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5周年印象最深刻的事(这些香港影人的变化你看到了吗)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记香港电影人寻根之旅 时长:05:19 来源:电影网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记香港电影人寻根之旅收起
时长:05:19建议WIFI下打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后,香港电影人便逐渐开始赴内地拍摄电影。然而两地在电影方面的融合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开始两地电影交流也经历了诸如语言、角色设定等方面的种种障碍,如今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两地早已不分你我,而是共同为同一个中国梦努力着。
香港电影人语言寻根 普通话越说越溜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电影人开始逐渐赴内地拍摄,然而一开始,普通话成为他们的最大难关。
郭富城第一次来内地拍摄的还是一部叫《动感豪情》的电视剧,李冰冰是他第一个合作的内地女演员,然而当时在发布会上,他想夸李冰冰“专业”时却说成了“尊月”,闹了不少笑话。
张柏芝也是如此,2003年她赴内地宣传和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大块头有大智慧》时,一句话吞吞吐吐找不到一个好的形容词。
而刘德华也没好到哪去,像是把“穿帮”说成“穿崩”也是不要太可爱啊华仔。
星爷就更厉害了,直接把我们《中国电影报道》栏目说成了“中国电影爆肚”,我们也真的是......没脾气!
眼看着语言成了两地电影交流的障碍,香港电影人开始积极转变,郑秀文就曾说她在香港经常看内地的影视剧、综艺,没少跟着练习“真的还挺用功的,在发音上面”。
到了2012年,郭富城去天津拍摄《全民目击》时,更是苦练普通话,电影中所有对戏台词都是郭天王不用配音完全本人说的。不仅如此,入乡随俗的郭天王还学了几句天津话,说起来也是可爱得很。
而TVB出道的钟汉良那就更厉害了,用普通话说“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都是小菜一碟。
如今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语言早已不是两地电影人交流的障碍。香港电影人不仅普通话说得标准,就连成语都是信手拈来。
香港电影人角色寻根 题材角色越来越接“内地气”
除了普通话上的进步,这20年来,香港电影人也越发关注内地题材。2004年,陈可辛第一次奔赴内地试水,便打造了反映北漂的《如果·爱》,随后由他执导的《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两部影片,更是将笔触延伸到了内地社会的众生相。
像陈可辛这样接地气的导演还有很多。尔冬升通过《我是路人甲》描绘出了横店群演的漂泊百态,叶伟民执导的《亲家过年》深入内地人的日常起居,并以春运为切入点拍摄影片《人在囧途》,带动了囧途系列的辉煌。
同时,香港演员也逐渐将角色扎根于内地,成龙在《铁道飞虎》演绎铁道游击队队长,《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郭富城饰演地下党,而刘德华在电影《失孤》中,更是将一位安徽农民父亲诠释得淋漓尽致。
而作为香港演员赴内地拍摄电影的第一人,梁家辉早在香港回归之前的1983年,便在内地拍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对祖国爱的深沉。而在2005年,他拍摄的《太行山上》更是讲述了八路军抗战故事,梁家辉还不忘借此表达对祖国的情感: “作为演员,我觉得如果连自己的祖国都没有回去过,那还说什么其他的生活体验”。
香港电影人文化寻根 为同一个中国梦奋斗
话说香港演员成龙一直是世界认识中国电影的窗口,在好莱坞电影“打”出一片天后,成龙把重心转向宣传中国文化。多年来他奔波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不遗余力推广中国电影。
“利用我的影响,尽量把我想讲的信息摆在我的电影里面,我们电影人要好好把握现在这个黄金的时代,好好拍出各类不同的电影,不同种族的电影,把中国文化带领出来”,成龙如是说。
2012年,成龙还打造了中国文物题材的电影《十二生肖》,并向圆明园捐赠了复刻的十二生肖兽首,始终对追回国宝一事念念不忘。
成龙:“让一些观光的人,世界各地来的游客看见,曾经我们有辉煌的圆明园在这边,给他们知道12生肖是属于中国的”
刘德华也是如此,2016年他参演张艺谋的《长城》,和众多影人一起致力于向海外推广中国文化。
刘德华:“这次就多了一个使命感,因为本身我们就是在中国文化里面长大的,就是唐朝、宋朝那些,就是我们四大发明这样,就放在一个电影里面,我觉得是蛮特别的”
香港电影人积极溯源寻根,为同一个中国梦贡献力量,我们也相信在两地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影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