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煮米饭能吃吗?为什么糯米不能做成米饭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端午节了。

因为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顺便要说一句,咸粽子天下第一!哈哈哈哈哈哈

糯米煮米饭能吃吗?为什么糯米不能做成米饭(1)

好了,言归正传。我酷爱吃粽子的原因是因为很喜欢糯米的口感,粘粘的、软软的,吃起来又香又甜。

用糯米制作出来的食物还有年糕、汤圆和八宝粥等(怎么我的键盘上那么多口水???)

糯米煮米饭能吃吗?为什么糯米不能做成米饭(2)

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糯米这么香,却很少有人把它做成米饭呢?

似乎大家都认为,糯米太难消化,对肠胃不好。

但真的是这样吗?

1

我查阅资料发现,糯米跟我们平时吃的稻米比起来,容易消化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讲讲糯米这个品种的由来。

我们最常吃的米分为两种:粳米和籼米。

“粳”是硬的意思,生的粳米颗粒圆、硬度大,而且粳米的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煮熟之后会变得松软,适合单吃。

糯米煮米饭能吃吗?为什么糯米不能做成米饭(3)

籼米颗粒长、脆度大、蛋白质含量较高,煮熟之后也颗粒分明,充满嚼劲,虽然单吃口感不佳,但做成炒饭、烩饭还是很不错的。

糯米煮米饭能吃吗?为什么糯米不能做成米饭(4)

那糯米呢?糯米是在粳米和籼米之间,人工筛选出来的、支链淀粉含量几乎达到100%的、粘性强、易消化的良种。

由此看来,糯米其实是一种优质品呢。那为什么糯米出现在餐桌上的频率还是那么低呢?

2

前面讲到了,糯米的粘性很强,这给人一种糯米不易消化的感觉。

那么糯米为什么那么粘呢?

首先,不管是粳米、籼米还是糯米,都有必不可少的一个物质——淀粉。

淀粉说白了,就是由一个个葡萄糖连接起来的多糖。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我们分为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就是葡萄糖排成一列长队,而支链淀粉中的葡萄糖则会像树枝一样分叉。

糯米煮米饭能吃吗?为什么糯米不能做成米饭(5)

我们平时吃的粳米和籼米中,支链淀粉含量只有70%-75%,而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含量几乎是100%。

糯米的“粘”和支链淀粉就有很大关系。我们往淀粉中加水,并加热,就会使淀粉“糊化”。

我在网上搜了一张图,清楚地解释了淀粉“糊化”的过程:

糯米煮米饭能吃吗?为什么糯米不能做成米饭(6)

我们往生淀粉里加水并加热,淀粉中的结构就被破坏,接着开始溶胀,最后把淀粉的颗粒包裹起来,形成胶状物。

这样看起来,食物的糊化程度好像跟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都有关系的。

但是,淀粉的糊化程度还和温度有关。

普通大米的糊化温度在 66-78 摄氏度之间,而糯米由于没有直链淀粉,糊化温度只有 57-67 度。它比起普通大米,就更容易形成黏糊糊的一团啦。

这还还还不算完。糯米之所以粘,不仅仅跟支链淀粉的糊化温度低有关,还和自身的结构有关。

前面我们讲过,支链淀粉的结构和树枝一样,会到处分叉。那它糊化后,外面的物质会把里面的树枝一起包裹起来,这样就很难分开了。

至于多难分开,参考你装在兜里的耳机:

糯米煮米饭能吃吗?为什么糯米不能做成米饭(7)

什么?你的耳机没有线?那没事了。

3

到这里,我们就该说说糯米的消化问题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糯米很难消化。

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的,相较于我们常吃的大米,糯米更容易消化。

这还是和支链淀粉的结构有关。我们知道消化淀粉的物质叫“淀粉酶”,支链淀粉像树枝一样的结构,和淀粉酶的接触面积更广,就更容易被消化。

其实换一步说,糯米更容易被消化,也就更容易被转化为血糖让人体吸收。所以呢,糖尿病人不能吃太多糯米。

那可能就有人想问了,既然糯米容易被消化,那为什么我吃了之后会感觉胃胀呢?

这和糯米的烹饪方式还有温度有关。

前面说过,糯米加热后支链淀粉就会溶胀,形成胶状物。而糯米凉了之后,支链淀粉又会回生、凝固,变得不容易消化。

还有就是烹饪方式。普通的糯米饭和糯米粥是很容易消化的,但是把它做成粘性更强、高油高糖的食物,比如粽子、汤圆、年糕等等,就很难消化了。

这也是大家误以为糯米很难被消化的原因。

太可惜了,糯米这么香,我只能在粽子里吃到······

写留言

——E N D——

推荐阅读

1.开学第七天,我居然被医学隔离了?

2.我发现了一个闲鱼的新骗局!你千万要小心

3.我是如何将论文重复率从70%降到10%的「论文降重经验分享」

4.论文答辩有何技巧?线上答辩和线下一样吗?「全网答辩经验汇总」

5.我发现了一个媲美Pandownload的软件,完美避开网盘限速

作者:小罗,95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十里八乡有名的俊后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