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石雕时代特色(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赏析)
霍去病墓是西汉武帝刘彻茂陵最重要的一陪葬墓,是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它位于滑水以北,陕西省成阳市北原上,距茂陵1公里左右。这里古拍葱郁,青石会阶盘绕至顶,古柏枝干问隐露出巨大的原始怪石,显得肃穆宁静。墓顶有后人为细怀霍去病伟绩修建的庭阁。
墓前左右有两组巨大的石雕,以简洁清晰的线条、狂放的浪漫主义手法而著称于世。霍去病是汉著名的击匈奴名将。他仅活了24个秋,但在短智的人生旅途中他曾6次驰骋西北大漠,以显恭的战绩受时为“冠军侯”、“瓢将军”,与其舅父卫青齐名。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文记·卫将军骑列传》)表现了这位年轻将军督死抗击匈奴,保卫国土的决心。在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将领不断出击下,汉宣帝时,匈奴单于植首臣服,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歌舞升平景象,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元骑元年(前1D)霍去病天道,汉武帝失去这位有勇有谋的年轻将军,十分痛惜,乃“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史记·卫将军票骑列传》),用殊礼送葬,并“以冢象都连山”(同上)。这是我国最早的“山”形封土的墓葬。墓冢底部南北92米,东西61米,顶部南北15米,东西8米,冢丘高15.5米。
古代文献记载,王公的坟落称“丘”,文武大臣的坟称“封”。封土开始比较低矮,用于祭祀。后来,嘉上的“祭”移建在基旁以后,葛上的封土不但规模大了,而且外观也出现了不同形式。西汉帝陵陪葬墓的封土形式不尽相同,保存至今的大多为圆锥状,少数为覆斗形,极个别的为“山”形。“山”形封土在西汉帝陵陪莽喜中现保存有3座,其中霍去病的祁连山形墓冢保存得最为完美,最为壮观。
将霍去病墓的封土筑成“山”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西汉时期,西域文化对内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句奴呼天为祁连”。霍去病墓的“祁连由”形以及封土整巨石,前置石刻,就是西域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此外,霍去病“发迹于祁连山”。他六次出击句奴几乎都与都连山有关,将其墓修成部连山形状,有歌颂他抗击句奴的功绩,使人千古喻仰的目的。
霍去病墓前左右排列着两组古朴、粗犷的石雕艺术珍品,它们是古代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石雕线条简练道劲,富于动的韵律感,呈现出一种力的牡美,具有质补筒清、深沉浑厚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是四汉石雕艺术的代表。其中包括圆雕的“写腊饲奴”,跃马和卧牛;线雕与圆雕相结合的伏虎、卧象、熊、人和石蝓蜍等。从已发现的石雕作品中,有两件分别刻着“左司空”官署名称和“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孟”的文字题铭。可确认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出于官府之手。《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有。属官有…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霍去病墓石雕为左右司空所造。
文献记载,坟墓前列置石雕源远流长。上古时代的尧母庆都陵和尧陵之前均有石驼:周公墓前也竖立了石人。只是目前还未得到印证。霍去病墓前列置石雕为现存可查的最早者,它对以后历代的墓前石随无论是列置方式还是石雕题材和组合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霍去病墓前石雕把当时楚文化的高翥无比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滴尽致。汉初,君臣多以楚人为主干,这为楚文化在中原传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楚文化在同中原文化融合、发展形成汉文化的过程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在霍去病墓前的两组石雕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马踏匈奴”(见封三)。它是该墓的主像,石雕通高168厘米,长190厘米,宽48厘米。作者运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人一马。马昂首挺立,肌肉丰满,尾长拖地。马腹下仰卧一战败的甸蚁军人,首对马嘴,两颊有须,两足上曲,手持利器,作挣扎状。在这紧张的气势中,马却悄然而卓立,显得无所畏惧,恬静自若。这一浪漫的艺术夸张,形象地表现了霍去病征匈奴的历史功绩。
整个石雕组都国绕“马踏匈奴”这一主题,以线雕造塑为主要手段,塑造了温驯的石牛、石马,淘气的卧象,凶猛的伏虎,(见封三)食羊的怪兽,与人斗的小熊等,各具神态,妙趣横生。在这儿值得一提的是伏虎。虎高84厘米,长200厘米,宽60厘米。匠师选用了不规则的波浪式起伏的石料,利用石块粗糙的自然面,运用线、体相扭的造型手法,把凶猛、桀不驯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风俗通义》说:“虎者,阴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又说:“罔象畏虎与柏,故墓之虎与柏。”以虎守墓,防止妖食人肝,相传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这种习俗。目前所知,我国古代,冢前列置石虎,亦以霍去病墓为最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