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哪六畜(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
华夏几千年历史,也可以视作一部农业发展史,俗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讲得就是太平盛世与五谷六畜的重要关系。长期以来,猪在六畜中是排第一位的,自从《三字经》有了“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的句子后,心有不甘的二师兄无奈只好敬陪末座了。
《三字经》中对六畜的排序不过是出于平仄的原因,但许多人就此认为,马在六畜中当仁不让排第一位。
猪牛羊狗鸡的驯化虽然远早于马,但因为马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只得眼睁睁看着马后来居上了。
马之所以在六畜中地位超然,就在于它具有战略价值,严格讲属于战略物资。历史上,如果你杀了一头牛,最多是摊上破坏农耕生产,牢底坐穿的官司;倘若你杀了匹马,那就距离家破人亡不远了。
除马之外,猪牛羊鸡狗也被称为“五牲”,这是因为一直以来马都不被作为寻常祭祀的牺牲。惟一例外就是国与国之间缔约盟誓,庄严时刻最倒霉的就是马了。
游牧民族崇拜马,认为马有灵性,是神一样的存在。在祭天或者盟誓的时候,必须要杀一匹白马,一来祈求上天庇护,二来诅咒背叛盟誓的行为。这种习俗逐渐传到了汉地,影响了中原王朝统治者。历史上,刘邦曾杀过白马,郑重其事的与手下文武重臣约定“非刘氏不王!”;汉王朝与匈奴人结盟杀过白马;李世民与突厥人刑白马结盟,承诺了互不侵犯条约;宋真宗与辽人签定“澶渊之盟”时,也杀白马祭天缔结盟约;明末,努尔哈赤、皇太极想要染指中原,又担心腹背受敌,在主动与蒙古部落联姻时,杀白马对天盟誓,如果违背了誓约,则“遭天谴责不得长寿,象碗中的血一样流血而死,被埋于地下……”。
的确,马与猪牛羊不同,在人们崇尚心理中位置仅次于龙。据文献记载“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于河”,古人以为龙马是龙,而且认为“马八尺以上以为龙”,《西游记》中小白龙化身为马,绝不是吴承恩的个人创意。
马的感觉器官发达,眼睛明亮清澈,眼睛生得高而视野开阔,记忆力强方向感极佳,有“老马识途”的本领。虽然马因桀骜不驯在六畜中是最后一个被人类驯化的,但很快就被投入到了战阵。
商代的马运用在战场,只是用来拉战车。最早的马拉车因轴心离地面太高而重心不稳,奔跑起来很容易倾覆,投入战场不过是那些贵族为了显示身份装13用的。随着战争频仍、战事规模的扩大,战车也有了大幅改进,到西周时一辆战车有四匹马拉(中间两匹为服马,两边的为骖马),这种新式战车在牧野之中大显神威。据说,周武王率领虎贲(应该是敢死士)三百,乘坐三百辆这种战车冲入战阵,战车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一举击败了殷纣王手下的十万人马。
到东周列国时,各诸侯国拥有的战车乘数俨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志。“千乘之国”指的是大的诸侯国,“万乘之主”则说的是王中王周天子了。
至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展开了疯狂的军事竞赛,“千乘之国”已风光不再,相继出现了万乘之国的“五霸”和“七雄”。
据《论语》记载,孔夫子有一天情致颇高,于是让身周的几个弟子“各言其志”,话音刚落,莽撞的子路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的意思是说: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又屋漏偏逢连阴雨赶上了颗粒无收的荒年。如果我到这样的国家做执政,三年之后,一定让老百姓勇敢善战,而且令百姓知道礼义廉耻。
心直口快的子路向夫子诉说了自己的施政理念,孔子听得连连点头“三称其善”,并夸赞子路“可备大臣之数。”
可见,在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千乘之国就变得不再是诸侯大国了。
许多人知道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国,但鲜有人探寻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历史上,秦最终扫平六国的原因有多种,但不可否认最终依仗的还是兵精马壮。今天暂时不谈秦的“兵精”,只简单讲讲关于“马壮”的一些问题。
马是一种战略物资,诸侯国谁的马匹多、质量高就可以占得先机。秦灭六国,是因为他的祖宗就占得了先机。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祖先在帝舜时期做的事情就是“驯鸟兽”。因为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帝尧赐姓“赢”氏。周室兴起,秦人被打发到西北边陲吃土,仍旧干老本行,为周王室养马。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因为养的马膘肥体健得到周人赏识,逐步发展成了周王室的附庸。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秦襄公因勤王有功,不但被周室列为诸侯,而且尽有周人关中故地。虽然秦人边境线上不断遭受犬戎的侵扰,但“秦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即秦翁,不服来辩),秦人被迫改革,走向军事强国的路子。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诸侯出现场才发现黄瓜菜早凉了(周幽王已经被杀)。其中原因既与诸侯反应迟缓有关,另一个与犬戎部队作战方式与中原不同有关。犬戎的部队不是乘战车来的,而是大队骑马突飙而至的,与诸侯的战车相比,犬戎的轻骑兵简直就是现代的快速反应部队了。为了抗衡擅骑射的犬戎人,秦人抛弃了笨重、速度慢的战车,也建立了自己的快速反应部队——骑兵!
由于继承了先祖驯马的技术,秦人骑兵很快形成了强悍的战斗力。不久,即由秦穆公送晋文公回国的“畴骑三千”,发展成为张仪说韩王时的“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庞大规模。
夷狄之国的秦,军事力量急剧膨胀,引起了六国严重不安。形势比人强,迫于秦人军事压力,六国被迫结成“合纵”联盟,共同对抗强秦。
就在秦人军事实力野蛮增长的同时,与东胡、林胡、楼烦“三胡”接壤的赵国也开始直面被动挨打的尴尬,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学习夷狄的长处,变服骑射,组建了一支能对抗“三胡”的骑兵队伍。
赵武灵王锐意变法图强,学习和借鉴游牧民族骑兵迅捷如风的长处,使得赵国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可以与秦对峙的军事强国,最终雄踞一方的事情,史称“胡服骑射”。
春秋之前,典籍文献中不见有“骑”字,战国早期出现了车兵、步兵混合编制的“车骑”,也开始有了“车骑将军”一职。“车骑将军”虽是武职,地位却与三公中的司空相当,在军中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而已,是位列要津的显职。汉随秦制,车骑将军执掌禁军,主要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属于天子近臣。
如果说大将军是三军司令,那么骠骑、车骑将军就是副司令长官了,骑兵在军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秦人的“胡服骑射”明显早于赵人,为什么赵人“专美于后”呢?
原来,在六国眼中,秦人是僻处西北蛮荒之地的“夷狄”。孔夫子曰过“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赵武灵王放低身段效仿夷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有益尝试,值得肯定;秦人大力发展军事力量,那叫亡我之心不死。
到秦孝公重用魏人商鞅实施变法,秦国的综合国力一骑绝尘,终于实力碾压六国,完成了统一华夏的大业。
如果说是商鞅推行重农强兵的变革成就了千古一帝秦始皇,至少,秦人先祖驯马的高超技巧同样居功甚伟,军功章里也有一半才对。
或者,《三字经》将马排在六畜之首,也是这个缘故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