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方法7个步骤3个规律(诗词写作的次序和技巧)
诗词写作与其他文体写作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次序。而这个次序到底怎么去做到却又涉及到写作的手法和技巧。古典诗词写作也讲究开始,铺陈,高潮,结局。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起、承、转、合”。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你想怎么“起”的问题。这个起头很重要,起的好,下面写起来有一个中心思想,就顺畅的多。第一句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的东西很多。 起句不可以太深,太深,下面就没有办法写了, 都被你一句话说完了,下面还需要再说吗?不可以太浅,太浅则不知所谓,太浅就飘掉了,下面的文字就显得有点“顾左右而言他”了。所谓“草蛇灰线,绵延千里”,其实就是一种伏笔的意思,要淡淡先说一句,这一句简单一些就好,让读者知道你想说什么,你就可以继续往深里说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承”这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延续前面的内容,就是你想说的内容,该说什么,想说什么你就可以说了, 但是这个时候说的方式也有一点技巧在里面,就是循序渐进的问题。因为到这里才是第二个步骤,还是不能够一下说死,一下子说死了,下面又没得说了。下面的文章还怎么做?没办法做了。就写两句完蛋,当对联那么看看。所以在这个部分还是要记住,到这个步骤只是承接,继承上面的内容,说一些关乎到主要内容的话,一般写诗到这里还是在做景色描写,或者做一些感情的铺垫。
“窗前明月光”这是第一句。就是一个起的意思,告诉你,我要写的就是月光,我下面要写的就是月光,不是灯光,也不是火光。“疑是地上霜”,写的还是月光,怀疑是地上的霜,这里的字句值得好好的研究,为什么要用这些字句?明明是月光,你怀疑什么啊?你眼神不好?你白痴?不知道那就是月光?为什么要怀疑?那不是怀疑,李白同志很聪明,没那么笨,他知道那就是月光,他只是玩了一个心眼,咱就是不说是月光,咱就是要怀疑一下,为什么要怀疑,咱还不说,你不往下面读,你就纳闷去吧。
下面是什么? 下面就是第三个部分 ,就是“转”的部分,有了疑问,当然要回答,写诗不是打哑谜,不能说出谜面,下面不说了?其实转什么啊,转的是情感,转的是寄托的部分,是最想说的部分 ,前面那两句就是一个铺垫, 绕了半天弯子就是为了在这里说明白。
“举头望明月”,这就是第三句。 看起来好象与于上面没多大的关系,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回答前面的疑问,。其实这正是李白同志的聪明之处,就这么容易的就告诉你了, 他就不是诗仙了,他顶多跟布衣子建一样,是一个穷酸书生。但是该转的他还是转了,怎么转的呢?他告诉你,地上是什么东西他知道,他知道那就是月光,为什么要说成是霜呢?他心里寂寞,心里孤苦,一个人孤单单的,没有人陪,天气又不好,老寒腿什么的,捂脚的人都没有,和布衣子建这家伙现在一样,就一个人待着,心里难受啊 !心里一难受,看到什么都不是滋味。霜是什么啊?冷冰冰的东西,谁也不爱的东西,看到心里就闹的慌 。原本不错的月光,高兴了还可以找他喝两杯的月光,到这里就成了霜了。李白同志心里凄凉啊,透心的凉啊!不行啊,还是月光啊 !老百姓知道啊,忽悠不了的啊 !所以,第三句人家李白同志又抬起头来, 抬头干吗啊 ?就是说,咱知道这是月光。咱为什么要当成霜呢?咱心里不痛快。
第四句是“合” 合是什么啊?就是结束。 写什么总是要有完的时候啊,你不能当成连续剧那么写啊, 卖了半天关子,最后你得告诉人家,你想说的是什么?最后结束一下,我想说的就是想家了。“低头思故乡”, 心里苦的原因也出来了,这就是诗词写作的四个部分。
讲的虽然是绝句的写,其实律诗和词的步骤和绝句差不多。律诗无非就是多出中间的四句,也就是中间的两联。其实这两联也是属于第二部分的范畴,也是“承”的部分。就象写小说一样,绝句是短篇小说,律诗是长篇小说, 增加的部分就是为了丰富内容,多卖一点关子。
其实律诗的中间两联还有刻意的成分在里面,就是为了显示一下技巧,玩一点花样,增加一点艺术性。 词也是如此,刻意的把句子拉长,原本一个话可以说完的,非要用两句或者三句说 。所谓的和婉,婉约 其实就象唱戏的拖尾腔一样。中间两联是一定要是对仗,哪怕你不象对联那么的工整,一定要对仗。一些词牌的安排就是如此,好象《南歌子》、《虞美人》最后一句九个字。刻意的把音调甩出去,增加诗歌的音乐性。
那么在填写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到这点,写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对字句的音韵安排要仔细的斟酌,要做到词谱刻意安排的效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定要甩出去。但是这里的甩出去不是飘掉,不是长江奔向大海,一去不回头了,是要留有余地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样的词牌用的一般是平声韵的原因,一泻千里,到压韵的地方就止住了。其实后一部分讲的是诗词都适用的东西,诗词写作在一些方面原本就是共通的。
引用:破题
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
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颈联
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
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