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烧饼歌及详解(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六)

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二十六)

本期我们将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刘伯温的《烧饼歌》,接上一期对话中的“上元复转气运开”。

刘伯温的烧饼歌及详解(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六)(1)

大修文武圣主裁,上下三元无倒置

这一段又开始绕了,回过头来讲晚清。提到了清末三朝,着重讲的是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前面解读《乾坤万年歌》时讲过,晚清时朝廷内忧外患,光绪皇帝虽坚持求变图强。但很遗憾未能挽回大清的颓势。“大修文武”指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出兵援救藩属国朝鲜。“圣主”指光绪皇帝,因其主张变法故称其为圣主。“裁”删除,削减的意思。“上下三元”指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无倒置”可以理解为递减的关系,与前面的“倒置三元总才说”相呼应,指晚清日趋衰落。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大清的藩属国-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镇压失利,请求大清国出兵弹压。结果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光绪皇帝主战,不顾慈禧太后的反对欲出兵,迫于朝中压力慈禧太后妥协,清军增兵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面对蓄谋已久的日军,清军仓促应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战败。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白银2亿两,增开多个商埠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实施“戊戌变法”,因袁世凯告密,未能成功。康有为、梁启超外逃,谭嗣同等6人遭逮捕,后被处斩。光绪皇帝被囚禁于瀛台,慈禧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刘伯温的烧饼歌及详解(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六)(2)

同治朝,大清国虽然国力难称鼎盛,但尚可维持。到了光绪朝,“中日甲午海战”战败,“戊戌变法”失败,可谓破败之相尽显。宣统朝,君主立宪挑起多方对立,朝廷腐败不堪,最终导致亡国。前面讲过的“倒置三元”,是说爷爷弱,孙子强。这里的“三元无倒置”就是爷爷强,孙子弱。

这两句的意思:同光中兴也救不了大清,光绪皇帝在位期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戊戌变法失败,到最后把自己的宝座都弄没了。大清国最后的三个皇帝,宣统不如光绪,光绪不如同治,一朝不如一朝,不亡国才怪。

衣冠文物一齐来,七元无错又三元

“衣冠”借指文明礼教,这里指变法求强的“维新派”。“文物”指前人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这里指固步自封的“守旧派”。“七元”指7年时间。这里指公元1902年到1908年,光绪皇帝在位的最后七年。“错”指变法,实施新政。“又”连续,继续的意思。“三元”指3年时间,这里指公元1909年至1911年,宣统皇帝在位的三年。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8岁的光绪皇帝如愿亲政,准备大展拳脚,可是却无法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惨败。次年,日本逼迫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等主张。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引发了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激烈对抗。最终“守旧派”获胜,变法失败。

屋漏偏逢连夜雨,光绪皇帝经历“戊戌变法”失败后,又遇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离京城,一路西狩。谁曾想群臣弄出个“东南互保”,搞得老佛爷独坐西安孤立无援。最后无奈与列强妥协,才敢回京。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光绪皇帝随慈禧太后返回北京,此后被囚于瀛台,慈禧太后对其严加看管,谨防其联系朝臣图谋变法,直到七年后的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驾崩,慈禧太后也没给他再次犯错的机会。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爱新觉罗·溥仪登基。次年(公元1909年)改元“宣统”。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

刘伯温的烧饼歌及详解(刘伯温烧饼歌详解二十六)(3)

这两句的意思:光绪皇帝有心推行新政,挽救大清国。可无奈维新派败给了守旧派。变法不成,又遭列强欺凌。光绪皇帝再次回到瀛台,实为傀儡,变法无望,国之将亡。宣统皇帝登基亦是傀儡,清廷依旧腐朽不堪。

【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下一期继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烧饼歌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