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题字(那些沈从文题签的书籍封面)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王道
作为一名文学家,沈从文的章草书法一直是颇受赞赏的,甚至常常有人向他求字。早些年,沈从文也曾为贫困学生募捐而破例“卖”过字,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却没有向索字的朋友收过一分钱。至于说书名题签也有不少,只是沈从文极为谦虚,若不是较好的朋友,他是不大愿意书写的。但如果是为了鼓励新生作者,他也愿意无偿书写。从目前所见的沈从文题签的书籍封面,即可一窥究竟。
沈从文与张兆和在书房(应为凌子风拍摄影片《边城》时场景)。
新生代与老熟人
沈从文早期的小说或者散文集书名,有不少是他自己书法题签的,如《如蕤集》《边城》《春灯集》《八骏图》等。但别人的书或者刊物,他一般是不会答应题签的,除非有特别的关系。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他谦逊的一面。在新旧时代之际,他曾为家乡的版画家曾景初题签书名:《曾景初木刻集》,并且亲自作长篇序言,可谓是沈从文早期写作的一篇版画论文。如今这本版画集已经高价难寻。后来我曾多次留心曾景初的创作和文章,发现他的版画艺术的确有所提高,只是对于沈从文再也没有提起过。
还有一本《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副题:红楼梦与清初史料钩玄),沈从文题签,是北京出版社于1983年8月出版的一本史料集,编著人为历史学家王利器。
王利器于1954年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古籍刊行社,着力于文学遗产的整理工作。1979年离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沈从文也曾在社科院任职,想必应该是同事关系。
看王利器这本书的序言写于1981年5月1日北京北新桥争朝夕窄。想必是那一时期,他请沈从文帮忙题写书名的。
回顾一下王利器的履历,可以发现他的人生与沈从文有所交集。王利器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他是傅斯年的研究生。王利器曾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和丹江,也就是“五七干校”。须知沈从文也曾经被下放到咸宁和丹江,而且在那里写下了不少古代物质史论文。目前,湖北咸宁正在规划筹建沈从文咸宁故居。
王利器的这本书所讲的内容虽然是关乎于清早期的政治,但也关乎一部文学名著,那就是《红楼梦》。沈从文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也曾有过研究,并且曾与红学名家周汝昌有过不同意见。例如贾宝玉所穿着的“锦边弹墨袜”“绿绫弹墨夹裤”到底是怎样的工艺,曾专门与周汝昌探讨过。
在《沈从文全集》中也有他对红楼梦研究专题的书法题字。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早再版《红楼梦》时,在顾问组名单中还有沈从文的名字出现。
再看这本《黎锦明小说选》,也是沈从文的题签,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3年11月出版。黎锦明是湖南湘潭人,他的小说作品曾受到毛泽东的称赞。黎家八个儿子,分别为:老大黎锦熙,老二黎锦晖,老三黎锦曜,老四黎锦纾,老五黎锦炯,老六黎锦明,老七黎锦光,老八黎锦扬。黎家八子被誉为“黎氏八骏”,个个都有自己的专长,其中黎锦晖因涉足音乐和电影业,最为有名,与沈从文有所交往。
黎锦明很早就开始写小说了,创作颇丰,与丁玲还是同学。鲁迅称他为“湘中作家”,说他的作品有“楚人的敏感和热情,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可是后来他因为生病和工作原因,便不再创作。这本集子是湘潭师范学校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合集,该书的出版使得晚年的黎锦明大为感激。
诗画集与新杂志
《湘雁诗钞》是长沙诗人萧湘雁的一部诗集,也是长沙《嘤鸣诗丛》的一集,书名题签为沈从文。
嘤鸣应该是长沙一个本土诗社。题签这一年沈从文已是八十岁,时间应该是1982年。
萧湘雁为湖南新化人,后居长沙东瓜山。幼从母教, 八岁能诗,即作《中秋月夜》《咏燕》等。1938年萸江吟社成立,得以加入。萧湘雁还是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革命文化团体南社中的一员。值得一提的是,萧湘雁与著名诗人弘征友好。湖南作家弘征与沈从文可谓至交,多有书信来往。《弘征吟草》中就有沈从文的题签“望月楼诗词集”,那一年沈从文也是八十岁。1982年5月,弘征陪同沈从文等人游张家界,口占八首,其二云:“漫道书斋窄且霉,秦宫汉阙早成灰。珠玑万斛天机锦,已竣文林万古碑。”沈从文书斋名即“窄且霉”,沈从文为晚辈萧湘雁题签,应该与弘征有关。
