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西山狼坡有名胜古迹(古迹史话西登童子寺)

朗读者 碧涧流泉

龙山童子寺遗址

太原西山狼坡有名胜古迹(古迹史话西登童子寺)(1)

龙山童子寺遗址,位于晋源区晋祠镇西镇村的龙山之北峰,海拔约1230米。这里南、北、西三面环山,形似簸箕。属于晋阳古城的西山宗教区范围。童子寺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2002年至2006年曾多次发掘,揭露了整个寺院平面布局:即佛阁区和寺院区。站在寺院的遗址上,顺着硫磺沟,向东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便是晋阳古城遗址。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童子寺是北齐隋唐时期著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天保十年(559 年),文宣帝曾登童子佛寺,表明寺院的创建和大佛的开凿与文宣帝有关。唐显庆末年,高宗与则天皇后巡幸并州,瞻礼童子寺大佛。金天辅元年(1117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庆以后废弃。

太原西山狼坡有名胜古迹(古迹史话西登童子寺)(2)

据明洪武《太原县志》记载:“童子寺在县西十里龙山上,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弘礼禅师建,时有二童子见于山,有大石似世尊,遂镌佛像,高一百七十尺,遂得其名童子寺。前建燃灯塔,高一丈六尺,复凿二石室以处众僧。金天辅元年毁于兵,明嘉靖初僧道水重建。”由此可知童子寺及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更为详细的记载是日本求法僧唐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中记载,唐开成五年(840年),圆仁到童子寺礼拜大佛,在大佛阁内见到早年所撰的碑刻,碑文记载:从石门寺向西上坡,行二里许,到童子寺......於两重楼殿......满殿有大佛......见碑文曰:“昔冀州弘礼禅师来此山住,忽见五色光明云从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莲座游戏,响动大地,岩巘颓落。岸上崩处,有弥陀佛像出现。三晋尽来致礼,多有灵异,禅师具录,申送请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号为童子寺,敬以镌造弥陀佛像,颜容颐(然),皓玉端丽。趺坐之体高十七丈,阔百尺。观音、大势至各十二丈”。正由于龙山闪现出种种神奇和灵异,弘礼禅师便在此建寺造像。当然,雕造如此宏伟的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像,可以想象没有政府的支持,单凭弘礼禅师是不可能完成的。《北齐书·唐邕传》记载了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曾亲自登临童子佛寺一事。由此看来,童子寺大佛的雕造应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原西山狼坡有名胜古迹(古迹史话西登童子寺)(3)

清乾隆二十三年碑文载:太原□□□□山也,山水之胜甲于他邑,丛林梵刹在境内甚多。如童子寺就是其中之一也,背负龙山,朝霞映千层翠黛;面临汾水,夕阳照百里波涛。南顾台骀之泽,万顷沮洳;北瞻惠明之塔,高耸云霄。视城郭如画图,望村落若棋布。此山兴与悬瓮并峙,而所见尤远,每至夏秋之交,游人不绝,间哉,一言佳境也。

入唐以后,童子寺又得到唐皇室的重视。唐高宗显庆六年(660年)春,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出晋阳城西门,沿着蜿蜒曲折的硫磺沟中的小道,攀登至寺,瞻礼大佛。同年四月回长安后,又令内官特制一领袈裟,派遣宦官使者为大佛披挂。披挂之曰,道俗瞻睹者数千万众,成为“众人共知,不言可悉”的盛事(唐,道世《法苑珠林》所引《冥报拾遗》)。既然童子寺为皇室所重,自然有高僧在此弘法。敦煌文书中有唐玄奘《题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千点渌,汾水一条清。”玄奘是否到过童子寺已不可稽考,但他的大弟子慈恩窥基法师,即尉迟敬德之侄,曾从长安到此寺,宣讲玄奘的唯识论。

在唐代童子寺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但由于山寺地域局促,发展空间有限。金天辅元年(1117年)这座著名的寺院毁于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建。清乾隆和嘉庆年间曾作修葺。嘉庆以后,这座千年古刹逐渐荒废,并为灌木树林所掩盖。

太原西山狼坡有名胜古迹(古迹史话西登童子寺)(4)

童子寺遗址虽残垣断壁,不堪入眼。但基址保存完好。遗址分为南北二个部分。北部为北齐大佛前的佛阁遗址,南部为寺院主体部分,佛阁区和寺院区皆因山势而建,两者相距65米。佛阁前有中国现存最早的燃灯石塔。

