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百问之十解析(红楼百问之三四九)
宝玉斟了酒后,贾母命歇了戏,书中写:“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儿进来,放了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这个“女先儿”当是“女先生”的简称,庚辰本就有多处做“女先生”这是两个说鼓书的女艺人,为何称为“先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红楼百问之十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红楼百问之十解析
鼓书艺人何以称“先生”?宝玉斟了酒后,贾母命歇了戏,书中写:“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儿进来,放了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这个“女先儿”当是“女先生”的简称,庚辰本就有多处做“女先生”。这是两个说鼓书的女艺人,为何称为“先生”?
先生一词,起源甚古,最早可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其中有句谓:“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朱熹《诗经集传》注谓:“先生,首生也。”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也谓:“先生,初生,第一胎生。”由此可知这个“先生”最早是指头生的孩子。
后来,这个词便用来指称年长者,即兄长。《论语·为政篇》:“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注释谓:“先从叔丹徒君《骈枝》曰:‘年幼者为弟子,年长者为先生,皆谓人子也。……《论语》中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谓门人。言先生者二,皆谓年长者。’《宪问篇》:‘见其与先生并行也。’包氏曰:‘先生,成人也。’皇《疏》云:‘先生者,谓先己之生者也。’”这些都是用来指称兄长。近人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也采取了这种说法。
到了战国时代,这个词义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孟子·告子下》:“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清·焦循著《孟子正义》是这样解释“先生”:“《礼记·曲礼》云:‘从于先生’,注云:‘先生,老人教学者。’《国策·卫策》云‘乃见梧下先生。’注云:‘长者有德者称。’《齐策》云:‘孟尝君讌坐谓三先生。’注云:‘先生,长老先己以生者也。’牼盖年长于孟子,故孟子以先生称之而自称名。”由这里来看,在那个时代不但用先生指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而且可以称呼“教学者”、“有德者”,但前提是必须年龄比较大。我们今天仍然习惯称呼老师为先生,就是始自《礼记·曲礼》。
到了后世,这个称呼则衍为一种普泛的敬称,不太在乎年龄的大小,而且有越来越泛滥的趋势,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清人王应奎,生于康熙二十二年,约卒于乾隆二十四、五年,与曹雪芹可说同一时代,他在所著《柳南随笔》中说:
古者师曰先生,曲礼“从于先生”是也。父兄曰先生,《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是也。学士年长者曰先生,《孟子》“先生将何之”是也。此外未尝混施也。今则不然。同辈而先生之矣,后进而先生之矣,医卜而先生之矣,商贾而先生之矣,甚则舆台皂隶亦先生之矣……乃尊之者不以为过,受之者不以为愧。举世披靡,亦可叹矣。
这位先生对于滥称先生的现象可说痛心疾首。
但是从丰润的使用情况来看,还没有混滥到如此地步,一般人是不能够称为先生的,只有几种人必称“先生”。一是教师,二是郎中,即医生,人们见面必称先生,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直至“文革”以后才逐渐消失,被“老师”、“大夫”取代。还有两种人,过去的会计,称为“账房先生”,算命的,称为“算命先生”。其中“算命先生”一直到今天也还在使用,但也往往是泛称,见了面,则往往不称呼什么先生了。至于说鼓书的艺人称“先生”,也是古来如此。唐山地区有所谓“冀东三枝花”,指皮影、评剧和乐亭大鼓,唱皮影的,人们称为“影匠”,唱评戏的,人们称为“戏子”,惟独唱鼓书的,人们称为“说书先生”。前不久在唐山市评剧团参加一个剧本讨论会,期间有人提及鼓书艺人在过去是否属于“下九流”,一位乐亭大鼓的老弦师说:“唱鼓书的不算下九流,人们见面要称先生,很尊敬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的书都是宣传忠孝节烈,让人学好的,没有那些低级下流的东西。”他这个解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我曾经向一些老的鼓书艺人请教,过去的鼓书里面有没有“黄段子”,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的确没有。我觉得这应该与鼓书艺人常年游走于官僚豪富之门,且听鼓书的多为女眷有关系。
那末,《红楼梦》里写这两位女性鼓书艺人被称为“女先生”,确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至少在乾隆时代,就已经出现女性鼓书艺人,她们在豪门献艺,被称为“先生”。
至于先生简称为“先”,其来源也甚古。王应奎著《柳南随笔》中说:“其止称‘先’而犹言‘先生’者,见于《史记·晁错传》‘学申、韩刑名于轵张恢先所。’是也。”可见这个称呼在《史记》中就已经出现了。明代汤显祖著《邯郸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老)老先不知,也非万岁爷一人主裁,他与满朝勋贵相知,都保他文才第一。便是本监,一看见他字字端楷哩。(净)可知道了,他的书中有路能分拍,则道俺眼内无珠做总裁。(合前)(老)告别了。明日老先陪宴。”其中两个“老先”,都是“老先生”的意思。说明这样称呼在明代亦然。
这两位女先生的说话也很有意思,比如她们说王熙凤:“奶奶好钢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儿都没了。”这个“钢口”,或作“刚口”,通行本加了注:“刚口——说书艺人用语,意为言辞爽利动听。这里意近‘口才’。”这个注释应该说比较准确,但是应该指出这个词可不单单是说书艺人的用语,而是旧日江湖人士的通用隐语,叫作“春点”,一般人径称“江湖黑话”,是一种江湖人士进行联络沟通的特殊用语。这里的“钢口”在江湖春点中就是口才的意思,是指讲说的艺术。近代著名评剧艺人连阔如著有一部《江湖丛谈》,其中对于江湖春点多有介绍,他在介绍天津南市“三不管”地方卖布头的时候说:“到了他摊前一站,听他的‘钢口’一卖弄,全都瞧着便宜。”这里的“钢口”就指讲说的艺术。
还是在这一回,贾母叫来自家戏班子唱两出,文官笑着说:“这也是的,我们的戏自然不能入姨太太和亲家太太姑娘们的眼,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这里的“发脱口齿”,通行本也加了注:“发脱口齿——唱戏时的发声吐字。”这个注释可说注对了一半,“口齿”指“发声吐字”,这没有错,而“发脱”却不是指发声吐字,这也是一个江湖春点用语,意指身段表演和面部表情,是“发脱卖像”的简称。连阔如《江湖丛谈》中介绍一位评书演员时说:“他是念单招(江湖人管一只眼的人调侃叫念单招),一条夯(江湖人管一种嗓子,似哑不哑,不能变嗓音说话,调侃叫一条夯),没有发托卖像(即是没有生、旦、净、末、丑,喜、怒、悲、欢的形容)……”在介绍评书大王双厚坪的时候说:“评书大王双厚坪在世时亦常演‘串花’,发托卖像,形容最好……”这里的“发托”即《红楼梦》中的“发脱”。可见所谓江湖春点,可说源远流长。在曹雪芹时代已经流行广远。江湖艺人们都说他们的春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可说所言不虚。有朋友也许会问:“这里明明说的是‘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表演、表情怎么能听?我说这毫不奇怪,旧日人们往往爱把“看戏”说成“听戏”,“听戏”方显出内行,“看戏”则往往属于“外行看热闹”之流。曹雪芹在这里似乎毫不经意地使用了两个特殊词汇,就把旧日艺人的特殊身份特殊声口写了出来,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语言功力之深厚,生活阅历之广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