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北宋名家欧阳修的阜阳情)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和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但你也许不知道,欧阳修一生曾来颍州(今阜阳市)八次,待了多年,并写下了与颍州有关的92首诗词。
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眷恋阜阳而不愿回江西老家,并在晚年定居阜阳直至终老于此呢?
欧阳修数次下阜阳
在阜阳市泉颍生态园边,有一处老建筑叫“会老堂”。
房子的大殿上方悬挂一块匾额“会老堂”,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屋子内正中间立有一块石碑,旁边还有一个木质灵牌,上书:“宋·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楚国公,欧阳文忠公之位。”
这里即为欧阳修当年居住阜阳的一座堂。始建于北宋,现为清代的砖木结构建筑。
据史料载,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自扬州移至颍州。
熙宁四年(1072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退居颍州,寓西湖六一堂。翌年4月,前副相赵概以八十高龄自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来访欧阳修,知州吕公著也前来看望。
欧阳修、赵概、吕公著三人会于此堂,饮酒,赋诗,故名“会老堂”,知州吕公著为此堂题匾额曰:“会老堂”。
欧阳公即席赋诗:“某闻安车以适四方,礼典虽存于往制……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
诗中抒发了他与赵概莫逆之谊和对赵概不远千里寻访的感激之情。
当年,欧阳修便终老于西湖居所。
欧阳修生于四川绵阳,祖籍江西庐陵,在他66年的生命中为官就长达40年。
为官期间,他曾八次到颍州。
欧阳修为何这么钟情于颍州西湖而不愿离开呢?
现在来看,应该是他迷恋颍州西湖的景色,没有回老家江西庐陵,而是自命‘六一居士’在颍州西湖的一块绿洲上建房居住下来,其所居住之地自称‘六一堂’。
如今,会老堂还保留有明清修湖建祠的碑记四块,分别记述了历史上欧阳公祠、西湖亭、西湖书院的修建情况。
在颍州任职期间,欧阳修曾多次沿颍州西湖乘舟南下,而且到了古镇焦陂游玩,并留下不朽的诗篇。
之所以到焦陂,现在来看,那里除了鲜鱼之外,还有眼名为九龙泉的古井。这口井不仅可烹清冽爽口的香茗,还可酿造荡气回肠的美酒。欧阳修每次到此,都要品茗饮酒,兴尽方归。
为何这么喜欢阜阳
据统计,欧阳修一生共写下92首与阜阳有关的诗词。
从欧阳修赞叹阜阳西湖的大量诗句里,折射出了当时阜阳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方面的繁荣与发展。
阜阳西湖是一份忠实的历史档案,它忠实地记录了当年的阜阳已成为众多文人名仕争相前来的名城。自仁宗庆历以后,中枢辅臣、文坛巨子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相继知颍,对西湖大加修葺,阜阳西湖之名遂著于天下。
根据欧阳修留下的诗词及史料记载来看,当时欧阳修喜爱颍州则缘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颍州民风淳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讲得很明白,‘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
可以说,他在第二次到颍州就萌生携家眷迁颍定居,买地建房之意。而在他第五次到颍州时,就开始在颍州扩建以前居住的房屋,实为他将来年老退职居住。
二是对风光迷人的颍州西湖情有独钟。
他寓居颍州时,载酒泛舟于西湖,或流连烟柳绿波,或与友人赋诗酬唱,亦颇乐在其中。因此在其大量的咏颍州诗词中,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西湖自然风光的热爱。
三是当时的颍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有非常适宜的人居环境。”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身体非常羸弱,已未老先衰。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48岁时,已如风烛残年,何况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足疾、风眩等疾病。正是因为当时的颍州气候适宜,风景美丽,适于欧阳修治病养老
因此,作为大家的欧阳修,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病逝于颍州(今阜阳)后,并没有葬回老家江西庐陵,而客葬到他所眷恋的颍州,随后又迁葬河南新郑县。
阜阳还有其后裔
欧阳修在阜阳生活八年,现在的阜阳还有他的后裔。
欧阳修一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欧阳发、次子欧阳奕留在江西庐陵守墓,三子留在河南新郑,四子欧阳辨就留在颍州西湖为父守墓。
直至其父欧阳修迁葬于河南新郑。辨因其父一生对颍州西湖倾注了全部生命,便留在颍州西湖守护父亲所做的“千古基业”。
在阜阳,还能见到了欧阳修的第35、36世裔孙。
据说,当年他们家还有一套先祖家谱及欧阳文忠公所著的32本线装书,欧阳修公一套官服,大概有三四十斤重,都包在一个黄绸缎里。后来,在“文革”中都不见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