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珍稀食堂承包(一家长者食堂最多能覆盖多少小区)
148个,这是2019年到2022年间,上海市长者食堂数量增加的数字。这个数字,同过去11年里的增长数量相当。
时间拉回到2008年。那一年,上海市老龄人口达到300万。同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在新闻发布会宣布,将设立200个“助餐服务点”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重点满足有就餐困难老年人群的需求。
11年后,2019年,“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再次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在接下来的4年里,老年助餐点项目都作为当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得到持续推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陈跃斌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市民政部门在开展基层大调研时发现,老年人对助餐有了新需求,助餐服务要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布点、提升品质。自2019年起,长者食堂数量增速明显加快。
什么是长者食堂?不完全等同于助餐点,长者食堂往往有独立的厨房、占地规模更大、服务能力更强(社区长者食堂供餐能力一般在每餐150客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它承载着老人们对从吃得上到吃得好,乃至更宽阔的养老空间的期盼和想象。
作为为老服务中最直观的部分之一,我们检索了上海市长者食堂官方小程序“老食惠”上信息公开可查的295家长者食堂,试图厘清现在上海的长者食堂离助老为老适老的目标够近了吗。
长者食堂够吗?数量之外莫忽视距离
上海各区,有多少长者食堂,又有多少老人?我们做了个简单的比对。
数据显示,单以老龄人口与数量之比来看,黄浦、嘉定、徐汇等区的长者食堂数量稍显紧张。2021年老龄人口已达31.42万的黄浦区,仅拥有4个长者食堂。相比之下,浦东新区虽然老龄人口数也超过上海市各区平均水平,但拥有35个长者食堂,数量上为各区之最,老人前往长者食堂时更有选择的余裕。而崇明和青浦的老人们相对更为宽裕,平均下来,每万人拥有不止一个长者食堂。
这意味着,老龄人口相对多而长者食堂数量相对少的区域,其内的长者食堂服务水平面临着更高的考验。如何合理分流、如何统筹座位,都考验着更具体的经营智慧。
一些区也意识到现阶段尚存的不足。2022年,徐汇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五年内新增9家社区长者食堂。据公开报道,徐汇区政协委员兰云科曾建言,当前徐汇区社区食堂数量上还不能满足需求、布局还不够均衡、质量上还有待提升。
当然,长者食堂数量很大程度上受行政区土地人口特点影响。如黄浦区全区均在上海市中心区域,人口密,面积小,而长者食堂有对服务能力、面积的要求,大范围覆盖确有不便之处。相比之下,郊区土地面积大,可供建设的空地多,长者食堂推行有其便利之处。
这也意味着,如果换一个计量标准,以平均多少平方公里以内有一家长者食堂来衡量,结论可能不尽相同。数据显示,以地理空间的平均分布而言,静安等区的长者食堂拥有量更为亮眼:在静安,平均每1.44平方公里内便有一家长者食堂。
这提醒我们,数量之外,距离的概念也不能忽略。可及性应当成为衡量长者食堂是否足够的重要标准。走多远能到达最近的长者食堂,关系到行动不便的老龄群体能否便利地享受到这份优惠。
长者食堂如何选址?我们检索了官方微信公众号“老食惠”上公开地址的295家长者食堂,借助高德地图的poi检索功能,统计了全市的长者食堂一公里内能覆盖到多少小区。
结果显示,食堂周边一公里内的小区数量整体与区域建筑密度呈正相关。从市区到边郊,小区数量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在中心市区,长者食堂周边一公里内小区数量过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整体而言,住在中心市区的老人,自己家周边能找到长者食堂的概率更高。
从2008年开始独立运营养老助餐服务公司、在全市运营超过三十家长者食堂的上海缘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小锋表示,作为运营方,他们在给街镇提供选址建议时会提到,建议将地址选在“周边小区比较密集的小马路”上,这样既能有效对接老人的用餐需求,运营方的运营压力也会减轻。
“郊区相对来说需求不大。我们在郊区也运营了两个项目,这些老人他们不常到食堂来吃饭的,相比之下市中心的需求更多。”鲁小锋说。
从有到优,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长者食堂?
