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块一毛一多还是17块一角多(德州生活为什么1元叫1块)

大家有没有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被人约定俗成的叫法或是称谓,

我们总是习惯于这样或那样的表达,

却很少想过为什么,就比如,

人民币上明明都标注了一元,

为何我们总是叫它一块?

随手一查,

发现其实早就有人对此有疑惑了。

对于网友的脑洞,

小编还真是佩服——

因为原来只有5毛钱,

后来有一张5毛对另外一张说:

“咱俩在一块吧。”

后来就一块了。

照这样说看来,

如果进一步问,

人民币上明明是一角、五角,

为啥又要叫一毛、五毛呢?

人民币有主币、辅币之分

主币,又称本位币,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使用。

“块”之称谓从何而来

对于我国的主币单位,人们口语中常习惯使用“块”这个量词。

“块”作为主币量词,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写作“塊”,释为“土块也”;引申为块状物的通称,如石块;引申为量词,如《宋史·瀛国公纪》“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日: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

17块一毛一多还是17块一角多(德州生活为什么1元叫1块)(1)

而外国银元进入中国,“块”则开始被视作银块称量使用,“一块洋钿”、“两块大洋”即是其客观表现,量词“块”长期与银元相联系计量使用,关系逐渐凝固,而被当作主币单位量词使用,后虽纸币取代银元,但“块”的这种用法被保持下来,成为今天群众使用的一种非正规的主币单位量词。

说完“块”再来说说“毛”

角本义为兽角,《说文》“角,兽角也,象形。”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时,与银元配套分等的小银元也流入了中国,民间称其为角子、银角子、银毫,辅币单位“角”应是由名词“角子”发展而来,与数词结合而表示小额货币数量的“一角”、“二角”等,且清后期以来一直行用于民间。

清后期一些材料中可看到对角币和货币单位“角”的记载,如同治六年(1867)锺大焜《请变法铸钱议》“查广东香港钱法与外洋无异。每钱一文,只重二、三分,积十钱二十钱则用当十当二十铜小番,再上则用银角番、银半番。”龙湛霖于光绪十二年七月上奏:“现在沿海各市面,凡贸易至百十文以上,从无用现钱者,皆以一角、二角之洋钱代之,即取其轻重有定,成色有定,甚便于零用也。”

后来清政府自铸龙洋时,一元以下的小银币也被称为角子或小洋,有的并在币面注明一角、二角、五角等。

17块一毛一多还是17块一角多(德州生活为什么1元叫1块)(2)

一元、一角既已作为货币单位固定下来,便不再探究其背后的名词意义。然而,我们常常称一角为一毛,又是何故呢?

“毛”本是读“毫”,为记账方便,往往将“毫”省笔为“毛”。久而久之,习非成是。现在仍然有的地方读“毫”不读“毛”。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所以我们既要理解字面意思,

更要理解深刻的内涵!

来源 微夏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