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系列感悟(黄飞鸿系列电影观后影评)

故事开始于1895年,那一年清廷于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中国的虚弱再次暴露在世界和国人的面前,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开始救亡图存。电影中,他们如同现代游行者一般,高举标语呼喊口号,“支持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反对割让台湾”。同时,一群白莲教信徒在开坛做法,焚烧西方传来的器物。在“男儿当自强”的音乐声中,佛山民团的旗帜飘扬,一群年轻人在海边的朝阳下练拳。西方人在火车厢里举着刀叉用餐,中国的侍者则以熟练的步法为乘客上菜。主角黄飞鸿和徒弟梁宽则因为坐不惯火车用不惯西餐,一路上闹出了不少笑话。剧情就此展开。

黄飞鸿系列感悟(黄飞鸿系列电影观后影评)(1)

在电影中,代表当时一般中国民众形象的人物众多。茶馆里的茶客们、旅店老板伙计和客人、围观开坛的路人们等等。他们为我们勾勒出了民众的状态。

当知识分子们高呼口号的时候,作为听众的茶客既不理解他们,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台湾在哪里?”“为什么打完战还要割地赔款?”“管他大不大,根本就不关咱们的事,喝茶喝茶”。当穿着洋装的十三姨经过时,他们就像看到奇迹一般,呼朋引伴来围观。

旅店老板胆小怕事畏畏缩缩,他害怕十三姨引来仇洋的白莲教徒,宁愿赠送一套传统女装。当黄飞鸿一行要离开时,他就像送走定时炸弹一般高兴。当同文馆的孩子因受白莲教徒的暴力袭击而无家可归时,他却害怕得罪白莲教徒而宁愿给黄飞鸿下跪也不愿收留孩子。他向白莲教的暴力屈服,乐于花钱向教徒买平安符保一时平安,还为自己没有收留孩子而感到庆幸。旅店老板的伙计有因懒惰而被训斥的,有在老板向黄飞鸿下跪晕倒后向黄飞鸿施压的,当陆皓东为营救孩子而来时,老板、伙计和旅店里的客人明明知道孩子的事,却怕惹麻烦宁愿谎称不知道。

当白莲教徒要袭击拍照的十三姨时,围观开坛的路人们什么事也没做。当黄飞鸿将白莲教徒痛打一顿之后,他们就起声了:“黄师傅打得真好”、“黄师傅收徒弟吗?”、“什么时候再打?”。他们是彻彻底底的看客,像路障一样围绕在人身边惹人心烦。

黄飞鸿系列感悟(黄飞鸿系列电影观后影评)(2)

电影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民形象,他们耐心的打着麻将、兴冲冲的去买、懒洋洋的抽着大烟、买白莲教的灯笼保平安……

懦弱、欺善怕恶、愚昧无知、胆小怕事、作壁上观、寄望侥幸、目光短浅、善恶不分、缺乏公益精神,这就是电影中刻画的当时一般中国民众的形象。那么现在的国人呢?将来的国人呢?

同文馆的学童们

广州同文馆创立于1864年,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电影中的同文馆,外观看上去像是一座教会学校。实际上它是清政府的官办学校,用以培养精通外语的翻译人才。它的经费由海关衙门提供,管理人员由朝廷官员任命。历史上的同文馆一般不招收幼童,所以电影中同文馆学童的设定,给人感觉象征意味十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晓西方的语言,就有机会接触、学习和传播西方的文化和知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等他们长大学成以后,就能帮助中国社会的各个部门与外国人打交道,还可以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文化传播到国内。即便是现在,全世界大多数学术著作也都是以外语出版的,而对于语言能力有限的很多国人来说,译著的存在及其质量真的十分重要。许多学习外语多年的人,在阅读外语原版著作时仍显吃力,更遑论他人。对于当时积贫积弱、亟需引进新知识新思想的中国来说,这些孩子无疑是国家未来复兴的希望。

黄飞鸿系列感悟(黄飞鸿系列电影观后影评)(3)

所以当这些孩子遭遇危险时,各方对孩子们的态度就很值得大家思考。

白莲教的信徒们

白莲教原为佛教一派。因为允许在家的信众自行吸纳弟子宣扬教法,该教派逐渐与中国各地的民间信仰合流。随着时代推进,该教派分支越来越多,名目繁多,教义芜杂,并且经常成为民变者的组织动员工具。白莲教的信徒多属社会下层人士。在川楚教乱和天理教之乱后,清廷加强了对白莲教的打击,白莲教由此式微。但是与白莲教类似的民间宗教团体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多此起彼伏。究其原因,清王朝中衰后,社会下层人士生活日渐困苦。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门户洞开,西方工业制品大量销入中国,挤压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生存空间。一些依赖手工业补贴生计的中国下层民众生活更加困苦。贫困与无知,使得这些下层民众寻求回归自己传统的民间宗教信仰,以求聚集力量反抗社会宣泄不满,并且要向自己认定要为自己困苦负责的西方势力进行疯狂的复仇。

