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

关于徐福东渡传说的很多推论,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某些方面乍一看都还能自圆其说,但细想下,还是说不通的。之所以我说它说不通,是因为最基本的一条就站不住脚,比妨说,有很多推论,往往都是建立在说“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最早出自《山海经》,认为方士徐福三仙山的认识来自《山海经》的影响,这根本就是臆测的。再有,就是把三仙山完全归于是徐福虚构的。建立在这些前提上的说法推论无论说的多么圆满天衣无缝似的,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毕竟推论的立足点出发点就是假设的呀。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1)

把三仙山附会到是《山海经》上有记载,这样似乎正好对应了徐福是方士的说法。但这是没有具体考证的臆测。以为山海经上多神话故事,就随意的把蓬莱、方丈、瀛洲想当然的归于其中?

事实上,《山海经》中没有“蓬莱、方丈、瀛洲是三仙山,在海上,产仙药”的记载的。唯一提到了的是“蓬莱山”,但也并没有蓬莱山是仙山,产仙药的说法。

明组邑居海中,逢莱山在海中。——《山海经.海内北经第十二》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2)

另一种,之所以会有三仙山完全是徐福虚构的说法,言外之意推论者首先是先把徐福设想成是有预谋的间谍角色的,假设徐福是齐国的间谍,所以虚构三仙山求仙药,迎合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从而有规划有预谋的欺骗搞乱秦国,诈骗秦始皇,以寻找不死药为名,保护田氏齐国皇室,带领三千童男童女远渡日本。达到对秦国的报复。这种说法也是牵强的,属于后人臆测的瞎编的。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3)


而同样建立在完全是徐福虚构仙山求仙药基础上的说法是,徐福是有预谋的躲避秦朝暴政,于是徐福欺骗秦始皇出海找仙药,找到了平原广泽,自立为王,不再回秦国。这里也是先预设徐福找到了平原广泽,然后才有了徐福躲避秦始皇暴政的推论,而自然也就符合完全是徐福虚构仙山寻仙药的假设。可是要问,徐福找到了平原广泽,究竟是谁见证了,司马迁嘛?既然徐福一去不复返,又是谁返回来告诉秦国人,徐福找到了平原广泽,自立为王?可见还是秦国人及后来的人预设的假定的,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也就完全吻合了是徐福虚构的三仙山有预谋的逃离秦朝暴政的说辞。可是,事实上,徐福东渡之前是有三仙山的观念和指导理论的。这个接下来我们来慢慢分析:

历史上东渡第一人——徐福,究竟何许人也,意欲何为?他的仙山仙药理论究竟何来,是完全自创还是有历史渊源?要是有历史渊源,是不是可以从历史渊源中结合历史背景整体性的分析认识呢?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4)


要搞清楚这问题,我们得搞清楚蓬莱、方丈、瀛洲到底最早出自哪里,而不能想当然,归于《山海经》或说完全是徐福虚构的。

首先,严格来说,最早提到蓬莱、方丈、瀛洲上有仙人仙药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内中记载的就是方士徐福上书秦始皇提到的。而要追究更早,问徐福是根据什么知道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的?这个可以追究到的是列子所撰的《列子.汤问》,其中说到的不止是蓬莱、方壶、瀛洲三仙山,而且是还有另外两座,“岱舆、员峤”。总共是五仙山。这里需注意的一点是,史记中的“方丈”在《列子.汤问》中被写成“方壶”。五仙山依次是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若,方壶山就是方丈山的话,那么,最早提到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的就是《列子.汤问》。

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列子.汤问》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5)

有意思的是《列子.汤问》里说到,这五座仙山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五山都没有根,随波逐流来回上下飘动着,不得暂刻的停歇,上面住着的众多仙圣很关心这点,于是就把这事诉说于天帝,天帝也害怕这些仙山万一漂到西极去了呢,就没有群仙圣们的居所了,于是命令禺疆派遣十五个巨大海龟昂起头来轮流值班来举着仙山,一座山算是三个海龟昂首举着,这五座仙山就此才固定耸峙下来。

然而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呀,谁料,龙伯国有巨人,抬起脚轻轻迈了几步就到了五仙山跟前,干啥,看到了大海龟,想钓了去呀,说干就干,抛下鱼钩一连就钓走了六个海龟,带到他的国家也不是养着也不是炖海龟肉汤,而是烧海龟壳推测占卜,没奈何,海龟壳都烧了,海龟还会有命嘛,于是糟糕的是,岱舆、员峤这两座仙山因此没有了海龟昂首驮着,于是乎就漂走了,漂到了北极,沉于大海底。海上因此只剩了三仙山,蓬莱、方壶、瀛洲。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6)


很显然,《列子.汤问》中剩下的三仙山与《史记》中徐福所说到的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从《列子.汤问》要远远早于《史记》来看,《史记》中所记载的徐福提到的“方丈山”就应该是“方壶山”,“三仙山”就应该是《列子汤问》中“五仙山”沉了两山而剩下的三山。

