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段关于俄耳浦斯的悲剧故事:俄耳浦斯秉承着冥界之王哈迪斯“一路不准回头”的警告,从阴间去救自己的妻子欧律狄刻。在带着妻子走出阴间的最后一刻,俄耳浦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欧律狄刻,妻子又被抓入阴间。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1)

在《燃烧女子的肖像》这部电影里,两位女主角对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

Marianne说,回头看自己的妻子,不是作为爱人的选择,而是作为诗人的选择。

而Héloïse则说,也许是欧律狄刻自己说出来的,让俄耳浦斯回过头来。

在笔者看来,这则神话其实并不是一出悲剧,从Héloïse的处境来看,而是关于女性如何主动摆脱男性控制,完全由女性主导的一则平权故事。欧律狄刻去往阴间也许是自己的选择,为的是不让自己受到男性的摆布,可是自己的丈夫想要把自己带回阳间。之于欧律狄刻,尽管不愿意,但是她仍旧“听话”,直到最后,她选择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俄耳浦斯回头,化被动为主动,摆脱控制。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2)

《燃烧女子的肖像》这部电影也正是讲述反映如此内核的故事。它完全由女性导演主导,女性主演表演。在戏中几乎没有男性角色出现,化被动的“男性凝视”为主动的“女性凝视”。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3)

“男性凝视”是由电影评论家Laura Mulvey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提出,Laura认为在电影中,男性往往成为权利的主导和凝视的主体,而女性成为被凝视的客体。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4)

这部电影细腻描写了一个小姐和一个画家从初识、爱意萌芽到确认彼此关系的过程,虽然自始至终透露着父权的笼罩,但也蕴含着强烈而又浪漫的女性觉醒意识。

“女性凝视”下的浪漫塑造

画家Marianne说,世间万物都逃不过自己的双眼。

你在观察我的时候,我也在看着你。Héloïse轻而易举地说出Marianne的习惯动作。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5)

导演设置一个女性画家,是为了更好的对“凝视”进行叙事。

电影前半部分,画家Marianne为了画Héloïse,时时刻刻地观察对方。Marianne是主导的一方,而Héloïse是被凝视的客体,缔造了一个非常不平衡的关系。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6)

可当Héloïse说出“当您注视画中人,我又注视谁呢?”,Héloïse反客为主,是对“被凝视”的反抗,在拆解了画家的“男性凝视”桎梏之后,两个人有意转换为“女性凝视”,让关系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导演也随时将镜头在两个人的视线之间进行切换,成为彼此平等“凝视”的外在表现。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7)

先说说两个人的视线。

在电影进行大半场时,观众都会认为画家Marianne是第一女主角,是绝对的权威存在,Héloïse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电影大概十多分钟之后在大家的瞩目注视之下才出场。

在Héloïse揭穿Marianne的画像摆脱不了阶级社会的审美桎梏时,画家Marianne决定创作新的一幅画时,抛弃了男性凝视的目光,进而选择两个人“你来我往”的注视。

当画家Marianne注视着Héloïse时,Marianne也会将目光投向她。两个人在没有男性的世界里,过着平等而又浪漫的生活。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8)

而画家所画的肖像画,内里蕴含着“凝视”的变化。第一幅画,是Marianne对Héloïse处处观察的表面,Héloïse非常不满。

Héloïse:

当我一个人时,我感受到你所说的自由,但我同时感受到你的不在。

其实,这幅画仅仅局限于男性在观察女色的状态下,尽可能地去贴近男人的观感,包括绿裙、红唇,明眸等等。而Héloïse几乎没有参与其中,对于这种不对等的凝视她自然是不屑一顾,甚至反感。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9)

后来,在Héloïse慢慢接近Marianne之后,两个人敞开心扉,“凝视”的权力均衡之后,Marianne的绘画开始融入Héloïse的感受,这一处变化具体展现在两个人缠绵后在画的自画像。画家Marianne特意放一个镜子在Héloïse的身上,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观感,让画作不仅仅有画家Marianne凝视中的Héloïse,更有Héloïse凝视的画家Marianne。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10)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11)

