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葬在哪里(死后葬在鲁迅墓旁)

如果我死了,想葬在鲁迅墓旁。

这是萧红临死前,对丈夫端木蕻良的四大遗言之一。

而鲁迅夫人许广平却留下遗嘱:不要将我葬在先生身旁。

鲁迅原配朱安,她的遗言:希望能和大先生葬在一起。

三个女人,原配朱安的想法合情合理,同居夫人许广平却不想葬在一起,让人不可思议。毫无关系的萧红,为什么却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呢?难道她和鲁迅真的有暧昧关系?

鲁迅先生葬在哪里(死后葬在鲁迅墓旁)(1)

萧红和萧军还在青岛时,就写信求助于当时的文坛领袖鲁迅,希望能打开文学之门。

在众多文学青年中,为什么萧军萧红就能成功呢?有人说是因为萧红的关系,其实还真不是。

关于鲁迅与二萧的关系,许广平曾撰文说:

“人每当患难的时候遇到具有正义感的人是很容易一见如故的。况以鲁迅先生的丰富的热情和对文人遭遇压迫的不平,更加速两者间的融洽。”

可见,鲁迅帮助二萧,撇开他们自身的文学能力外,是其性格得到了鲁迅的偏爱:“我最讨厌江南才子,扭扭捏捏,没有人气,不象人样。”

而当萧军因性格太直,困惑于难以融入上海文化圈时,鲁迅便回信安慰道:“由我看来,大约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粗自然比伪好。”

鲁迅先生葬在哪里(死后葬在鲁迅墓旁)(2)

其实,相较于萧红,萧军与鲁迅更谈得来。从1934年10月9日到1936年2月23日,鲁迅一共给二萧致信53通,19通以二萧为共同收信人,至萧军33通,单独写给萧红的信只有1封。而这封信的开头称呼为“悄吟太太”,也不过寥寥数语,告知来信和两稿收到,以及海婴因脚被沸水烫伤,一时不能来寓中看望,如此而已。

在信中,鲁迅毫无避讳地对萧军诉说作为一个中年男人,喜得贵子的幸福,同时也诉说海婴调皮的无奈,以及对于母亲即将来和自己同住的心里压力。无疑,鲁迅是将萧军当成了可以说心里话的知心朋友。

而萧军也把鲁迅当成了敬爱的长辈,用他自己的话说:“鲁迅是我的父辈,连毛泽东都只能算是我兄长。”

在交往之初,大家都没想到他们的关系会如此亲密,就连鲁迅自己也没料到。

即使已经通信几十封,对于萧军首次提出见面时,鲁迅还是果断拒绝了。

从九一八事件后,鲁迅就遭到当局的通缉,一直到去世,这个通缉令都还在。所以,鲁迅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鲁迅先生葬在哪里(死后葬在鲁迅墓旁)(3)

在让胡风去打听两人的关系背景,确认可信后,才终于安排在一家咖啡店见面。

两次见面后,鲁迅和许广平都很喜欢这两个年轻人,喜欢到哪种程度呢?鲁迅竟然把住址给了他们。

从此以后,萧红就成了鲁迅家里的常客。特别是他们搬到北四川路后,萧红甚至把鲁迅家当成了自己家一样,每天饭后必去,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从不间断。

也正是因为萧红每天出入,长期的观察和交往,才写出了著名的《回忆鲁迅先生》。然而,鲁迅悼文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萧红就能出圈呢?

很多人说,那是因为他们的关系“不一般”。难道真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是的。大家写的都是宏伟又充满敬意的巨匠鲁迅,只有萧红立足于生活琐碎,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活生生的“人间鲁迅”:鲜活、立体、接地气。

鲁迅先生葬在哪里(死后葬在鲁迅墓旁)(4)

原来,鲁迅这么懂女人的服饰搭配。

“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原来,鲁迅这么爱吃北方食物。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不过,人们却从文章中,读出了鲁迅对萧红不一样的情感:“不要那样装她……”

萧红很关心鲁迅,然而在鲁迅病重的时候,她却一反常态去了日本。之前每天去鲁迅家,到了日本连一封信都不写。以至于鲁迅还在给茅盾的信中说:

“萧红一去之后,并未给我一信,通知地址。”

鲁迅去世时,身在日本的萧红看到日报上的鲁迅画像时,竟哭得不能自已,似乎更加证明了萧红对鲁迅的特殊情感。

鲁迅先生葬在哪里(死后葬在鲁迅墓旁)(5)

坊间传得沸沸扬扬,那萧红又是如何看待鲁迅的呢?

