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人生中第一套自己买的房子(住上新楼房日子甜又美)
对龙陵县碧寨乡梨树坪社区居民徐茂品而言,新居条件没得说,全家4口人住着135平方米的套间房,夫妻俩住主卧,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厨卫厅配套,生活方便,但唯一有件事,他一直担心:“每年都要杀年猪,但住在楼房里杀猪太麻烦,没有了农村可以随地宰杀年猪的地方。”这个移民安置小区都是五层高楼,安置了由高寒山区转移来的168户移民。
徐茂品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一天天刚蒙蒙亮,居民们还在酣睡,有位乡亲在单元楼门口杀猪,猪叫声打破清晨的安静,引来了邻居的不满。最近,大伙的担忧迎刃而解,社区在移民新村修建了牲畜定点屠宰点,解决了移民户的烦恼。
梨树坪社区党总支书记郭长新介绍,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加强社区建设很重要。移民有了安定的居所,若要住得舒心、秩序井然,需要把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抓好,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解决移民杀猪难,社区“两委”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建起了牲畜定点屠宰点,与移民户养殖小区相匹配,在村规民约中规定不准在住宅小区屠宰牲畜,保持小区清洁卫生。
易地搬迁群众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
“以前家离医院太远,头痛脑热这些小病小痛都是硬扛或找点偏方治一治,实在撑不住了才往医院跑。现在社区有了医疗服务中心,距乡卫生院也不远,还有家庭签约医生。每天有客运班车直达县城,生病去县城医院也方便。办事比以前方便多了,办户口、医保、养老保险这些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可以,真心实意给这样的生活环境点赞。”移民彭茂田说。近年来,梨树坪社区以党建为抓手,引导村民自治,推进社区法治和德治,在两个安置点建立党组织,党小组长都是楼栋长或网格长,及时联系群众,收集诉求;引导移民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开展了创建“和美(平安)家庭、和睦邻里、和乐楼栋、和谐社区”主题活动,共同创建美好友善新社区。
“帮扶干部、社区干部、楼栋长都经常来。家里电灯坏了、水管坏了、下水管道堵塞了,我年纪大了不会修,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就有党员志愿者或小区物业来帮忙,生活挺方便的。”年过七十的移民刘玉安感慨。刘玉安一家5口人,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他和老伴负责照顾上小学的孙子。“儿子儿媳每月打工收入有几千块,除去日用开销基本上还可以存一些,对我家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在老家辛辛苦苦干一年难混肚子圆,搬迁到这里住上了新楼房,每天能冲热水澡,用的是冲水式厕所,早晚到文化广场活动筋骨延年益寿,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这样的家庭过上了好日子。”说起搬迁后的生活,刘玉安笑得合不拢嘴。
从搬出大山到在集镇安家扎根,尽管起初有些不适应,但逐渐地,李正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走在哪里都干干净净的,鞋都没有粘泥。每天吃完饭到小区散散步,找几个熟人聊聊天,或到文化广场上打打歌唱唱曲。现在我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从中寨村搬迁到碧寨乡滨江小镇移民安置点的李正祥夫妻开了一家缅甸撒撇食馆,月均收入3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劲儿。“交通方便了,上学方便了,看病方便了,办事方便了,接触的人员更广了,挣钱的路子更多了。在集镇里怎么都比老家好多了。”李正祥赞不绝口。
杨文汉也是移民新村的一位搬迁户。他没想到,小小的无筋豆,成了一家人的脱贫豆、致富豆。杨文汉过去住在距碧坝30多公里远的一个山沟里,一年劳作只够温饱。后来全家搬到移民新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策扶持下盖了新房。又赶上碧寨乡党委决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热区果蔬产业。他和家人商量后,租赁4亩土地种无筋豆,每年产两季,亩均产值1万余元。在政府贴息贷款的帮助下,他又养殖了10多头猪和牛,全家年收入达8万多元,摘去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晴天进风雨天漏雨的土坯屋变成了崭新的楼房,脚下的泥地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易地搬迁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改变。杨文汉说:“太感谢驻村扶贫干部了。他们多次到家里给我做工作,给我算了几本账,即使搬出去了山林土地的承包权依然不变,慢慢地我也动心了。”他十分庆幸搬迁的决定:好日子才开始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