而在篝火之夜的那场戏份中,两个人注目而视,周围女性的歌声慢慢响起,Marianne看着Héloïse缓步走来,然后火焰映照在Héloïse的身上,即使自己的裙摆着火也不为所动,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笑容逐渐展现,实在是扣人心弦。凭着回忆,画家Marianne画出了一个“燃烧女子的肖像”。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12)

在影片最后,Héloïse还是没有逃过世俗,最终成为了别人家的新娘,而Marianne做出了“作为诗人”的选择,将这份回忆深埋心底。

在结尾有一个镜头,Héloïse在剧场的角落,而另一个角落坐着Marianne,Marianne深深远望着Héloïse,这一次Héloïse却不敢投来热烈的目光。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13)

在这最后的凝视中,我们体会到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浪漫,可惜,这种存在于女性之间的浪漫,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只能是一瞬而逝。

“男性凝视“下的父权笼罩

导演瑟琳席安玛:

不是说这座岛上没有男人,实际上,他们只是不在画框中而已。我不是要描绘一座《神奇女侠》式的岛屿,但从历史上来说,如果我们在海边的话,那么男人就会是领航员,而女人就可以独自一人。

这部电影的社会背景设置在了18世纪。在18世纪,女性是没有自由的。这部电影很少有男人出场,可“男性凝视“无处不在,父权一直操纵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不去修道院,就是婚姻”,正是当时女性在18世纪下的命运,除非你能够像Héloïse的姐姐一样,不想结婚选择自杀。

因为姐姐抗拒婚姻而跳下悬崖,Héloïse只能从修道院里出来,替代姐姐,听从父母的安排接受“婚姻”的命运。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14)

而在婚姻开始时,需要画一副肖像画递给男方,在男方对画像的“凝视”下,进而决定娶不娶。Héloïse的母亲正是因为如此,成为父权控制下的悲剧。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15)

“这幅画比我先被送到这里,当我第一次走进房间,就看见墙上挂着自己的肖像,像是等我很久。”

母亲向女画家Marianne诉说,自己的肖像比自己早一步来到这个家庭。然而她却屈服于这样的现实,对姐姐的自杀察觉不到任何问题,依旧做出让Héloïse回来接受婚姻的安排。在父权笼罩的年代,受害者往往而不自知,相反还会服务于父权社会,将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强加给女儿身上。

画家Marianne在电影开头也遭受着众多男人的“凝视”。她的作画工具不小心掉入海里,可惜没有人帮助她,她只好奋不顾身跳下海里,去捡拾自己的东西。尽管对于女性来说,这是反抗的一种行为,不过在“男性凝视”下,她的行为是实实在在地“出丑”,大家也纷纷抱以看戏的态度去观看。直到画家到了孤岛,才摆脱掉男性的“凝视”。

法国哲学家福柯:

“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的禁制,只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

女性觉醒主义电影(真女性主义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16)

Héloïse没有躲过父权,还生了一个女儿,而Marianne只能以父之名办画展,她们的命运悲剧不仅发生在她们身上,还将会发生在她们的“女儿”身上。

最后

《燃烧女子的肖像》对凝视直接而又鲜明的处理,试图让女性站在真正的性别平等位置进行审视和评价,成为”看“的主题,以此来粉碎”男性凝视“的无处不在,期望达到属于女性独有的浪漫。

这部电影没有沉浸在表面意义上的反抗,而是通过叙述了一位画家和一位小姐之间的爱情叙述,在极具克制的平等“凝视”下,表达着女性之间的情愫,让“女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不过,观众越是看见她们作为主体的内容,越能感受到当时无形的父权社会所带来的压迫和限制,这种困境到现在依然有,希望能够慢慢消解,也期望有着更多像《燃烧女子的肖像》这样更具有克制而又真实的女性主义电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