但在未来,这里仍会通过人工环境等,提供冰雪运动体验。同时,还会接待专业训练、承办顶级赛事等。

“对我们来说,这么大规模的竞赛场馆,怎么样进行赛后利用,这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北控京奥场馆运营分公司副总经理李新说,“不过,在冬奥期间,我们接触了大量国内外专业的队伍,包括运动员、教练等,从他们那里,也了解了很多他们对延庆赛区场馆的感受、评价。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据介绍,在赛后,除了向公众开放、普及冰雪运动之外,延庆赛区的专业场馆,还会提供多种专业服务。李新介绍,在未来,延庆赛区一方面会服务大众,吸引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同时,也仍会进行各种专业相关的经营活动,“毕竟这些场馆都是为世界顶级赛事建设的,标准之高是世界一流的,而且,这里的山地条件、服务保障也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事实上,这里高标准的场地,专业的赛事服务保障,在赛时给各国队伍留下很好的印象,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也有创造价值的基础。”

在规划中,延庆赛区的竞技场馆,仍然是全球顶级的运动员训练中心、赛事场地,接待全国乃至全球的冰雪运动爱好者。

看点2

横跨四季的穿梭

从山顶的雪飞燕一路往下,长长的索道联通了山上山下。

索道是冬奥赛场必须依赖的交通工具,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有全国最长的索道,从山脚下的冬奥村,可坐索道一路攀登,到达竞技结束区等场地,最后直达小海陀山顶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延庆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5)

长长的索道。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索道的海拔落差极大,最大落差达到1300米。园区索道有座椅式和轿厢式索道,每个轿厢可以乘坐8人,且座位在低温状态下可以加热。

在高山滑雪中心,共有9条架空索道和2条拖牵索道,全长10.14公里。从山脚的奥运村到山顶出发区,需要换乘3次,通过4条索道,全长5公里,大约需要30分钟,轿厢四面透明,可以俯瞰小海陀山景色。

由于海拔落差大,一路上行,可以看到“一山分四季”的奇景。今年“五一”期间,园区开放时,正是春末夏初,山下的冬奥村,粉色的山桃花刚刚绽放,一路往上,鲜花隐去,绿色渐渐消退,仿佛时间回溯,山坡慢慢变成黄色,赛道上的雪还未化尽,但已经露出了斑驳的土壤。索道的尽头,就是小海陀山顶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也是园区最高处,山顶的温度很低,即便是夏天,也需要多备衣服以御低温。

接近小海陀山顶处,索道也进入了角度最大的区域,从缆车中往下看,山坡仿佛是垂直的,如在冬天。小海陀山半山弥漫云雾,乘缆车在云雾中穿行,恍若进入了仙境。而在夏季,乘坐缆车穿越层峦叠嶂的山峰,在茂密的树林上空,一路掠过树梢,则是最美妙的体验。

看点3

穿越山岭的步道

在延庆冬奥村的一侧山脊上,被称为“雪游龙”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矗立在山腰的平台上,从雪车雪橇中心往下,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脊建成的赛道,宛若一条盘旋在山中的游龙。

延庆奥林匹克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6)

雪游龙冬景。受访者供图

赛事过后,雪车雪橇中心的大部分临时设施都已拆除,但仍有一些冬奥元素被保留了下来,供游客打卡、体验冬奥氛围。同时,部分设施经过改造,更加适合游览参观,比如一条沿着雪游龙蜿蜒而下的“游龙步道”。

“雪游龙”由16个角度、倾斜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世界上非常少见的360度回旋弯赛道。赛道整体是一条封闭的长廊,顶上由一个个小木板铺成廊顶,“游龙步道”就在廊顶的一侧,和赛道一起蜿蜒而下,全长1.9公里。在这里,游客可以沿着步道,从场馆出发区一直走到结束区,近距离体验这条高难度赛道的每一个细节。

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进介绍,雪车雪橇中心,设计了场馆参观、VR体验等多个服务项目,游客可以通过VR模式,沉浸式体验雪橇在雪道上飞驰而下的激情,也可以沿着“游龙步道”漫步山巅,俯瞰整个“雪游龙”。

更多的项目仍在改造和筹备之中,据介绍,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出发区、赛道区等将保留比赛和训练功能,运营和后勤区将改造成青少年自然营地、冬奥主题科普营地等。在设计之初,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还预留了赛道体验出发区,游客可在专业人员陪同下体验赛道。而在观众区,还可以举办小型音乐会和展览等活动。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