难道愚昧无知的下层民众,搭配传统庸俗的宗教信仰,而形成的狂热的暴力团体,就能为中国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如果中国的未来是他们,那这一定是个噩梦般的未来吧。

看到白莲教的小女孩,因为相信神功护体,竟安然走向枪口;看到白莲教的信众们因为某个大仙的装神弄鬼,就被哄得丧失理智颠倒痴狂,像陆皓东这样为中国的未来不惜牺牲性命的革命者的精神世界崩塌了。“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像他们一样,就没得救了!中国就没得救了!!”这些白莲教徒的愚昧无知,让陆皓东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丧失了……

革命者陆皓东

电影中出现的两位革命者,孙文鼎鼎大名自不必说,历史上的陆皓东则是孙文自小的好友。他在香港接受过西方教育,并受洗成为基督徒。1895年他与孙文一同创立兴中会,同年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时,他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起义消息泄露,他本已撤离,又返回焚烧起义文件和名册,结果被清军逮捕并处决。

陆皓东在电影中,明明只身一人手无缚鸡之力,又是在起义前夜和清军搜捕的关头,却主动向同文馆的孩子们伸出援手。这与纳兰元述和旅馆老板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能够看见明日的朝阳,他愿意在黑夜里挨枪子。支撑他去奋斗去牺牲的,就是他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他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牺牲,去换取将来一个更美好的中国。

陆皓东的牺牲,距离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未来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

提督纳兰元述

有很多朋友同情电影中的反角纳兰元述,可是每次我重看这部电影,对他的印象就又差了一些。

从各方面来说,他本该更加积极的去营救同文馆的孩子。从职责上来说,纳兰元述身为广东陆路提督,清廷从一品大员,为广东省绿营清军最高长官。白莲教徒作乱,他理应维持广东一省的社会治安,更何况同文馆还是清廷的官办学堂。从能力上来说,他节制广东七镇总兵,自身又武艺高强,又属封疆大吏朝廷命官。比陆皓东、黄飞鸿等人的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可是他不仅没有搭救同文馆学童,最后反而勾结白莲教袭击英国领事馆滥杀无辜,让已经脱险的孩子们几乎再度身陷险境。

纵观纳兰元述的所有决策,无一例外是以维护清王朝政权稳固为最优先考虑。为了保卫政权,虽然他嘴上说”百姓是他的衣食父母“,可他依然可以不顾百姓死活,拒绝对学童们伸出援手。为了保卫政权,他可以砍掉广州至关重要的电报线,让广州成为”死城“。为了保卫政权,他可以勾结白莲教徒袭击领事馆,甚至杀死英国参赞。他对英国参赞说”This is China, not Britain",可是他心中的China,不过是清王朝的China,与中国人已经无关了。

最后同文馆的孩子们,选择了帮助陆皓东逃亡。虽然最后纳兰元述答应照顾孩子,但是这很快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因为黄飞鸿几乎凭一人之力就把白莲教铲除了。不敢招惹白莲教的纳兰元述,却还想和黄飞鸿一较长短,自然是自取灭亡。

英国领事馆

当本国公民在本土遭遇危险时,却要躲进外国领事馆避难。这样的事情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出现过无数次。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国家的悲哀啊。

当十三姨带着孩子们在街道上东躲西藏时,纳兰元述正委婉的告诉黄飞鸿,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此时已将孩子们视为累赘。那也就无怪乎十三姨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就眼睛一亮像找到救星般说“这附近一定有领事馆”……

同样躲进英国领事馆的还有革命党和黄飞鸿一众,而在领事馆外的只有白莲教徒和清兵。阵线就这样划分出来了……

黄飞鸿与十三姨

纳兰元述虽然嘴上能操英语,知道电报这种现代技术的重要性,会用望远镜观察情势,可是他挂在墙上的是中国传统的“忠勇刚毅”四字。比起一个武者,他更接近于中国传统里所赞扬的死心塌地效忠王朝的军人。

黄飞鸿不同,或许比起纳兰元述,他不通西方鸟语,用不惯西方的一切器物,也不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他是一个受侠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武者的典范。这反而促使他路见不平向孩子们伸出援手,除暴安良消灭白莲教,甚至保护革命党人脱逃。他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对西方医学感到惊叹。在国家风雨飘摇之中,他也开始思考“国人是否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虽然他连表都不会看。

十三姨则是在国外生活了很长时间,已经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对中国的事物却已经不太熟悉了。她总是帮助黄飞鸿与外国人沟通,向他讲解各种与外国有关的知识。在这部电影的最后,十三姨革命党人一起坐船去了香港,黄飞鸿在岸上喊话,向她发誓一定会去找她。

黄飞鸿系列感悟(黄飞鸿系列电影观后影评)(4)

我很好奇,黄飞鸿和十三姨最后又重逢了吗?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毫无疑问他们在下一部中又在一起了。可是在现实中,十三姨是个虚构的人物,黄飞鸿是个克妻的命,前三任妻子都早死,没听说她们有谁是在国外生活过的,第四任妻子莫桂兰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娶了没多久,黄飞鸿自己就去世了。他的妻子、儿子和徒弟很快都去了香港,然后就永远留在那儿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