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

文|慕亭衣

开国皇帝朱元璋当政时期,对对宦官的控制非常严格,不允许太监读书识字,曾在宫门口立了一块大铁榜,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是又害怕一些私密的任务会被宫外官员知道,所以呢,只好交给身边的太监去办。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打开了宦官干政的大门,这种风气尤其在朱元璋过世后愈演愈烈。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1)

都听说过郑和下西洋的事,那你可知道郑和其实就是一个宦官。郑和不光获得了皇帝的赐姓,还成为了帝国的代表,率军出海,远征大洋,将中华文明展示给了海外诸国。

直到今天,每当我们谈到中华文明的传播,郑和永远是第一个被提起的名字。

01目不识丁的太监坐上了权力之巅

随着太监获得的权力越来越大,内廷问政的制度也开始逐步确立。在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的名字——魏忠贤。

很多太监入宫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宫廷斗争中获得生存的空间。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出身于市井无赖,没有任何文化修养,但生性机敏,很快发现太子的儿子朱由校算不上是一个好学上进的优秀王储,更像一个灵气四溢的小木匠。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2)

从那时起,魏忠贤就刻意讨好这个未来的帝国继承人,经常提供一些新奇古怪、机关巧妙的玩具给这个小孩。就这样,一老一少的感情就在这日常生活中逐渐稳定下来。

魏忠贤的陪伴,让朱由校真正体会到了一个人少年时代应有的轻松和乐趣,这也让魏忠贤成为了朱由校身边最重要的人。

公元一六二零年,泰昌帝归天,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魏忠贤的机会来了,魏忠贤觉得但凭着自己的力量还很难掌控权力,他还需要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获得皇帝的信任。

这时,一个叫客印月的女人出现了。客氏是天启皇帝的乳母,这个乳母在朱由校的心里地位很重要。在当时的宫廷中,客氏的风头确实是一时无二,朱由校即位不到十天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魏忠贤要找寻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她,而客氏也需要魏忠贤的配合,两人一拍即合,结成了对食。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3)

魏忠贤现在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止是皇帝宠信的太监,还加上了皇帝的乳母,这样的实力谁都会忌惮三分。你以为魏忠贤要的仅仅如此吗?不是,他要的是真正走到历史的前台、控制内廷,所以他必须要先扳倒另一个大太监——太监总管王安。

除掉王安是魏忠贤走向权力顶峰的最后一步,可王安也不是好对付的。王安在朝中名誉颇佳,在朝野中也有一批自己的人马,还与东林党人互为引援。

魏忠贤先是在宫内收罗了司礼监太监王体乾、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等,让这些人不断地散播王安的坏话,加上客氏不断地在皇帝那煽风点火,渐渐地朱由校也对王安疏远了。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4)

魏忠贤看到了皇帝对王安起了疑心,就让自己的帮手霍维华上书弹劾王安。这魏忠贤和客氏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的坏话,皇帝自己也不派人去查明事实,被蒙在鼓里,而且也相信魏忠贤和客氏的话。过没多久,一道圣旨将大太监王安发配到了南海子的太监部队。

魏忠贤怕这样做不够彻底,指使自己的人去把王安迫害致死,这样魏忠贤也就完全地拿到了对内廷的控制权。

02除掉王安,魏忠贤得势

除掉了王安,魏忠贤就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司礼监秉笔太监是要代皇帝阅批大臣奏章的,可魏忠贤目不识丁,这就有点无厘头了。对于这个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魏忠贤却不费吹灰之力的当上了,这确实有点搞笑,可魏忠贤机灵,对于自己不识字这块,他让亲信把难看懂的奏折翻译成大白话,再给他批示,再让亲信措辞写成文言格式。

这样的问政方式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可皇帝却不觉得不妥,童年时代建立起来的感情,在皇帝心里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地步。明明是朱由校坐着的皇位,却是魏忠贤把握着实权。这要是让朱元璋知道了,不知道会不会把肠子悔青了。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5)

每个朝代都有大太监的发迹历史,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都在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太监伴随左右,这些太监会成为太子的玩伴,和太子会建立起很深厚的感情。这些太监有先入为主的亲近,这也说明了帝王家的皇权传承中,父母给予子女的关心与陪伴远远不够,这些太监们就相当于是父母的角色,弥补了王储们对父母之爱的需求。

魏忠贤的专权,除了他本人的野心、客氏等人的配合外,还有就是皇帝的态度。

朱由校当上皇帝时也就十四五岁,正是贪玩的年纪,没有责任心,对处理政务一窍不通。前面说了朱由校的梦想就是成为木匠。魏忠贤也真是会投其所好,帮着皇帝实现他的理想。朱由校也把处理奏折的大权慢慢地交到了魏忠贤手里,就像是交易一样。

客氏的走红也许就是一个机遇,她帮了魏忠贤,客氏也得到了她想要的。历朝历代的乳母都是在皇子断奶后,赏些银子,然后毫不留情地逐出宫门。朱由校的童年不好,母亲早逝,对于一个缺乏母爱的小皇子来说,客氏的存在承担了母亲的角色,日积月累中她与皇帝的感情变得非比寻常。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6)

处理掉了王安,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后,魏忠贤得意了一番。别看他没有文化,他的心思可是缜密的很。想要让自己的手能够伸得更长,结交官员、然后就是控制外庭才是最重要的一步,而现在最大的对手就是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政治集团。