覆盖率、辐射能力,衡量的是长者食堂的可及性问题。而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其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也自然浮现。
长者食堂到底在居民心中评价如何?居民更在意它的哪些服务?
我们检索了大众点评网上所有呈列的长者食堂关键词下的评论,不难看出,长者食堂相关的评论以好评为主。长者食堂的口味、卫生状况与价格成为评论里最常提及的三类话题。
对“性价比”的追求事实上贯彻了人们对长者食堂的关注。有评论坦言,“考虑到价格,这个味道已经很不错。” 长者食堂整体定价确实不高,套餐档位多在十几元左右,或是区分荤素,单道菜品价格多在十元以下。而相较同等价位的其他社会运营单位,长者食堂则更具公信力,有政府招标资质作为背书,加之“干净、明亮”的外观印象,多数留言者对其卫生状况也抱有肯定之心。
“比它好吃的没它便宜,比它便宜的未必有它好吃干净。”如此中庸之道,正是长者食堂对于食客而言的性价比所在。
兼而有之的性价比,同大部分长者食堂政企联合的运营模式颇有关联。政府财政的支持,保障了长者食堂整体定价的实惠。上海多区都在市政府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给予长者食堂运营补贴,最高单家食堂每年超过8万元;而专业社会力量的引入,则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口味到餐具的适老化,都更贴近老人们的需求。比如,在去年通过社区食堂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的彭浦新村街道,内部五家社区食堂,都是委托两家餐饮企业负责日常运营。
有趣的是,“中午”这一用餐时间点也频现于评价中。午餐是用餐需求最集中的时间段,长者食堂适时地填补了这一需要。但另一角度而言,有时候,老人们想在长者食堂吃晚餐,也未必能顺利吃上。有接近一半的长者食堂只提供午餐服务。能够提供全餐服务的长者食堂,仅占整体数量的1/4左右。
从一顿午餐到一日三餐的延伸,对长者食堂的服务提出的要求将不止于简单的加两顿餐饭。采购、储藏、制作、分流、保洁……各环节的服务能力都要更进一步。“尤其是早餐,红案和白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还需要提前准备开餐,运营和人手的压力都会增加。”鲁小锋说。
从结果看,现阶段,长者食堂的服务能力尚不能实现全部提供全餐服务。
除去一日三餐全包揽,人们对于社区长者食堂的想象也不止于此:能不能推行外送服务,从上门吃饭变成送饭上门?能不能有效利用长者食堂的就餐空间,为老人提供可供交流放松的场所?
现阶段,外送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记者在走访部分长者食堂时发现,即便小程序上写明堂食可容纳上百人,但受疫情影响,很多依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长者食堂并不直接对外开放,仅提供订餐配送服务,甚至可能只提供打包外带服务,送餐车也被暂时搁置。
能否引入外部社会力量?目前来说,不容易。鲁小锋说,他们先前也和一些专业外卖企业合作过,但是,需要送餐的老人多住在老小区高层,外卖员爬楼消耗大,再者单笔订单利润空间低,很少有能长期坚持合作的。如何解决配送上的“最后一公里”之困,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利用长者食堂的空间拓宽养老服务的内涵,一些长者食堂也开启了尝试。鲁小锋介绍说,“我们也融入了空间活动,我们会腾出一个区域出来,非就餐时间里,我们会请老人过来搞公益活动。”
问题伴随着探索,是诸多公共服务往前推进时常见的逻辑。对于养老助餐服务而言,从助餐点到长者食堂,再到不断探索的送餐上门与空间拓展,是一条不断延长的道路。具备空间、备餐全流程等优势的长者食堂,理应同一般为老助餐点作出区分,回应其建设之初时众人的期待和要求,作为社区嵌入式养老的延伸,为老人提供更丰富、更广阔的餐食选择和便利。
老有所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让长者食堂离老人们更近一点,既是在当下解决一餐饭的缺口,更长远地说,也是为了每个人在终将遇到的衰老的一天,都有一碗热饭、一瓢热汤可慰藉。
注:
[1]数据来源上海市民政局推出的长者食堂查询公众号“老食惠”上公开的各长者食堂建设时间。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林子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