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谈环境保护(二十大报告谈环境保护)
记者 | 高佳编辑 | 翟瑞民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二十大报告谈环境保护?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二十大报告谈环境保护
记者 | 高佳
编辑 | 翟瑞民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在阐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报告针对污染防治方面具体提到,“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近年来,国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在2022年9月15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中国实施了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黄润秋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从内涵上来说,它意味着污染防治遇到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难度更大、范围更广,要求的标准也更高。
中央生态环境强化督察与应急处置专家组成员彭应登告诉界面新闻,近10年来,我国在大力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战的过程中,已逐渐认识到城市重污染天气和黑臭水体防治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彭应登表示,在未来治污目标的选择、治污措施的制定中,必须做到既不偏激、又不保守,稳妥且可以实现,并顾及长远、中期和短期的现实需求。久久为功,行稳致远,也可水到渠成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黄润秋此前介绍,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了八大标志性战役。一是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治理和柴油货车治理三大攻坚战。二是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将围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治理以及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三是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农村的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针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二十大报告中具体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林草资源总量和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是近10年中国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通过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中国近10年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种草改良1.65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近10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
同时,近10年中国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坚决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落实禁食野生动物管理要求,推动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明显成效,90%的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黄润秋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生态保护方面,过去10年,中国制修订了生物安全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稳步推进,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被划定。
此外,2020年6月11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布,已明确了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述还涉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内容。
彭应登介绍,短时间内完全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不现实,因为风光电不稳定,属于非连续的能源生产。彭应登和团队在西部地区调研时发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需要配合火电调峰电站,调峰电站输出约60%的火电,可再生能源发电约占40%,这样才能形成比较稳定可靠的电力输出。“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掌握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基本特点、存储与传输规律,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要有稳妥规划,不能冒进。”彭应登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仍然存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时间紧、任务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