早在魏忠贤还是个普通的太监时,当时供职翰林院的沈潅曾给宫中的宦官们讲过课,这样算,魏忠贤还是沈潅的学生。沈潅入阁之后,魏忠贤立刻和这位昔日的老师结为同盟。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魏忠贤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政治黑手党”。在魏党的组成人员中,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魏忠贤在这个基础上,意识到了权力的巩固需要军人的支持。他又以卫戍的名义控制了数千人的精锐部队。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7)

魏忠贤结党营私的各种活动,东林党人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朱由校即位不久,就有官员侍郎陈邦瞻、御史周宗建、王心一等人上疏要求客氏出宫。朱由校年纪轻轻觉得这个要求没有过分反对,于是就同意了。可是客氏走后没多久,朱由校对客氏甚是思念,还绝食。

最后还是把客氏接回来,客氏这一进一出的,坚定了皇帝留下客氏的决心,无论以后谁要求客氏出宫,朱由校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从此,客氏地后宫地位就此确立。

03他的离开,象征了明朝最黑暗的时刻的结束

魏忠贤得知东林党人对客氏地攻击很是大怒,回到皇宫不久,魏忠贤便对东林党人进行了攻击。

第一个要收拾的便是吏部尚书周嘉谟。周嘉谟作为掌管官员任命的最高长官,周嘉谟算是帝国中的实权人物。魏忠贤唆使给事中孙杰,弹劾周嘉谟,说他替前任司礼监秉笔王安翻案。

周嘉谟在天启元年十二月,被罢去了官职。

接下来就是内阁大学士刘一燝。东林党人也没闲着,他们决定从外部动手,打掉魏忠贤在外廷的援手、内阁大学士沈潅。

这次斗争中,刘一燝是带头人,沈潅是魏忠贤在外廷的最强同党,肯定是不能被刘一燝打倒的。于是,魏忠贤指使党徒弹劾刘一燝,然后魏忠贤假借圣旨将刘一燝罢官削籍。

几番斗争下来,东林党落下风。于是,东林党人转而攻击沈潅背后的靠山、已退休的前任首辅方从哲,希望能借力打力。

红丸案,乃是明万历至天启年间接连发生的内宫三大奇案之一。东林党新任吏部尚书孙慎行重翻旧案,上疏追论方从哲在“红丸案”中的罪责。

皇帝看到东林党人来势汹汹,只好下圣旨让朝臣凑在一起商议此事,最后的结果是赶走了孙慎行。东林党人继续攻击沈潅。在双方死命角逐的过程中,魏忠贤东踢西挡,虽然占据了斗争的主动,将王纪削籍罢官,但最终沈潅也于当年的七月下台。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8)

失去了沈潅对于魏忠贤无疑是丢失了强有力的帮助,但魏忠贤是打不死的小强,他继续扩大自己的羽翼。天启二年三月,魏忠贤开始将一部分太监武装起来,装备了最为先进的火器。等到天启三年,魏忠贤在宫中的这支太监军队竟然达到了九千多人。

天启三年十二月,魏忠贤又获得了对“特务”机构东厂的统辖权,除了木匠皇帝朱由校之外,天下一切臣民的言行,都在魏忠贤的控制之中,他可以随意地编织罪名,并通过特务组织不留痕迹地予以消除。

东林党人弹劾魏忠贤,说他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句句如芒,可魏忠贤却表现得十分沉稳。

叶向高有个外甥名叫林汝翥,官居御史,一次率领部下巡城,正巧碰上宫中的两位宦官当街抢劫,于是便命令手下冲上去抓住,按在地上就是一通臭揍。

魏忠贤将这件普通不过的事操作成藐视皇帝的事,判了廷杖之罪。打到一半林汝翥跑了。得知林汝翥是叶向高的外甥,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搞倒叶向高的机会。派了一批太监,跑到叶向高家撒泼,要叶家叫出林汝翥来。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9)

叶向高觉着黑白颠倒,这官没法做了,便辞了官。

魏忠贤又把自己的党羽顾秉谦扶上首辅之位,彻底完成了对外廷的整合。

“九千岁”的称呼在此时应运而生,可有一件事让魏忠贤意识到了危险,明熹宗驾崩,时年仅23岁。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是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即明思宗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继位时仅17岁,处事却非常冷静、机敏。崇祯帝上位后没有动魏忠贤,反而还授魏忠贤的侄子和侄孙以“铁券”。

可魏忠贤在朝廷里所做的事,所树立的敌人太多,弹劾他的奏折不少。魏忠贤得知有人弹劾他的消息,急忙跑到崇祯帝面前哭诉。崇祯帝让他的同党太监王体乾大声朗读钱嘉征奏疏。魏忠贤跪听,惶恐至极。

一人之下的成长经历(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10)

没过多久,崇祯帝下诏免去了魏忠贤东厂太监等要职,贬魏忠贤凤阳安置,将客氏交浣衣局收押,同时对他们进行抄家。

魏忠贤听到朝廷新下密诏,要逮捕他回京重新收审。一想到要回到那个冰冷的地方,吓得浑身颤抖不已,最后魏公公与他的同党宦官双双对缢于房梁。

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专制、最为黑暗的时期,宦官的专政,除了少数一两位勤政外,其他十几位昏聩,疏于政务,才让宦官有可乘之机。

(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