寺院为明代所建,寺院区虽属明代,但正殿宝装覆莲柱础为北齐样式。这表明北齐寺院应在现有遗址的范围内。遗址保存基本完整。呈平面长方形,南北长31.8米,东西进深45.52米。中轴线上有山门、经幢和正殿,左右有配殿和钟鼓楼。在大殿中还发现了明正德十年(1515年)的铁钟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庆十年(1805年)重修碑记。在大殿月台前竖立着一座唐代石经幢。寺院西面有北齐4个小型洞窟。据此,北齐初创时期,寺院区与石窟构成一个整体,是寺内供礼拜、起居、禅修的场所。

太原西山狼坡有名胜古迹(古迹史话西登童子寺)(5)

佛阁为寺内主体建筑和礼拜、供养的场所。北齐佛阁依大佛龛而建,南北阁墙与佛龛两侧相接,东阁墙中部开一门道。面宽达35米,至佛龛顶部高24米。墙体现高7--10米,条石垒砌,内壁雕千佛。阁内面宽3间,进深1间。后壁前有4个大型圆形柱础。左右后三壁设叠涩台座。南壁台座砌2个大龛,供有佛和菩萨。二层台上亦供佛像。门内南侧有架登阁木梯的2个石柱础。阁顶上有后墙、门道、散水等遗迹,使大阁上下融为一体。据此,北齐佛阁外观面宽应为7间,高约30米。唐代曾进行了二次加固维修,增砌护墙,改建前廊。

在佛阁遗址内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构件,主要是唐代莲花瓦当、兽面瓦当、筒板瓦、鸱尾残块等。目前尚未发现晚于唐代的遗迹和遗物。虽然这些都是佛阁废弃后的遗物,并不能证明现存佛阁遗址的废弃年代,但可以说明佛阁在唐代至五代有过修缮加固。佛阁是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演变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童子寺北齐佛阁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实物,为探讨唐代寺院中佛阁建筑的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

太原西山狼坡有名胜古迹(古迹史话西登童子寺)(6)

佛阁前建一座高达5.3米的燃灯石塔,因塔底部尚未全部发掘,其高度还没有最终结论。塔系北齐原物。石塔下为双束腰仰覆莲座,束腰处雕有双龙。中为六角形灯室,灯室三面开门,其他三面均雕刻二菩萨立像。塔顶为六角形屋顶样式,中有圆洞与灯室相通,便于散烟。从燃灯石塔正面对大佛的位置看,石塔是为供养大佛而建造的。晋阳城在1400年前曾为北齐陪都,后又是唐朝北京,当时佛教盛行,晚上龙山童子寺燃灯塔点燃,远距10里以外,晋阳城内都能清楚可见,足见当时童子寺之盛况。

在童子寺遗址中同时出土了许多北齐的佛、菩萨和力士像等。北齐佛像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样式,一种与河北响堂山、太原天龙山北齐造像一致,属于“而短而艳”的南朝张僧繇(yao,字号不详,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著名画家。)的张家样式像;另一种则是脸型偏长,与邺城和太原出土的北齐陶俑、壁画的人物形象一致。这种现象是以前所没有的,对于研究北齐造像样式的类型提供了新资料。

童子寺属于石窟与寺院相结合的山地佛寺类型。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发掘过同类寺院遗址,尤其是大佛前的佛阁建筑还没有发现过。因此,童子寺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北朝佛寺类型以及北朝、唐代佛阁建筑类型提供了新的资料。新发现了北齐佛龛、唐代壁画等珍贵文物,而唐代壁画是中原地区保存年代最早的唐代寺院壁画珍贵文物。

相关诗集

题童子寺五言

玄奘

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

金川千点渌,汾水一条清。

题童子寺

耿讳(hui)

半偈留何处,全身弃此中。

雨余沙塔坏,月满雪山空。

耸刹临回磴,朱楼间碧丛。

朝朝日将暮,长对晋阳宫。

耿讳,字洪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宝应元年进士。初授周至县尉,大历中为左拾遗、大理司法。

龙山童子寺遗址感怀

若水

三面环山林茂密,向东尤叹境幽奇。

金川万点田园美,绿带一条碧水漪。

且看光明五色起,都说莲座四童嬉。

燃灯佛塔成追忆,岁岁年年草离离。

孟恭才,笔名若水,中国影视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长篇小说《日蚀》《爱的幽灵》《唐碑遗恨》,影视戏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千秋太原》《花香如兰》《神剑将军》《家有老母》戏剧《龙兴晋阳》民族歌剧《三把锁》等。

原创作者/碧涧流泉

来源/太原市太山博物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