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勤勤陈建斌(蒋勤勤又被陈建斌气哭)
最近偶尔得空,会看两眼《妻子的浪漫旅行》,里面有蒋勤勤陈建斌这对啊,还是很期待的。
想到18年那会儿我怀二胎,看他俩上《幸福三重奏》,就挺真实也挺逗的,还专门写过稿,观察这俩人家务分工上的“不平等”。
《妻子》这个节目,果然还是这对夫妻真性情,从一开始,就贡献了各种引爆收视率的话题:
蒋勤勤,竟然因为对陈建斌有情绪,录不下去了!节目组还被迫关机,给他俩空间私下处理……
发生啥事儿了呢? 说起来,在夫妻关系里,也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是——老公无法及时觉察并回应到老婆的情绪。 当时刚刚开录,俩人手牵手一起走,准备找节目组的车。
蒋勤勤想和陈建斌边走边聊,起了个话匣子,“我觉得成都热好快哦!”
陈老师没有接,全部心思都在忙着赶路,并在指路的时候,甩开了蒋勤勤的手。
蒋勤勤追上陈建斌,又起了个话头,“快看,那边有油菜花!”
陈老师还是没留意到对方的话,一直惦记着车,叨咕着“不是这个车”:
还越走越快,后期直接配词“逐渐拉出银河的距离……”
之后蒋勤勤就开始了一路不爽、逮到机会就怼陈建斌的模式: 上车时节目组问每个人,夫妻关系中是否需要演技,陈建斌说“需要演技”,主要是跟着老婆选的。
蒋勤勤毫不客气,“为什么要这么违心呢?”“你不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吗?”“你应该做你自己啊!” 她还“明里暗里”讽刺陈建斌的演技,“对不起你在生活里演技差极了,而且我不需要你那种廉价的演技,让我看出来你是装的”……
后来俩人直接没参与大部队的行程,一直又到酒店再关起门聊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了,能正常在镜头前交流了。
后面就发生了蒋勤勤明显有情绪、抹眼泪,不愿意配合陈建斌想快速安抚、顺利录节目的事儿了。
后来俩人直接没参与大部队的行程,一直又到酒店再关起门聊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了,能正常在镜头前交流了。
这段只是真人秀呈现的一部分,每个人对此的观感,因为自己的位置、家庭角色、原生家庭的经历背景,可能都不一样。
甚至每段时间看,也会不同。 如果是之前的我,尽管蒋勤勤有点“小作”、不给老公留面子这点我可能不是特别赞同,但大体上,我会觉得,身为蒋勤勤最亲密的爱人,陈建斌的觉察力,是不是应该更敏锐些?
不是等乌云、小雨变雷暴了,才想起来关心老婆这是咋的了,怎么就不能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多留点心思关照下老婆、全然在当下好好倾听、回应下她的情绪呢?
这其实也是我和我老公相处时,我会对另一半有的期待: 我最受不了的,是我有个什么烦心事正处在情绪中,非常想和他倾诉、被同理被安慰时,我老公“心不在焉”的样子。
我“要求”他听呢,他倒也会听,但手头的游戏或者手机不会暂停,一边扭着头看手机,一边伸出一只手,在我声泪俱下的时候象“象征性、意思下”地摸摸我的头,表示安慰。
他要么自己待会、打游戏、刷手机、要么出去健身,就是不爱说出来,尤其不会和家里人说出来。
有的时候,这份不爽,就会转向对他的不满、抱怨、愤怒…… 也会很难过,我又不是天天有情绪,如果是他难过、生气,想和我倾诉,我肯定会全力倾听、支持、给他安慰的。
但有趣也有趣在——我老公从来不在有情绪的时候,选择和我“吐苦水”……
他要么自己待会、打游戏、刷手机、要么出去健身,就是不爱说出来,尤其不会和家里人说出来。
关于——“老公接不住自己情绪”、“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的控诉,一浪接一浪,大家也都对另一半无法感同身受,感到很愤怒。
我们都对这个课的老师非常地认可,也一致认为他是难得的、能够深深看见每一个生命的男性老师,会理解到女性的这种情绪。 但理解归理解,当时老师示范完一个个案,完整“倾听”并“回应”了现场一个女性关于家庭关系的困扰时,我们问他:
如果不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老师,而是一个朋友、甚至家人来找你倾诉,你也会这么回应吗?
老师非常诚实地说,“作为朋友,我真实的感受可能是,我并不想听。”
因为去全然倾听、回应、给到一些疗愈的力量到一个生命,“这是咨询师的位置,不是朋友的位置。对于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也是一样。”
我猛地想起,多年前也曾问过一位非常敬重的外国男老师,在家里面对妻子有情绪时,是否也能给到我们课堂一般慈悲、温柔的回应?