1936年11月,面对国内刊物邀请还在日本的萧红写纪念鲁迅文章时,萧红在情感上还是难以接受鲁迅已逝的事实。

11月9日致萧军信中她写道:

“关于回忆L.(鲁迅)一类的文章,一时写不出,不是文章难作,倒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本来是活人,强要说他死了!一这么想就非常难过。”

萧红心理上的无法接受,就像普通人失去亲人的正常反应。相较于对已故亲人的怀念,细致的萧红想到的却是,留下的孤儿寡母该怎样生活:

“L.(鲁迅)没完成的事业,我们是接受下来了,但他的爱人,留给了谁呢?”

如果鲁迅是萧红的爱人,出于女人间的嫉妒,萧红又怎会担心情敌许广平会过得怎样呢?想想都不可能,是不是?

鲁迅去世第二年,萧红从日本回来后,去墓前看望鲁迅,并写下了悼诗《拜墓》:

“我哭着你,不是哭你,而是哭着正义。你的死,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从这首诗中,也丝毫看不出暧昧二字。相反,第一次有人用“正义”来形容鲁迅,这在普遍纪念鲁迅“民族”“大众”中,是独特的。而‘正义’是弱者的代词,萧红想表达什么呢?

鲁迅先生葬在哪里(死后葬在鲁迅墓旁)(6)

萧红去北京看望朋友李洁吾时,他们无意间谈到了父亲:“鲁迅先生待你们,真象慈父一般哪!”

萧红马上就说:“不对!应该说像祖父一样。没有那么好的父亲!

看到这里,我们才终于明白萧红对鲁迅的情感,她一直把他当“祖父”。

鲁迅比萧红大30岁,这个年龄差刚好是“父亲”。在萧红的成长背景中,父爱却是缺失的。出身于封建大地主家庭的萧红,从小丧母,父亲本应该给予厚厚的爱,然而,却没有。逼嫁,断绝父女关系,父亲给萧红的只有赤裸裸的痛。

只有祖父,让萧红感受了亲情的温暖。祖父去世后,萧红便像只到处寻找爱的刺猬,在这条路上,她找过汪恩甲,得到的却是大着肚子被抛弃;她找过萧军,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侮辱。

只有在鲁迅这里,她才得到了祖父般的宠爱和尊重。

当收到鲁迅称呼她为“吟太太”的信时,敏感要强的萧红提出了异议,不想成为男人的附属。鲁迅经过一番考究后,称她为女士。

萧红有一段时间比较懈怠,写不出作品,萧军给鲁迅写信,希望能敲打萧红,但鲁迅却说:

“我不想用鞭子去打吟太太,文章是打不出来的,从前的墪师,学生背不出书就打手心,但愈打愈背不出,我以为还是不要催促好。如果胖得象蝈蝈了,那就会有蝈蝈样的文章。”

鲁迅先生葬在哪里(死后葬在鲁迅墓旁)(7)

鲁迅给予萧红的,是恩师般的包容和教诲。

大清早,萧红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有什么事吗?”鲁迅问。

萧红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逗得鲁迅和许广平开心大笑。

一向严肃、不苟言笑的鲁迅先生,在萧红面前也卸下了防备,变成了慈祥有爱的祖父,就像他对海婴一样。

就是基于这种不一样的情感,鲁迅去世时,萧红才一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死去的不仅仅是“鲁迅”,更是“祖父”。从此以后,世上再没有“爱”和“温暖”的“祖父”了。

带着对“祖父”鲁迅的怀念,三年后,萧红才写出了亲情视角下的《回忆鲁迅先生》。

在萧红眼里,鲁迅不仅是自己文学上的恩师,更是敬爱的长辈,是“祖父”,是支撑她继续前行的精神支柱,是爱与温暖。

而鲁迅眼里的萧红,又是什么样的呢?或许就如许广平描述的那样:一见如故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