至于为什么方壶山就演变成了方丈山,我想这定有一定的渊源的,或讹传,或别名,或创新等,具体演变不得而知,总之是方丈山也就取代了方壶山的说法。这个也不奇怪,好比,后来,“方丈”一词又演变成是道教、佛教文化里的职位的称谓。就像,初开始“寺”是接待外宾的场所,西汉建“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寺”成为僧人的居住活动场所的称谓,是从汉朝“鸿胪寺”接待白马托来的经书与僧人而来的。鸿胪寺后改建,为纪念白马驮来经书,而改名为了白马寺,从此“寺”也就成了僧人居住场所,渐渐成了佛教的专用名词。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7)

“方丈”一词也是如此,据考证,印度佛家是并未有“方丈”一职位的。而中国佛教“方丈”一词,乃衍自道家。最早是在唐代,怀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佛教方用方丈代表住于方丈之和尚,乃寺院之最高领导者的意思。

可见,很多词都是在不断丰富内涵,不断变化发展的。从五仙山到三仙山,从方壶到方丈的称谓大概也是如此。因为毕竟是神话传说故事类型的,其中究竟如何细致变更也就多不可考了。

而从徐福是受道家列子思想影响的方士和列子是早于徐福的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来看,徐福提到海上三仙山求仙药的说法当是与道家列子五仙山的神话故事传说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徐福是深受黄老道家黄老学说及列子、庄子思想影响的人物。至少可以说是深受列子思想影响的人物。有人把徐福附会到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这是毫无根据的,而且关于鬼谷子这个具体的人本身神话传说的性质就很大,存在很多不可信的说法。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8)


其次,从一个人的行动行为是思想来指导的看,了解了徐福所受的思想的影响,也就整体上大致可以把握了徐福出海寻仙山求仙药的动机和目的了。虽然关于徐福的记载一如徐福出海寻虚无缥缈的仙山一样,几乎无迹可查。但我们可以先暂且放开徐福不过问,而是,旁敲侧击,抓住徐福所受的一脉相承的思想影响的人物,进行类比推论,也不失是一种镜面一样的映射反映。既然,徐福是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类的人物,那不妨,看看老子、列子、庄子他们的处世行为,老子西出函谷关,列子更是有列子御风,不问世事,庄子更不用说,请他做官他都不干,整天逍遥游,而徐福那么清楚的知道《列子.汤问》里面的“五仙山”之类的寓言故事,那说明他还是读过列子的书籍,深受列子思想影响的人物。徐福当也是痴迷求仙问药的,他定是深信不疑仙山仙药,如此才有热衷于探索寻觅的热情与动力,才敢于冒着生命危险远到大洋深处去寻仙山求仙药。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9)


再个,自己不信全靠演把戏的骗术,骗秦始皇,这也未免太小看一统天下的一代帝王了,徐福定然是深得秦始皇信任,始皇才不惜耗费巨资支持他出海寻仙。

因此,关于,徐福阴谋论,是齐国旧臣有预谋的欺骗秦始皇以为复仇,还有就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说到的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徐福自己做王了,做了日本的最早的天皇,这首先是脱离了徐福是受列子道家思想影响这一事实的假设。徐福受列子思想影响这一事实在前,然后有了他不畏生命危险热衷于寻仙问药,探寻仙山。而不可能以绝对的高高在上的审视一切的规划预谋的姿态来运用列子的思想编些仙山仙药以为达到欺骗秦始皇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只能是后人的盖棺定论式的推论猜测。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10)


毕竟,徐福东渡具体到了哪,结果如何,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足够的可证实的证据,还是个谜。有些说法虽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但在上面已经论证了只能是假设前提的情况下。

而非要假设推测说的话,徐福避乱不回来了当也是可能的,不论他寻到仙药没有,事实上哪有什么仙药啊,把船驶到大海中的岛上,比如到了日本或济州岛,就定居下来了,或是在大海中遇险了,全军覆没。这两种可能性或更大。

试想,春秋战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既然在陆地上命运不保,那么是不是有很多出海远遁逃离的人呢?与其战乱中死亡,不如冒险到大海里寻求生机。而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各种守旧势力试图复辟,动乱的因素时刻潜在着,作为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方士徐福或许是嗅到了某种危机,于是借机向海上寻仙山求仙药为名,躲避即将到来的战乱,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怀着对仙山仙药的向往信仰。如此外有危机,内有自己志趣追求的促动,内、外动力共同的作用下促使他不顾生命危险出海寻仙问药。

徐福东渡真的到过日本吗(历史上东渡第一人)(11)

所以,综上,徐福完全自己虚构“三仙山”欺骗秦始皇是不太可能的。有意的规划搞阴谋欺骗秦始皇搞乱秦国的说法也是牵强附会的。徐福东渡的事迹是具体的综合各因素导致的。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很多偶然因素,一如大海上的风浪在那时是不可预知的一样,徐福东渡究竟遇到了什么到了哪里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也就注定不能完全明确的说徐福一定如何如何了。也就是因为如此,“徐福东渡”给了人们很多猜测和想象的空间,至今存在着不能达成一致认识的各种传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