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美文(我永远闻不够的)

分享一些美文(我永远闻不够的)(1)

伟大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与同样杰出的大师克劳德-德彪西都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月光”的钢琴曲,亦同样脍炙人口,传遍大街小巷。这两首曲子我都曾练习过,认为它们都是闲暇时陶冶情操的极品伴侣,每次奏响都不能自已,令人心旷神怡。这使我很早就对这对同名乐曲有着浓厚的兴趣。

德彪西的《月光》是其早期代表作《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贝加摩”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地方,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德彪西留学期间曾游此地,为其美景而陶醉,这部组曲就是这一印象的产物。

贝多芬《月光》全名为《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它由来的故事我想每一位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曾经学过,而且学过两遍。一次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另一次是在初中的外语课本上。贝多芬为盲姑娘即兴演奏的传说的却有难以忘怀的浪漫值得回味。不过本故事纯属虚构,真正的《月光》是贝多芬送给他美丽情人的浪漫礼物,这个美女叫朱丽叶塔,曾跟贝多芬学过钢琴。后来这位多情少女移情别恋,贝多芬对象没搞成,却借她之情写下了历史绝唱,可谓有失必有得。更何况失之甚小而得之甚大。

贝多芬的《月光》其实有三个乐章构成。由于我们更熟悉第一乐章,所以把第一乐章的曲调称为月光曲。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笔者同样认为,在不知后两乐章或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只有第一乐章的味道更有“月光”的感觉,悠扬的漫板很容易让人在月光的幻想中投入音乐之中。而第二乐章变成了小快板,短小精悍,令人耳目一新;第三乐章,作者情绪上来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与第一乐章的朦胧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看来,第二乐章更像是前后的过度。再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看,贝多芬似乎有些中国人似的含蓄——第一乐章,在空旷的田野上,月光皎洁,照到下面一对年轻男女,他们在谈景论月,月光是主角;第二乐章,男方开始转移话题;第三乐章痴狂地表达主题——示爱,求婚,月亮成了陪衬。

分享一些美文(我永远闻不够的)(2)

这里,我们只说贝多芬《月光》第一乐章。我认为贝多芬的《月光》更显庄重,月光更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糊,用月衬心理,预示情感在作者心中的埋藏和蠢蠢欲动的渴望。但总体已平和庄重为主,旋律非常平,像永不颤抖的光线。贯穿始终的慢板表现了极为复杂并且难以琢磨的心情。而德彪西的《月光》以大自然的描写为主,显得没有朦胧感,却清新透明,连异常复杂而低沉的低音和弦都让我感觉到了生机的存在。作品每一段旋律都如诗画一般,充满田园风情,淡泊宁静的心态显露无遗。

我早已爱上了这两首曲子。无论是听还是弹,我永远闻不够的,是月光的香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