这位老师的回答惊讶也是到了我:
“我很多时候会和我的妻子说,请你收回你的情绪。请你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不是说去冰冷地回应对方或是不回应,而是说另一半并没有“义务”,成为“那个必须接住对方情绪的人”。 尤其如果对方夹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情绪,有指向性的、带着对另一半的“攻击”、“埋怨”,类似:
“我很生气,我今天和孩子发脾气了,你要是经常在家,我也不至于这样!”——
他就会这么和对方讲。 为什么呢?我很长时间,都不得其解,却忽然好像在这两件事上,开了窍,是获得了一种宝贵的、来自自己的体验那种“Aha(顿悟)”:
“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句真理啊!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两位老师的“坦诚”,打破了我心底的某种对另一半的“完美幻象”:
我体验过被全然倾听,就认为自己老公也得做到,而其实,即便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学者本人,也无法时时刻刻全然倾听家人、并且会对“必须接住家人情绪”,感到反感的。
另一方面,类似陈建斌这种、前面两次没有感知到蒋勤勤情绪的微妙变化,也并不是个例或者故意去“破坏关系”,很多男性在这方面,确实是“钝感”些的: 男性和女性在关注的对象、倾向、程度上,不大一样。
同样的家长里短,我们女生可能更喜欢“叽里呱啦”讲一顿、“同仇敌忾”,但男性的“消解方式”,通常是独处的、向内的、自己默默消化思考的。
还有啊,就像陈建斌特别关注“车在哪”,他们的目标感很强,也会在乎讨论一件事情的意义在哪里。
当我去和我老公核对时,我惊讶地发现,他对于为什么不想听我絮叨这类话题的看法,和我的老师也是一样的: “生命多有限啊,我们为啥要花那么多时间,讨论别人多讨厌、对自己影响多大呢?”
但如果是在生命的至暗时刻,真的悲伤、难过,他们还是愿意给到支持的,只是对于“抱怨”类的、“发泄”类的,“明里暗里戳戳你”的,尤其反感。
那有情绪的时候,到底要怎么办呢? 我觉得吧,我们确实要学习,适当地剥离情绪,而不是“带着情绪说事儿”。 尽管这点曾经让我也很别扭,“我想说不就是因为我有情绪吗?情绪都没了,我还说什么事儿啊?”
但事实就是如此,“情绪”和“事情”,是可以剥离的,不是非要混在一起的。
打个比方,如果说糟糕的事情就像一池子“脏水”,本身看到就让人够心烦了,那么带着情绪说事儿,就像是在这池子“脏水”里,乱蹦乱跳—— 你会把周围站得离你最近、最亲密的人,也给弄脏了。
家庭就是这么个系统,解决掉“脏水”的方式,不是让每个人身上都变脏、变得更脏,而是想办法清理掉自己的,不再去制造更多的脏水和垃圾。
那怎么清理呢?难道就不能和对方说了吗?脏水不会自己就没有啊。 其实还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独处、比如静心、比如找咨询师、找真正愿意听的闺蜜朋友(需要觉察是不是真的愿意)、比如运动、阅读、旅行、或者,直面问题等等……
比如静坐、静默、唱诵、舞动、抖动、哼鸣、颂钹、正念、冥想练习、也有比较激烈的发泄(面向安全物品、而非人),在这些里面,完全可以去释放掉眼泪、愤怒、悲伤,还不伤害到身边的人。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依赖他人,来为我们自己的情绪负责。真正能为自己情绪负责的,只有自己: 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你很愤怒,对方却跟没事儿人一样? 同样的场景,为什么你难过得不行,对方的反应却是害怕、恐惧? 同样的人,为什么你会反感,而有些人却很喜欢?
——并不是外在决定了我们的内在,而是我们在用怎样的“过滤器”,在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周围。 而静心,就是在重塑、调整我们的过滤器,过掉那些负面的、缠绕的,更多迎进宁静的、喜悦的、自在的那个自己。 还伴侣一片清净,正如我也渴望,自己是不被随意“泼脏水”的那个人啊。
“这周你加班了3天,晚上到家10点了,我们这周末找个时间一起出门走走吧。”
多多收集、记录自己正向情绪的体验:我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会感到喜悦、自在、宁静?注意找一些和自己有关、而非他人带给自己的体验。
可以和另一半表达,注意多说事实、说感受词、说想要的切实的解决方案,少说判断: “你总是不理我”、“你天天不着家,也不关心我”这样的字眼,是会容易引起矛盾的,换换字眼会感觉不大一样:
“这周你加班了3天,晚上到家10点了,我们这周末找个时间一起出门走走吧。”
建立一个“倾听”小仪式。约定一个时间和频率,轮流给对方全然说、另一个人全然听的机会。
听的人在时间内(比如一轮5-10分钟,一开始不要过长),全身心投入,不打断、不给建议、不评判、也不用语言回应,然后交换。 试试看,会很“疗愈”,很有“被看见”的感觉:)
今天的分享可能有点“颠覆认知”,也可能并不会一下子,就接受“自己情绪自己负责、另一半不是一定要去接的那个人”,没关系的。
我们当然还是可以去期待,有一个能让我们充分去表达、也能耐心倾听我们的老公,但其实真的做到,是不容易、并且要去深深感恩的。
与其要求别人来“看见、理解”我们,我们有去好好的看见自己、爱自己吗?让这把“钥匙”,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manchengzhang123
个人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