《张杲画选》,沈从文题签。这是一本长安画派画家张杲的画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0年2月出版。张杲虽然生于长安,但是多年学游在京城,曾为荣宝斋鬻画,并考入中央美院。有人说他的画重视中国的写意,设色大胆,明亮快意,画家也称:“沈从文题字,煌乎早朽。”很多人都为张杲题过字,如著名画家刘文西、书法家欧阳中石、作家陈忠实等。
《青年科学家》是一本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和人文类杂志,1983年10月第四期的封面题签是沈从文的书法。在该刊中还有该刊记者对沈从文的访问《广种多收的耕耘者——沈从文》。在访谈中,沈从文一再提及自己的经历不值得写。但还是据实告诉了记者一些信息,说他有一个好母亲,“(母亲)告(诉)我认字,告我认识草名,告我思考和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很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
访谈中,沈从文还谈及他的写作和水的关系,如何认识美,并学会思索,可以说水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该文中写道:“沈老的路足以证明本人主观努力的重要。他最多是高小毕业,十四五岁在旧军队里当文书时,随手翻弄一本《辞源》,混沌之心开了一线缝。他非常喜欢甚至暮年难忘那本《辞源》。后来,生活空闲太多,沈从文就练字,并且持之大半生,他今天的书法平远、柔韧,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修的结果。”
旧情难却
还有一种题签是沈从文的故交旧情,难以推却,只能照办。如《个旧文艺》的刊名,这是一本云南地方的文学刊物,很多文学名家都曾经在刊物上发表作品。1982年,沈从文应邀为《个旧文艺》题写刊名,四个字温婉动人,与封面的写意画作可谓是相得益彰。
其实这本刊物与著名作家彭荆风有关,而沈从文很早就与彭荆风相识。1982年,《个旧文艺》创办“刊授创作中心”,自此后,很多名家前来授课指导,如蹇先艾、刘心武、王安忆、白桦等。该中心学员一度达11000多人。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彭荆风热心组织有关。
彭荆风最喜欢沈从文的《边城》,还让女儿彭鸽子抄写了多遍,并进京让沈从文题写书名。后来,“边城”原名地(花垣县)的绝壁上题有沈从文书写的“边城”还是彭荆风的功劳。
彭荆风作为一名军旅作家,小说和散文都很优秀,获奖无数,其中《驿路梨花》还被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沈从文曾在致信彭荆风时提到过题签这事。1981年10月13日,沈从文致信彭荆风:“嘱书件,字形太简,不易布置,写来写去,总不像样。只好全部寄来,望能挑选一个比较符合需要的。若通通不合,就莫用,另请人写写,比较好看些。照习惯,我用的笔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学习字笔,纸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丽纸,照寄来小条子可分成八张!墨是沉淀后加水的墨汁,所以无光彩,应叫死墨,作书行家看来就知道是外行。”
1981年10月31日,沈从文再次致信给彭荆风:“嘱书件,重写附上,四字笔画过简,不易好看,望斟酌,不合用不妨请人另写一个。”从此处看,即可知是“个旧文艺”四字,字形简单,且最后没有署名。
沈从文题签不署名的还有一本刊物《吉首大学学报》,这是湖南省吉首大学主办的一家学术刊物,1989年第一期出版了一个“沈从文研究专号”,封面即是沈从文的书法,内文中《沈从文现象》《沈从文祖籍家世初考》《沈从文与左翼文学》《沈从文小说真实观》等篇章都是颇有新意的内容。沈从文曾多次前往吉首大学游览,可以说吉首大学与沈从文颇有渊源,这里走出了好几位沈从文研究学者,同时也是首家成立沈从文纪念馆的学术机构。沈从文次子沈虎雏先生曾多次把沈从文生前所用物品和文具捐赠给该校。该校还专门邀请沈家女婿刘焕章(沈朝慧丈夫)先生为沈从文塑像,把塑像设立在该校从文广场。
最后再说一本少见的出版物,《中国锦缎图案》画册(1953年9月初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封面是由张光宇设计的,题签应该也是沈从文的书法。当时沈从文是作为校订者参与此书的,但书名书法很与他的笔迹接近。那时候是“大集体时代”,参与编书乃至题签也是不留名的。沈从文有不少古代物质史的研究都是无名和义务的。相信这类事情还有很多,只能期待有更多机会去发掘了。(责任编辑:孙小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