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丝羞耻 细品羞耻
编辑∣曹真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剧情、情色│英国│上映日期:2011-12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凯瑞•穆里根、妮可•贝哈瑞 等
获奖: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 最佳男演员 迈克尔•法斯宾德
文/Blanche
最近突然对迈克尔∙法斯宾德兴趣大增,为了满足对其美颜的垂涎,有什么比重温他荣封威尼斯影帝的作品更合适?《羞耻》是一部看多少次都不厌的电影,细细品味其电影语言的精雕细琢,也不失为乐。
《羞耻》的海报就像经典的《美国丽人》一样把焦点放在一个人的肚皮上,只是这次是一个男人消瘦干瘪的肚皮,手指指向“羞耻”几个大字遮住的地方,点明了故事的焦点,同时蓝色的床单也给电影设定了忧郁的基调。电影的压抑感无处不在,首先就体现在环境氛围上。故事发生在冬天,是一个用厚厚衣物包裹身体的季节。冬天还是一个理智冷静的象征,不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随意挥洒夏天按耐不住的欲望。纽约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是片断的,灰暗的。城市背景的交代多数出现在夜晚,而且虚焦。法斯宾德饰演的布兰登在街头哭的场景虽然发生在白天,但下着冬雨,从中传递出的是刺骨的寒冷。然而最压抑的还是主角的设计,导演选用法斯宾德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保证。这个演员的德国血统让他有着德国人的冷峻外表,薄薄的嘴唇象征着禁欲,他在戏里的穿着干净利落,套紧脖子的围巾尤其突出,成为他压抑的最佳代言物。
导演在电影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反讽效果,反映文明社会性瘾者矛盾的处境。一个明显的情节就在于布兰登的老板在与他妹妹发生关系的第二天,一边在办公室跟儿子聊天,一边批评布兰登在电脑存了大量的淫秽视频,而布兰登却面不改色地接受。这微妙的对话同时讽刺了这两个心照不宣的“文明人”,如何在体面的外表下放任和扭曲欲望。对比手法的集大成在片头片尾两处平行剪接中爆发。导演把日常生活、内心矛盾,还有布兰登难以启齿的私生活纠缠在一起,加深了角色的人性挣扎,也预示着布兰登难以走出心灵困境的窘迫。
虽然电影的每个画面都能看出导演精心布置的构图心思,但总体的真实感有增无减,毫无过分摆设的嫌疑。除了大量运用长镜头、定镜头,克制的配乐也是保证真实感的功臣。全片有配乐的地方集中在片头片尾,中间情节发展完全不靠配乐来调动影响观众情感。有时候生活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配乐,尤其在这么一部关注人性真实面的作品中。片中有不少直白的成人镜头,有人质疑法斯宾德如此暴露是不是多余。而我觉得对暴露镜头的控制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试想一下,在一部正视性压抑和性瘾的电影,如果对要批判的问题遮遮掩掩,这不是导演自我矛盾吗?电影要的就是对这种遮掩的揭露,如果制作者自己遮掩起来,这种缺乏诚意的做法不但会对作品的真实感大打折扣,还会让一部佳作潜力股沦为笑柄。所以说法斯宾德这让粉丝喜闻乐见的“牺牲”是成全这部佳作的必要。
说法斯宾德成全了这部电影,但其实这部电影也成全了法斯宾德。在导演不断运用的长镜头、
定镜头中,法斯宾德细腻而又充满爆发力的演技得到充分释放。正面镜头估计是送演员拿奖的东风,像安妮∙海瑟薇在《悲惨世界》中正面对着镜头一口气唱完一首歌就直接送上奥斯卡说明正面镜头是最考验演员的,因为没有唯美角度制造明星效果,有的只是坦荡荡的一张脸,什么感情什么矛盾一目了然。法斯宾德在群交的一幕对着镜头一副灵魂被抽空的狰狞表情,和最后在雨中直面镜头的哭泣,估计是征服威尼斯评委的终极一击。
《羞耻》的成功不但在于电影语言的丰富运用,还在于主题让人深究。除了明显的人性挣扎,
孤独与感情缺失,人在大城市的渺小无归属感之外,每个人看完就算想不通主题在哪里,都会留下一份沉重。同样探讨性瘾问题的《情色囧色夫》虽然采用完全不同的快速剪接和喜剧叙事手法,但两部作品的水平差距在于,《情色囧色夫》只是把问题勉强挑起,而《羞耻》已经把问题挖深,而且铺开了思考的多维度。影片的沉重除了来自低沉的配乐和冰冷的色调,还有结局的悲剧轮回。布兰登在地铁又遇到同一个与他用眼神调情的女人,第二次的相遇他没有之前想当然的冲动,但他的目不转睛给观众留下了他究竟有没有战胜“羞耻”的疑问。这种人物悲剧本性无疑给观众沉重的内心多加了一块铅。《羞耻》虽然在美国拍摄,但整体非美国化的质感却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如英剧《黑镜》般的冷冽锋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